也写文章品华章
——读崔御风《七绝.故纸闲来》有记
小 草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阳佳节。夏日高温灸烤着干渴的田野。这边麦浪翻腾着焦急地等待着农人的惠顾,那边隆隆回响的收割机颠簸着在田地里收获着农人的辛酸与期盼。久违了的 丰收场景时不时朦朦胧胧闪烁着出现眼前。酷热搞得人无心做事,找了清凉的小屋躲避着喧哗与烦闷。翻看着手机打发着时间。家人发好的粽子闪发着清香,却恐因凉爽加重了久未治愈的咳嗽而不敢品味。
喜欢诗词却始终写不出像样的篇章,尽管如此还是痴心不改,总爱看看诗词群里所有发出来的作品,其中有几个诗人每日多会创作一两首近体诗,颇让我感慨而日日浏览,偶尔试着和一半首,或者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聊以自慰。这不,都市头条发的崔御风《七绝.故纸闲来》,短短的四句诗,此时便触发了我的疲惫神经,有试和的冲动也有抒发点感受的意念。反复读着“故纸闲来方觉悟,新书苦觅不知云。清茶浊酒唯心念,卷破红楼十二裙””,扯了张纸草了“了却心思方觉悟,新书故章化烟云。名家文墨终为宝,管它风花与彩裙”几句,而后细细品味着崔先生的诗,用文字装点了这个端阳。
常读崔先生诗词,也曾就《秋水竹韵》一书有感而发,今日读《七绝•故纸闲来》一诗犹有感觉,窃以为是崔御风先生的深邃之作。短短四句之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探寻其背后的意境和情感,便成为我的一时冲动。
“故纸闲来方觉悟”,这句诗开篇即给人以深沉的历史感。故纸,我想在这里不仅指的是尘封已久的书籍或文献,更隐喻着过去读书的记忆和体会,拟或是生活的感受与经验。彼时,作者随手翻阅这些故纸,即尘封已久的书籍或文献,似乎是在与往事对话,与过去对话。他人生的丰富经历,使他重温那些已被时间冲淡的片段,而有了与过去不一样的感慨,“方觉悟”三字,恰如其分地透露出作者在回味那年那月读书时的理解,或者是回顾过去时突然产生的某种领悟。这种领悟,可能是对作品的再认识,或者是对人生的新认识,也可能是对历史、文化或某个特定事件的深层次理解。它体现了时间的沉淀和知识的积累带来的智慧之光。我更倾向于是后者的理解。
紧接着,“新书苦觅不知云”一句,与上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故纸的熟悉和亲切感不同,新书则代表着未知和探索。作者应该是有常年坚持阅读的习惯,在这里用“苦觅”来形容自己对新知识的追求,便展示了此种心境,却又因“不知云”而感到迷茫和困惑。这种迷茫,既是对新知识领域的不熟悉,也是对未来方向的不确定。它反映了作者在追求新知过程中的挣扎和焦虑,但同时也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勇气。也许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便是对时下出版物鱼龙混杂的现象的一种担忧。想要获得一些可读性强、实用性强的书籍,是每个读书人的期望,但当你拿到一本本应该有的内容后来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东西,而有的则是不知所云,产生了心理落差。
“清茶浊酒唯心念”,此句中的清茶和浊酒,不仅是两种饮品,更是两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象征。清茶代表着清新、淡雅,象征着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层面满足的生活态度;而浊酒则代表着浓烈、热烈,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投入。作者通过这两种饮品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一方面追求知识的更新与研究,一方面渴望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投入。“唯心念”三字,则强调了这种矛盾和挣扎都源于作者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体现了作者对时弊或者自我内心的深入剖析和反思。
最后一句“卷破红楼十二裙”,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红楼,这里显然是指代中国文学经典《红楼梦》,而“十二裙”则巧妙地借用了《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形象,也许有暗指《暂坐》一书中那十二个女性形象的意思,象征着丰富多彩的人生百态。作者用“卷破”来形容自己对《红楼梦》《暂坐》等著作的深入研读和理解,似乎是在说,即使反复阅读、深入思考,也无法完全掌握其中的深意和精髓。这既体现了作者对《红楼梦》这部伟大文学作品的敬畏和赞美,对《暂坐》这部现代作品的反思和隐忧,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感慨。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还蕴含着作者对时间和历史的思考。故纸和新书的对比,红楼十二裙的点化,不仅体现了知识的更新和迭代,也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而清茶和浊酒的象征意义,则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在面对时间和历史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和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既有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投入。
此外,这首诗还展现了作者对文学和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独到见解。通过巧妙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作者将复杂的情感和哲理融入简短的四句诗中,使得整首诗既言之有物又不落俗套,既立意清晰又表达完整,既叙事深刻又富有诗意。这种对文学和艺术的驾驭能力,无疑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的专业素养和才华,以及其背后丰厚的建筑规划设计知识与经验,是时空感立体感融合、叙事性哲理性镶嵌的结晶。
总的来说,崔御风先生这首《七绝•故纸闲来》七绝,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入思考,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厚底蕴。通过拜读这首诗,可以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境界,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客观地看待社会纷繁复杂的局面和人生百态,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