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刊作者:席慧╱季志林╱裴育民╱郝俊凱╱汤淑莲╱房方╱黄志坚╱陈希文╱赵耀兰╱张利平╱高俊鹏
―――――――――*★*――――――――
光从中华来
作者:席慧(江苏)
年年端阳,今又端阳。在端午时节净心净手奉持《离骚》《天问》,神奇一幕产生了,从书中走出一位老者,看似有点熟悉,却不敢冒然相认。
老者捋捋长髯,略有所思,试问今夕何年?
愈增疑惑,然,如实相告之:公元2024,甲辰龙年。
换做老者生疑为难了,这公元是何神圣?
这年岁难以推算,那就试问此为何处?这是中华大地,厚土之上皆为华夏之子。今日,我们皆已包好粽子正迎端午呢!端午亦称“诗人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哦,世人皆醉我独醒,一魂渺渺赴汨罗。千帆竞发喂鱼粽,楚舟侧畔千帆过。
当年,秦军破楚,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啊呀,您老人家就是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呐,您曾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决议通过,在您逝世2230周年那年,确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呢!足见您对后世精神和诗歌产生的深远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幸遇先祖,胜意难喻。
以地观天,可知星汉无边;以天观地,可知山绵水远;以汝观己,可知道德高下也。
您带着华光,泽被万物,意接八方,心犹日月,德配乾坤。
如今,华夏九州正迈向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之光华大道,屹立世界之林。而您,即为世界精神指标之祖,世纪华光之源。
―――――――――*★*――――――――
端午情思
作者:季志林(陕西)
清晨散步,忽见街头有几个卖香包的小摊点,方知端午节快到了,不禁感叹时光真如白驹过隙,甲辰年的三分之一就这么过去了。
闻着香包摊上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我的思绪又回到儿时的记忆之中。
关中人过端午节讲究门前插艾叶,小孩穿新衣戴香包。那时候我年龄小,尚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家穷,也很少吃粽子。
每到端午节时,母亲便催我早早去割些艾草回来,分别插在门檐之上。母亲说端午早上的艾草药性最好,其香味可以驱蚊虫。不过她讲的最多的还是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过端午节要吃粽子,喝雄黄酒,戴香包,这些传统都是为了防病辟秽,祈求平安。
端午大清早,全村小孩穿新衣戴香包欢天喜地过节日。母亲的针线活儿在我们村可是出了名的,每到端午节前,她就忙着给我们做夏季的新衣。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做工最细致最费工夫的当数裹肚和“背背”(如同今之背心)。小孩戴裹肚是为了护住肚脐眼,戴“背背”则是防止日晒,这样的打扮既凉爽也护住了前心后背,所以我们小时候都戴过。
裹肚的做工大有讲究,母亲喜欢用红布,红布吉祥喜庆且有避邪之意。红布上精心绣成蜈蚣、蝎子等图案,取以毒攻毒祈求安康之意。而“背背”上的图案则形式各样,若是女孩子穿,多为花草,譬如菊花、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等等。若是男孩子穿,多为戏文,有《三娘教子》、《安安送米》、《王宝钏》等,这些裹肚“背背”经过母亲用各色丝线精心绣制,简直就是一件件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工艺品,遗憾的是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收藏意识,假如保存到现在,岂不是一件民间艺术珍品。
而母亲做的老虎鞋更是一绝,不但绣有老虎头像,而且还有丝线做成的彩色穗子,穿上它顿时感到十分威风。至于香包,则是母亲用做裹肚的下角料捎带做成,里边装有艾叶、丁香、茴香、陈皮、桂皮等香料,我从小就爱闻那香味。
母亲是一个十分勤劳不知疲倦的人,白天下地劳动,回来做饭洗衣,纺线织布缝衣服,里里外外一把手。每天夜里,她都会在煤油灯下飞针走线,经常熬到深夜,有时我一觉醒来,见她仍在忙活,便劝她休息,她总会轻声说道:“妈不瞌睡,咱家再穷,妈也要让你们几个穿的体体面面,不能让人看不起咱!”听娘这样说,我心里就难受,经常在被窝里偷偷流泪,因为我知道母亲的艰辛,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这个家是多么的不易!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每当母亲做这些针线活时,她总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她的精力是那么的充沛,她的眼神里竟然有一种异样的光彩,那是对儿女们的深情关怀,更寄予了对儿女的殷切期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端午节已成为国家法定节日,过节的氛围更浓了,但昔日的裹肚“背背”却消失了,我在街头看见的香包也是工业品,能做针线活儿的人越来越少,母亲的手艺恐怕我的两个妹妹也没有完全学会,只能成为永远的记忆铭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2024年6月3日于咸阳渭滨苑
