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农村在几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接纳并消化了最困难时期的大量城市人口,发挥了“海绵吸水”作用,有效化解了国家发展危机。
首先是六十年代初,新中国的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由于发展过于盲目,人口数量与城市供给(吃饭和就业)严重失调。国家果断对城市精减人口,在数年间,动员二千多万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
城市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是1964年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二三千万人口,在十年内又陆续涌向农村。
同期(50-70年代),由于历次政治运动,城市一批批政治有“瑕疵”的人群(数量无法统计),被下放到农村,让农村起到“自净社会”的作用。
三十年间,广大的农村接纳了一批批城市人口(共六七千万)。中国的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扒食,锅边一次次增添这么多吃饭的嘴,但他们没有计较,也无法计较,因为当时是集体所有制,农民只得用提高产量,开垦荒地,降低自己口粮标准等方式,帮共和国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完成了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宏大工程
三是建国初,我国一没有大型的水利工程建筑公司,二没有建设资金,而水利是农业之命脉,国家只能组织广大农民用记工分的方式去完成这一宏伟的工程。
记工分,就意味着农民不向国家要工资,只以自己地里刨食代国家为自己付报酬。三十年间,他们共建大中小型水库九万余座,完成治黄、治淮、治海河等,对数十万公里计的国内所有河网,进行了堤坝修缮、河道开凿和疏浚,著名的红旗渠仅是其中一例。
除此之外,农民还参与了数不清的铁路、学校等建设项目的土建工程义务基建,为国家节省了天量的建设成本。
农民以记工分方式(稀释自己收入),在三十年内所兴修的水利,为后来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开准备好了条件,也为八十年代起的城市发展奠定了相应的硬条件——工业发展的生产用水和城市人口快速聚集的生活用水。
这些水库和河道,也为后来的旅游观光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景观条件。很多水库的功能已经因社会的发展而改变,诞生了许多依附于水库的独立经济实体,经济效益正在日益递增。
共和国老一代农民是伟大的!他们是多么的勤劳、善良和淳朴!他们在共和国的前三十年,承担了上述三大奠实国基的重任,和工人阶级、人民解放军、广大知识分子一起,为新中国改革开放,起过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老一辈农民对共和国的功勋,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