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规避
----《道德经》启示录之四十四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44章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4章译文:名誉和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可亲?生命和财货比起来,哪一个更珍贵?得到名誉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热衷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招致更惨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安乐。
思绪流萤:
老子曰:“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说人不可无限度地图虚名,或私欲膨胀地追求一些表面看似光鲜,实则有害的事情,结果既不会得到追逐的东西,反而还会陷入“自悔晚矣”的被动状态;这里引深述及的“规避”,意在提示人们在前行路上,不仅要自励进取,而且更要时刻规避自己一些不切实际和累损自身的做法。
“规避”,本义是指出口反倾销的措施,而这里要说的是,人应有自制力、自控力和自律力地进行自我约束,设法躲避或避开、避免一些风险;并且,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就是强调人的自我约束,立德修身,这也历来是古代先贤们所推崇的高尚品质,主要是提醒人们当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进而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和至贤的做人效果。当然,一个单位或公司也涉及规避盲目膨胀的问题,但需要遵循依法、民主、平等和公开的约束原则。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是南斯拉夫的行为艺术家,1974年她在意大利著名的旅游胜地那不勒斯,搞了一次让人脊背发凉的人性实验,先用药物麻醉了自己,无法动弹,不能反抗,而她面前的桌子上,放了72种道具(包括剪刀、铁链、子弹、手枪等危险物品),观众可以使用任何道具,对她做任何事,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实验开始后,围观的人只是在她身上涂抹画画,可在意识到她无法反抗后,人们的胆子就大了起来,有人把饮料倒在了她的头上、有人用剪刀撕烂了她的衣服、有人把玫瑰花刺刺进她的身体、最后有人竟拿起手枪对准了她的嘴巴(被旁人制止)……于是,实验被迫终止,但实验过程使她浑身颤栗,满眼泪水;她说:“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了别人,别人就会杀了你”;所以她认为:人性是本恶的,如不加约束,是可怕的,如每个人都不约束欲望,可随意放纵自己,没有了道德和法律,世界或许会变成地狱;并且,这个实验也证明:每一个人都有欲望和情绪,但控制和驾驭欲望及情绪,才能实现人的理性状态和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人的自律约束,先是要管住脾气,因为管不住浮躁,就会淹没自己的聪慧、胆识和耐心,也无法鉴定和接纳曲折的折磨及考量,更不可能获得开悟和成长;比如,我国古代的张良,是西汉时的开国功臣、谋略家和政治家,他少年时遇到一位老者,老者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给拾鞋、穿鞋,张良先是愕然,后是不满和怒火万丈,但还是压制了自己的怒气,满足了老翁的要求;后来,老者又两次约他鸡鸣时见面,还故意说他“来晚了”,待第三次时,张良索性提前半夜赶到,终于感动了老者,授其兵书,学习韬略,使张良成为了汉高祖依赖的开国谋略家,而他所遇刁难自己的老者,即是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这个故事也与当时的军事家、战略家韩信,平民时曾受相似的胯下之辱,均说明人既需要控制自己,又需要识辨时局,能直能弯。
人也应有自己的底线,管住欲望,否则难以成才;比如,徐衡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家,有一年夏天,他与许多人经过河阳时,赶上天热口渴,就与大家坐下休息;这时,有人发现了不远处田边有一棵梨树;于是,大家纷纷跑去摘梨子吃,以缓解渴,只有徐衡不去摘梨子吃;这时,有人就上前问他:“梨树的主人不在,你为何不也去摘个梨子吃?”徐衡回答道:“梨树的主人是不在,可自己心里就没一个能管住自己的主人吗?”如一个人在年轻时随意放纵,醒悟后却能悬崖勒马,也是“浪子回头”般难得的自律;比如,古代的周处(236年-297年),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经当时的大名士陆云教诲,开始悔悟,改过自新,继而成为了西晋的名将,讨伐氐羌叛乱,战死疆场,名垂青史,并留下“周处除三害(白额虎、蛟龙、周处本人)”的传说。
同时,“锥刺股、头悬梁”的自勉事例,大家都晓得,一个是战国时的政治家苏秦,年轻时为了学习不困,就准备了一把锥子,只要自己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还有一个是东汉时的政治家孙敬,年轻时也是为了自己学习不打瞌睡,就找来一根绳子,一头拴住自己头发,另一头绑在房梁上,只要自己学习时低头打盹,就会被悬梁的绳子揪醒;事实证明,人不仅需要时刻节制自己的不良欲望,而且更需要有一份正能量的自勉精神,去支撑自己的人生,才会迎来自己根深叶茂的丰盈状态;当然,人也不能没有欲望,更应尊重、正视、承认欲望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欲望有正负之分,如无视欲望的正负和社会规则,随意释放,就是自己和社会的灾难;因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常会因某些事情而产生不满或郁闷的情绪,适时加以排出,是谓必要;但是,却不等于人可以被欲望吞噬,失去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随意地放任自己,把自己变成无理性的野兽,不遵从法律、道德、良心的约束,没有了自律;所以,身心健康的人,自然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客观条件、他人感受等,适时调整自己的欲望。
过去,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是指面对遇到客观条件带来的挫折时,人须有较强的适应力;例如,面对邪恶和不公,会有恰当的愤怒,但不会流于意气之偏;面对命运的不幸,会感到沮丧,但不会真的被打垮……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指遇到事情的处理态度,也如吃东西一样,吃饱时就不要再吃了,如仍拼命地吃,甚至伤害了胃,那这个人就是病态;同样,如一个人的欲望,达到了失控的程度(比如在成瘾的情况下,或由于抑郁和无自尊感,而不停地发泄性爱),都是思维被扭曲的畸形状态;人一辈子所有去做的事情,可分为:喜欢的事和不得不做的事;喜欢做的事,是为了快乐;不得不做的事,是为了生存;但是,如做事只顾快乐、不顾生存法则,则自己的发展就会出问题;所以,人应懂得选择和删减,不能盲目地由着本性欲望,去不加分辨和选择地行事,也需要晓知缩减一些触碰规则、法律、损失的有害欲望;还要学会反观内心,调整方向,及时纠正,不可陷入不良惯性;更要面对数不尽的味道、刺激和诱惑,小心尝试,明白有些规避也意味着进步。
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为道义入狱,被处死的行刑日,三千名太学的学生请愿赦免他,虽未被允许,可嵇康临刑前,神色依如平常,向兄长要来抚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从容地就戳;这是值得让人钦佩的正气凛然做人范例。当然,世上也有一种养成规律做人的典范,比如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他坚持38年每天记录天气和物候的日记,直到84岁生命最后一天的弥留之际,还明白无误地记录了当天的气象,这种永垂不朽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以及忠于事实的理念,成了人间赞美、传诵的佳话。
实践反复证明,人在谋取生存和发展的路上,只有时刻规避了自己的不良状态,积极做出了合适选择,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和作风,人生才会绽放出持久的魅力和光泽。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