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读《行走人间》
作者:燕 利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苏鲁之语录》中写到“凡是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看到这段话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身边的墨馨就是一个用血写书的作家!
墨馨,原名杨建华,一位从天水市秦州区齐寿山汉水源走来的腹有诗书的美丽女子,只缘于对文字的热爱,她从2010年开始坚持写作,于2023年秋一次出版了散文集《行走人间》,现代诗集《岁月深处》,古诗词集《墨馨古韵》这三部曲,在天水文坛大放异彩,展示了她出类拔萃的文字功底,也圆了她本人的文学梦。

作为上麦积区老年大学诗词班而认识她已经三四年的我,因为喜欢她真诚的文字,只要见她在各种网刊上发表的文章,就毫不懈怠的阅读转发,因为我认为好的东西就该分享。而今有幸得她惠赠,深感荣幸的同时,也兴奋不已。我这个不折不扣的墨粉儿不用再零零碎碎地在网上阅读她的大作了!三本厚厚的16K大书,是她沉甸甸的心意,于我更是一份难得的珍贵无伦的精神大餐,受赠时内心的喜悦和感激无以言表。
散文集《行走人间》,淡粉色的封皮,是我喜欢的颜色!左下角一束染着太阳光的深粉色的玫瑰花,翠绿的叶子和花萼,清新灵动,使人想到“粉红色的回忆”这样温暖的字眼。232篇散文485页,分亲情寄怀、感事抒怀、故土情深、山河记游四个部分,共三十多万字,我读了三遍。感觉作者把平常的日子挼进了墨香,无论是艰难困苦亦或幸福快乐的日子都升腾着否极泰来的希望,她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录下了生活的模样,行走人间,她不负岁月,也不负卿!
作者出生于齐寿乡一个叫肖家崖的小山村,家庭充满文化氛围。头戴黑色瓜皮帽,身穿绸短褂,鼻梁上架一副圆镜片眼镜的爷爷,当时是村子里唯一毛笔字写得最好,且常常为村民算卦指点迷津的老者。在同样农村出身的我的印象中,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这样的算卦先生,可称得上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化人。她医术精湛,体弱多病的父亲,在哪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因不能承受艰难困苦及病痛折磨,在作者十四岁那年早逝。这位在被窝里为妻女讲四大名著,在贫困生活中不失浪漫情怀热爱文学,经常诵读秦观的《鹊桥仙》的父亲,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纵使时光飞逝,二十年后作者姐弟四人秉承父亲的遗传基因,加之良好的家教,成家立业,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里成为中流砥柱。而父亲的英年早逝依然是作者心头不敢轻易触碰的伤!
作者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娘家的父亲及兄弟两代从教,作者的姥爷是她家两代人的老师。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因丈夫体弱多病,务庄稼、养猪等家畜及伺应一家老小的担子都压在她身上,丈夫去世后,更是雪上加霜,周边邻里亲朋看到她的不易,曾几次有人给她提亲劝她再婚,也有人建议她别供孩子上学了,该嫁人的嫁人,该送人的送人,坚强的母亲一一回绝。用自己羸弱的肩膀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空,她一个人务十几亩地的庄稼,还养猪养牛,毫无怨言。孩子们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也很懂事,年纪小小的姐弟经常跟随大人们去数里外的大山里背柴,蜿蜒陡峭的山路和他们背上与瘦小躯体不相称的沉重木柴让读文章的我为他们提心吊胆。六岁的作者替妈妈随村里的几位娅娅去剜野菜,在铁佛沟与一匹涎水拖地的饿狼咫尺邂逅,神奇的是在作者和它淡定对视后,狼竟然拖着尾巴蹒跚离去了,我长舒一口气的同时,想起一句谚语“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狼都不敢吃的人,肯定是上天选定身负重任的人!也是上辈子福报深厚的人!母亲和四个孩子相依为命,卖牛卖粮,举债供孩子上学,孩子也都争气,考上学校走出了农村。
为让母亲安享晚年,把母亲接进了城,享受着儿女孝顺,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儿女们给母亲买礼物,作者乐此不疲地陪母亲逛街买衣服,逛公园和商品交流会,其乐融融。描写的一个个温馨场面连每一个文字都透着温暖。可天有不测风云,距父亲离世二十年后的一个极其寒冷的早上出去晨练的六十几岁的母亲却因意外车祸永远离开了人间,读着一行行滴血记录的文字,不觉泪眼婆娑。《妈妈,我想对您说》这篇文章让坐在办公室阅读的我泪流满面,冲到楼道里避开同事,竟哽噎成泣。两周年祭日,姐弟回乡,老屋的角角落落全是母亲的影子,寒冷透骨的现实却是——世间已无亲娘!天寒地冻,母女连心的牵挂只能化作阴阳有隔的点点清泪;有娘的温馨只是心中带伤的回忆;久未成行的西安之旅及想自驾带母亲去她想去的任何地方的心愿,也成了永远不能兑现的遗憾;母亲的音容笑貌清晰如昨,而难得的偶然梦中一遇也成了奢望。更有作者一心想让母亲惊喜而没来得及送出的红毛衣令人泪目,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是天下儿女们共同的刻骨之伤,读着作者真诚的文字,我的心隐隐作痛,猛烈思念我那早逝的父亲!也赞叹作者的文字功底。
