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外》
作者:解智伟
朗诵:杨 建
撕一页楚辞
包上《天问》里的答案
再用几句诗行
捆成粽子
去贿赂那群为屈原导游的鱼
让一个诗人上岸
结束汨罗江中的流亡
拔剑四顾
诗经中的蒹葭依旧苍苍
只是香草美人
已不在从前的水乡
一个使徒时代已经终结
何必用路卜卦远方
另起一行路漫漫
一个人站久了
就成了一座雕像
腰间的环佩
也不会铿锵作响
好在还有一个端阳
向水觉芦香
石头的血从岩缝里流出
相思入泥
屈原把太阳的鲜章盖在天上
自封为王
一个人向黑暗宣战
即使,日月不能齐光
满江渔火
也会把自己点燃
我潮湿的石壁上
爬满紫藤色的辛酸
哀民生之多艰难
天空借一块乌云掩面而泣
寒雨连江总断肠
半山亭的斗笠
抵抗着从天而降的悲伤
我就是一块石头
空出身体怀抱幽兰
临睨旧乡,世人熙熙攘攘
还是利来利往
我不想再做使徒了
何必唤醒众生
又多一些人集体投江

作者诗人简介
解智伟
诗人、艺评人
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
文学顾问
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
评论部主任
朗诵者简介:
杨 建
中国十大诵读艺术家;中国演艺家协会常委;中国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演员;湖北朗诵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汉大学艺术专家组专家;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武汉孝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武汉文明旅游形象大使;武汉环保形象大使;武汉国家安全宣传员;武汉歌舞剧院艺术指导、著名节目主持人;语言培训与运用《先声夺人》品牌创始人。
(张智勇:湖北工业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
杨建丨朗声一派里有音乐的大美
杨建老师的诵读让我想起叔本华的一段话:世界在音乐中得到完整的再现和表达,它是艺术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艺术。我以为一切艺术都将趋向于与音乐的关联。因此,从音乐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解读杨建老师的诵读对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上帝对这位朗诵艺术家是颇为眷顾的,杨建作为一位顶级的大号男高,他那磁性、饱满、充满艺术张力的声音色彩,每每一张嘴便即刻俘虏了人们的耳朵。在杨建老师的诵读声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在歌剧演唱艺术生涯的不俗造诣,感受到他牢实充沛的气息,完美打开的腔体,松弛的器官肌肉与科学的发声位置等技术呈现,从而形成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和超长的声音传送半径。他宽广的音域成就了其自由轻松的表现空间,美声的气息功力坚实地支撑了他声调语势骤停疾缓技术的自如腾挪。聆听他的诵读明显感觉到他在气息与声音控制方面的不凡底蕴与音乐之美的魅惑。
杨建老师准确地把握住解智伟老师诗作的情感基调,其诵读既有“大江东去”的悲壮激越,亦不乏“小桥流水”之婉约柔情,时而喷射出小号的激昂亢奋,时而演绎出圆号的宽广深沉,时而吹奏出单簧管的低徊忧伤。声音层次丰富,情绪对比强烈,颇具历史的沉重感,令人沉入其中,跟随他声音创造的情感画面,感同身受,引领听者或“掩面而涕”,或“拔剑四顾”,或“相思如泥”,不由自主地去为屈原这位使徒悲剧性的命运怆然泪下。
杨建老师《我在千年之外找你》的诵读表达出一位朗诵艺术家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文学作品闲庭信步,游仞有余的艺术功底,呈现出多样性的诵读技术与风格范式。引子部分他采用古典风韵的语调,以颇具汉赋神韵吟诵唱和的意蕴诠释诗歌的创作主旨,以优雅的声音特质表现出屈原风雅飘逸的文人气质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高洁情操。
在诗作主题部分,杨建老师以其独有的,近乎辉煌的声音色彩,时而雄浑激越,时而低吟浅唱,道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之悲悯情怀,讲述了一位悲情使徒的不幸际遇,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他的声音透出一股意大利美声的唯美魅力,充盈着一股阳刚之美,蕴涵着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它猛烈地冲击着听者的耳膜,直击着听者的灵魂,叫人断不可忘怀。
听罢杨建老师的诵读不禁引发出我对原有朗诵美学与流派认知的再次思考。管窥他的诵读,我感知到他一直坚定地信仰和坚守着自己对朗诵美学的理念见地,并始终如一的执着践行。透过他的诵读作品我感受到其中所闪烁出的难得美学价值,这是一种基于他本人的艺术经历与声音条件所形成的朗声一派。以个人浅知斗胆而言,无论人们所说的“播音派”、“话剧派”还是“影视派”,既要自成一派,亦须兼容并蓄,依据个体条件、作品体裁、情感基调、语境差异和空间场景之别,博采众长,因人而异,以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妙用是好。
(张传鹏:文化学者)
仲夏端午之际,"撕一页楚辞,包《天问》的答案,用几句诗行,捆成棕子″,投置于滔滔不绝的沅湘之中,去祭祀一个伟大的灵魂。诗人解智伟发思古之幽情,吟伤今之离恨,佇立江汉疾呼《屈原,我在千年之外找你》。
