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终将死于科技(随笔)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人类终将死于科技”。这是已故的中国台湾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曾仕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位被人以“预言帝”著称的国学大师,此言一出,惊煞世人,很多人对这个论调是嗤之以鼻,甚至扣上反科学的帽子。而曾仕强教授甚至引用了爱因斯坦的感言:我下辈子宁可当拧螺丝的工人,也绝对不想当科学家,因为科学家永远是被利用的工具。
首先,让我们了解科技这个概念,它是分成两个部分的,一个是科学,另外一个就是技术。放眼当今社会,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的功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极其成功的应用,让我们无法单纯地去否定它。例如基因工程的推进,使得整个人类社会在治愈和预防一些疑难杂症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再比如诸多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和纳米技术的发展,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变革性的意义。在很多时候,科技都被宣传为一种正面力量。它是人类发现世界,探知未来和万物的最好选择。这种超越自然,思考自然奥秘,企图揭开自然神秘面纱的做法,并非是现代人类社会刚发展出来的,而是一直存在的东西。
当然,现代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逐渐远离了自然。人们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与真实世界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少。这不仅可能导致我们与自然的联系逐渐断裂,还可能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此外,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等严重问题。我们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肆意流通,黑客攻击和网络犯罪事件层出不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安。还有更让人致命的是,一些科研出来的成果,已渗入到关乎我们生命安全的食品中来。俗话说:病从口入。看看现在的一些转基因、生长素、激素、澎化剂等应用科技手段生产的食品,无时不刻地冲击着人类生命健康的底线。想想小时候,吃啥都放心,而如今,有人直言连呼吸的空气都是有毒的,就别说吃的东西了。所以说,科技这把双刃剑的效应愈发明显,它既为人类带来了福祉,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审慎对待科技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确保人类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光明。
发明创造科技,是人类向前发展进步的趋势所在,但绝不是黑心商家,利用它赚危害生命“昧心钱”的手段。否则这句话,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