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日话沧桑
作者:陈希文
今天是甲辰五月端午。清早,老伴就早早起身,将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井井有条。我起床后,就看见门楣上倒挂着艾草,室内样品柜上挂着色鲜艳丽的一簇香囊。灶房铁锅开水沸腾,浓浓的甜粽味已满屋飘香。
节前当晚,远在广州和西安的两个儿子打回电话,言说工作太忙,回不了家看望我们,他们将节日礼物交快递明日送往家中,并送上端午安康的祝福。
端午节与子孙们虽不能团聚,但我和老伴还得高高兴兴地过。佩香囊,吃粽子,喝甜酒,互祝福,依然彰显着节日的气氛。
用过早餐,每天在小区的环型人行道上徒歩一大圈,这是我抗腿疾患所必须的。今天端午节,天公作美。仲夏的早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漫步在人行道上的我顿觉格外惬意。
徒步一大圈下来,我已觉汗渍渍的,就坐在小区的休息亭下歇息。我对面长橙上坐着拉家常的两个老太太,她俩喜笑颜开,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老姐妹的对话尤为让我关注。
“老妹子,前几天我回老家一趟,想帮小儿收拾忙天的活计。儿子不让我干啥活,说收割机已把7亩麦收完变成净麦,每亩装了12蛇皮袋子,亩产140O多斤。今年大丰收了,麦颗像石榴籽一样。打的粮太多了,全家一亩麦就够吃了,家里没处放,每年把多余的粮就卖了。今年晒完麦,粮食桩子放了半場,只是还没找到好买主。”“老大姐,你真有福气,你们那个地方是水浇地,粮食产量高,每年种的麦吃不了,可比我们那个旱塬强多了”,另一位老太太回应说。“是的,我们村现在好的很。水渠通到地头上,浇地很方便。家家种粮还种菜,每顿饭前才到地里拔菜,菜不打农药,很新鲜。村上办起了超市,西红柿一斤一块钱,西瓜一斤6毛钱,很便宜。端午节前,我10块钱买了8个大粽子。来到大儿子咸阳这里,菜很贵,西红柿1斤三、四块,一个粽子三块,1斤西瓜一块多。唉!这城里干什么都得花钱,没有钱就活不下去。我很想回到老家去生活,这城里还真不习惯。”老人家深有感慨地说。听到这里,俩位老人的对话触动了我的神经,我就热情地搭话和老人家攀谈起来。
“大娘今年高寿?进城几年了?怎么又想回老家过农村生活了?”“我今年82岁,和老伴跟着大儿在咸阳有5年了。老伴今年二丶三月病故了。没有了老伴,孩子们都上班去了,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心里空落落的,觉得很孤单。回老家,堡子(村子)里的老姐妹和我几十年了,都来家看我,很热闹,不心慌。”“老伴和你过了一辈子,已去世了,你心里难过吗?”“刚走时我不难过。他87岁突然得心肌梗死走了,也是大寿数,人没受难过,走的很快,是没在老家,也随了他的心愿。老伴走的时间长了,我时常想起就觉得难受,多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除老伴这个原因外,想回农村老家还有别的原因吗?”“农村现在比过去变化可大了。庭院大,比城市这个鸟窝(单元楼)強多了。出门就是庄稼地和菜地,空气好。粮菜是自已种,吃粮吃菜不要钱,菜不打农药,还是无公害。我堡子已通天燃气,做饭再不烧柴禾和蜂窝煤,冬季用壁挂炉取暖。房顶上有太阳能热水器,经常能洗澡。农村这几年人都富裕了,家家门前有小卧车。我小儿子用小车去接客商,谈生意,农用拖拉机和电动运输车等都有,外出很方便,下地干活都用农机具。过去人说,三夏是龙口夺食。现在人说,忙天是闲天。收种碾都是机器,不用人出力,三锤两梆子,机器替人干完了。我这几年忙天回老家,一点儿忙都帮不上,儿子常给我端来新鲜的大杏、桃、西瓜让我吃,让我光享福,不让我操心。我人在城里,心在乡里,总喜爱呆在老家”。“大娘,你讲得很真实,说得也有道理。现在农村越来越好,有好多方面超过了城市。城市人多车多,喧嚣、吵嚷、拥挤,空气混浊,这些都比不上农村空气清新的田园生活。”“可不是吗?还有一个,就是城里人“皮薄”,见人面冷不亲热,两对面住的邻居,多年互不理睬,还不知对面住户姓名。农村人憨厚老诚,待人热心。我老伴今年去世,一村人都前来帮忙安葬,丧事办得隆重热闹,也对得起亡人。一家有丧事,全村都帮忙,这已成了多年的习惯。城里人死了,也不告知左邻右舍,冷冷清清,也没个仪式,委屈了亡人,还不如农村”。“大娘,现行的殡葬改革政策,提倡重养轻葬,死后火化,丧事从简。你们村人死了有火化的吗?”“我们村死了人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都土葬,统一进公墓,没有火化的。火化农村人接受不了,觉得太残忍。”“统一埋公墓,都是同样的风水,还请阴阳先生看什么?这不是阴阳先生骗吃喝,骗人钱嚒”?我反问道。大娘却说:“人死了请阴阳看墓地成了老规矩,人们都信这个。”
当我问到目前农村的现状和农民的收入情况,老人说了她的看法。如今党的农村政策好,农村面貌变化大,不比城巿差。只是农村精壮劳力外出打工抓现成,剩余大多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没有老人的家一般都是空巢家庭。儿童这几年也随父母在城里上学。农村生源減少,教育质量下滑。老人的大儿子、儿媳在城里教书,孙子已上中学,全家生活幸福。但农村的小儿子这几年发展迅猛,粮食自产有余外,还种了三亩弥猴桃和一亩大杏,不算余粮卖后的收入,仅果园年收入就10万左右。此外,他还经常收集销售当地农副产品,收入丰厚。尽管小儿子种粮作务很辛苦,余粮卖不上好价钱。但这几年小儿子的果园和经商收入大大超过了种粮收入,生活水平已超过了大儿。说到这儿,老人甚是高兴。
与老人交谈,农村的巨大变化让人高兴。但也明显地感到振兴农村经济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令人担忧。譬如,当下的新农村青年劳力外出打工,有好些成为空巢家庭的问题怎么解决?难怪前些天我见到一位农民企业家的村支书,他向我说到,前两年他向村上投資200万搞基础设施,因村上无劳力项目迟迟开不了工。这次他费了好大的劲向上争取到农业重点投資项目,项目下来了,本村却找不到人干活,他只好到外地去招标。还有农村教育质量下滑,生源减少的问题;农村殡葬制度改革的实施与现行政策相距甚远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在振兴农村经济中切实加以解决。
端午节和老人家的一番深谈,得知她已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生活很幸福,令我欣慰。端午节里送祝福,我衷心地祝愿她老人家,端午安康,福寿延绵,长命百岁!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