"一个人站久了,就成了一座雕像″。屈原本是一尊高贵的文化躯体,却被铸就成一个爱国者伤殤的悲剧;原是一个纯洁、正义的灵魂却被邪恶之手毁谄于冤屈。古今诗人皆怀忧国忧民、济世安邦的胸怀,秉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节操和行廉志洁的人格。诗人特有的浪漫情愫常被苦涩悲情的现实碾得粉碎。殚精图志,诚心报国,却落得苦其心志,放逐忠贞,让其在颠沛中挣扎……
智伟先生的作品,由朗读艺术家杨建老师来吟诵,恰如"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杨建老师有四十余年的舞台经验,并兼备语言文学和表演艺术较深的造诣。他潇洒自如、游刃有余,用其二度创作圆美地诠释了作品的内涵和格调,把诗歌的意境表现得酣畅淋漓。其诵读感情丰富,松驰有度,极富创意,流畅清晰,引人入胜。他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或慷慨激昂、铿锵有力;或抑郁沉稳、婉转悠扬。表达既恰切又生动自如。
杨老师在《屈原》开篇"引子″中的一声长啸"长叹一声,魂兮归来…"撼人肺腑,将我们携带入二千年前的情景之中。杨老师吟诵有如在《离骚》、汉赋、古乐府的遗风和古韵里洗炼、浸润的声音,气势宏伟,穿云裂石。他的诵读字正腔圆,声调发音到位,绘声绘色;语流音变准确,抑扬顿挫里波澜起伏。
杨老师的诵读以其内在的情感和贵族之气做支撑,没有"挤情″和刻意地造势,只是.调动一切声音的手段,将作品完整地升华。他在字里行间里似被一个灵魂牽动着,有抒情,有哀怨,有高亢的兴奋,也有沉郁的感叹,让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听杨建老师的诵读有如诗人描绘的"空出身体怀抱幽兰″,让我们有如在没有舞台的情景剧里看大师的精彩表演。我们在声音的变奏中,听到"盖在天上…自封为王″的豪迈,"路漫漫…再不想做使徒″的沉重;"举杯问天″"点燃″等字眼里透出的英气。苍劲悲凉的音乐融入富有磁性的声音,声情并茂,让表现力和感染力传播到听众,从而在作者、诵者、听者之间产生共鸣,实现一次美的洗礼。
智伟先生临睨四方,欲割光人间箬叶,倾尽天下粮仓,托杨建先生乘九龙泛舟,载去一腔忧怨和惋惜;借诗诵咏怀,哀情滋溉后来人:"何苦唤醒众生,又多一些集体投江?″莅临佳节,把酒问青天"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谢谢艺术家杨建先生,让我们感受到美诵的魅力,鉴赏了古韵古调的风彩!

( 胡静 武汉广播电视总台主播。曾主持武汉经广早新闻《长江早晨》,生活服务类节目《职场风向标》、《双休说法》,台主打节目《点歌台》,文艺类节目《窗外的原野》等,数十篇新闻广播类作品(文学作品)分别获全国、省、市各类奖项。)
杨建丨穿过千年历史的黄钟大吕
像咱这种浑身布满感性细胞、心脏二尖瓣膜又太容易受损且泪腺发育相对完善的极具浓郁诗人气质的小女子一旦读到或听到触及心灵的诗作,一定是“泪水顿作倾盆雨”!
今天让我泪流满面的是《我在千年外找你》。那么美的诗作配上那么美的诵读,岂一个天作之合了得!
这次在百忙之中到录音棚录制《我在千年之外找你》的是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不听则罢,怎么越听越感觉这声音真似穿越了千年,那是思想的声音,深沉且厚重:那是思想的呐喊,悲愤且悲壮!
杨建经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朗诵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一部好的朗诵作品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综合呈现,是生活阅历的积淀,更是自我文学修养的体现。
杨建的朗诵作品是朗诵艺术的最好的诠释。
如果说有一种声音可以穿越千古而向人们款款走来,那么一定就是他:杨建!
听:骚客用太息以掩涕,
长叹一声:
魂兮归来!
今年大概读了数10首诗,但这首《我在千年之外找你》仍然超越了我这个作家协会会员的想象力。此刻我坐在灯下为诗人击掌,更为解智伟的新闻意识点赞。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是准备上的提前量,是关键时刻的应时应景!解智伟先生一定在新闻圈待过,要不他怎么知道什么可以刷头条?什么可以赚眼球?什么可以充满正能量,而什么又可以带给人们精神给养?解先生有没有在新闻圈呆过?我没做过多的了解。但他因其诗人及艺评家的双重身份,让他有着既主观又客观的立场及态度,他不但了解受众喜闻乐见的欣赏品味,而且他也懂得舆论引领的向度,你可以说他对诗歌创作的态度是鲜明的,你也可以说他对读者市场的迎合是积极的。
这个世界上总会有聪明的文人,懂得如何让规律为自己服务,而人脉的积累与开发,又会让他在运作的过程中最大化的利用一切有效资源。这仅仅只是一个层面。解智伟的眼光看的更远。
一直以为现代朗诵艺术的普及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现代诗歌的普及发展与繁荣,而诗人与艺术家的横向联手、强强联合就是最好的艺术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智伟艺评》这个平台走在了艺术实践的前沿!
在这样一个节日里,解智伟艺评中传来的思想之声,是值得每个爱国人士认真品味用心体会的、当然我也要:“用诗行捆成粽子”,过一个有诗歌有朗诵有浓浓艺术气息民族气节的的别有一番意义的端阳——
后记:虽然在城市的上空再也捕捉不到我那被听众誉为时而甜美时而亲切,时而快人快语时而饱含哲理的声音时,我更喜欢以现在这样的形式与这个世界对接,比起电波里口若悬河脱口而出的率真表达,我也更享受躲在台灯下在纸上恣意地涂抹且不断地修饰我那又蜿蜒又深邃似开满鲜花的文字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