庆幸的是血浓于水,城里工作的大伯在自己家也不宽裕的情况下尽其所能地接济庇护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成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将四个孩子视为己出,弥补了他们失去的父爱,也像一座孩子们成长路上的航灯,在每一个人生的关口为他们驱散黑暗,引导他们走向光明。他敬业廉政,活成了一方百姓口中的传奇,活成了整个家族的骄傲,更成了后代心目中的丰碑。享年76岁。
还有天使般温柔美丽的姑姑,她是村里唯一的女夫子,也是作者从小就树立于心中的偶像,从作者上小学就一直关心着她,上中学后姑姑每月接济她的二十元钱,既帮助她完成了初中学业,也给予这个家很大的帮扶,姑姑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姐弟四人,尤其刻在作者心中,就连穿姑姑的旧衣服都成了值得炫耀的骄傲。在考上学校求学期间,姑姑又在生活各方面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也给予了她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可以说大伯和姑姑是作者成长道路上的贵人。
阳光般温暖的亲情渗透在作者笔下的每一件家常小事中,如熬腊八粥的奶奶,还有为贺她搬新房精心用酒瓶制作笔筒的三叔,还有表妹送给她的一只只盛着幸福美好的杯子,更有拜年串亲戚的平常小事,把七大姑八大姨描写的惟妙惟肖,也让读者被浓浓的亲情温暖着,享受着那份感动和温馨。我真佩服作者的有心,字里行间流淌着她对生活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天有阴晴,但晴天总多于阴天;生活有苦有甜,但幸福是主旋律。用心生活,用心经营每个日子的作者更是幸福的人!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虽然家境窘迫,拮据的生活让她生出了自卑感,但她始终被爱包围着,她的日子是明亮的。因为真诚,所以在薄凉的人间总能遇见温暖,作者的感情经历令人羡慕的顺利。从读初中时开始每年不惧寒暑到作者家中追求她的“荷西”,是她青涩岁月里的感情寄托,更是消除她少年时代自卑感的一束光,也是在物质匮乏年代竭尽全力不时把好吃好用的给她和他家里送的有心人。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寻常烟火里谋生谋爱,在晨昏日暮的陪伴中谱写爱的合奏曲。
儿子的出生,给整个家族带来了希望和喜悦,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她还是深受丈夫宠爱的任性小女人,相夫教子还要上班,忙的一塌糊涂,也没丢掉自己的爱好,两次因为在做饭中途琢磨修改文章而差点酿成火灾,也经常彻夜不眠或双休日赖床创作,但他的丈夫不曾抱怨过她,只是默默地为她做饭递水的支持和关心着她,也默默分享着她的快乐。对孩子她循循诱导,言传身教的同时疼爱有加,孩子因病休学时,她心疼焦急到无路可走,恨不能替他承受病痛折磨,为让他好起来,她哭诉祭拜祖坟,差点哭晕在坟前,爱子之心让人动容。阳光帅气的儿子也争气,上四年级时就能懂得妈妈的心思,用压岁钱买了妈妈中意的蝴蝶发卡。他也传承了母亲的基因,十八岁上大学时,第一次学填词,写出了“明智理,健体魄,日无闲。书由心悦,百家学说躬自践。”这样豪迈而励志的词句,真是后生可畏!如此和美幸福的小家庭,给了作者坚持码字爱好的环境和题材,也让她眼里心里全是美好。
一碗家常饭食,如包谷面片、荞面骨嘟、锅鲰等从用材制作到完成全程经她描绘,让人感同身受地享受了制作过程的趣味和吃到嘴里时的美味和快意,如《人间至味是锅鲰》中“吃锅鲰,忆锅鲰,说大雅即大雅,说大俗即大俗。既可一食以解饥饿,一食消暑败火。舀一勺人口,如同数条青草鲢鱼径人咽喉,上好的清冽酸爽浆水随后入口入喉,两者鱼水搭档,清清凉凉。旋即一线滋润醇香入胃入肠,快快一个嗝,心里叫了许许多多个“舒服,舒服””此般美妙的描述让人垂涎欲滴。记得当时读完这篇文章,虽然天气还冷,我赶紧做了一顿锅鲰,带着文艺气息的味道果然非同寻常。
高雅的志趣与大自然的山水最为契合,她文章中故乡的山山水水不是带着美好传说,就是印着她满满的回忆,载着浓浓乡情;还有她足迹所过的名胜古迹亦都清晰可见地打着历史的烙印,也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有幸与她同赏石门秋景,共逐花海,醉在毛集镇的盛情槐香中,读着清新的文字,亲切而又熟悉的画面一幕幕在脑海闪现,让人开心不已,原来自以为平常不过的经历变成文字竟妙不可言,感谢她不辞辛苦记录了大家的美好!
她怀着一颗慈悲的心,倾注满腔诚意记录着生命中的遇见,不只是亲朋好友,还有旅途中的陌生人,还有那条腿受伤的狗,甚至一条待煮的鱼,她都倾注真情成为书中的题材,经她润笔后投射出人性的光芒。
《行走人间》一部作者用血写成的书,血的精义便是真诚,而文如其人,读着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再加之与作者几年来的相处交集,我认为作者是个纯粹的真诚人!感恩今生的遇见,与她同行深感荣幸!她对文字的痴爱让人感动,她的勤奋令人鼓舞,她的才情和成果让人仰望。我还是认为连狼都不吃的人注定是上天选定身负重任的人,我期待她的小说集和更多新作的诞生。
作者简介:

燕利,天水市麦积区渭水河畔人,文学爱好者。诗意人生人不老,心怀明月月常明。行吟四季风兼雨,惯看春秋枯与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