―――――――――*★*――――――――
母亲给我们过端午
作者:裴育民(陕西)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每到农历四月底,潜意识里就会冒出端午节的念头。过节的情景成为人们心灵的一种惦记,而那又是一个民间流传久远的节日。
说起端午节,我立马在脑海里闪现出小时候过节的经历。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兄弟几个早上起来时,手腕儿和脚踝上都拴上了五彩线绳,我们这里叫做“花花绳”。耳朵、肚脐、屁股也被涂上了雄黄。
后来才知道,天不亮时,母亲就在我们睡梦中为我们装饰了这一切,等我们天亮从炕上爬起来,就闻到了一股奇特的香味,手腕儿,脚踝也都拴上了“花花绳”。我问母亲做这些有什么用?她说:“绑花花绳是为了你们年年平安,抹雄黄是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也为了辟邪之用。”母亲没上过学,这样的解释肯定是听别人讲的,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她年年端午那天都是这样做的。
这一天,孩子们还要带香囊。我们这里叫它“香包”。那是用金丝线缝制的一种手工艺品,形状、大小、色泽各不相同,主体色调以红色为主,香包里装有各种香料之类的东西,闻着一股奇香,沁人心脾。
母亲说:“我手笨,不会缝制那些香包,每年过端午节,都是你大姨缝了一串串香包托人送来,你们才有香包儿带呢!带上它对人有好处。”至于是什么好处,母亲却说不上来。
母亲一生勤劳吃苦,穷日子穷过,她几乎承担家里大部分的辛劳与苦累,即使端午节的早上,她也早早起来,拿上镰刀到地里去割艾蒿。而那时,地头、河边、沟坎到处长满了这样的植物,不大功夫就割了一大捆抱回家。她又分成几个小捆儿摆放到门前、屋后和院落各个地方,剩余的分发给左邻右舍,也省得他们再往地里跑一趟。母亲说:“端午这一天在家中放置艾蒿,一年屋里没蚊蝇。”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这恐怕只是一种风俗讲究吧!
这一天,孩子们最高兴的是能吃到粽子。作为北方地区,不种水稻,大米很缺,糯米就更稀罕了,端午节想买点儿糯米包粽子或者给孩子们买几个粽子吃,那是非常难的事,但能让孩子们吃上粽子,家长们省吃俭用也要满足孩子们的心愿。因为在六七十年代,端午节能吃上一个粽子是孩子们一年的期盼,会让他们高兴好几天,而家长通常自己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们吃。
如今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资极大丰富,北方人也能常年吃上大米,想包粽子到超市扛一袋糯米能包满屋子粽子。不想自己动手,超市、饭店就有卖的成品货。谁还为吃个粽子而犯愁呢?尤其是端午节前后,满大街都是卖粽子的,只是现在好多人不爱吃粽子了。许是现在社会上好吃的东西太多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兴趣爱好转移了,但过端午还是要吃一个粽子,回味一下儿时吃不上粽子的心理反差有多大。有意思的是,今日回家为母亲剥开粽子品尝,母亲竟说“现在粽子咋这么多,怎么又给我吃粽子?”一时让我语塞。
端午节各地风俗不同,过节的内容也就各式各样,有赛龙舟的,有祭祖祈福的,有开展各种各样娱乐或饮食活动的等等。其实,端午节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更迭和世事变迁中,它不断传承、完善和体现多样化的民族习俗,成为一种民间文化品牌,世界上有些国家在端午节这天也开展赛龙舟、戴香囊、吃粽子等文化活动,影响力广泛深远,端午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园中的一朵娇艳奇葩!
2024年6月9日
图片来自网络
―――――――――*★*――――――――
故 乡 五 月 端 午
作者:郝俊凱(陕西)
“鹤发垂肩尺许长,
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
却问何方是故乡。”
岁届迟暮之年,每逢仲夏时节,吟诵起唐. 殷尧藩的这首《七绝.同州端午》,总会使我这个别离故土、身居它乡40余载的游子,无不沉浸在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对儿时五月端午的深情美好回忆之中……
位于八百里秦川中部、关中平原腹地、秦汉隋唐等十三朝关辅屏藩京畿重镇的醴泉县,是生我养我的桑梓故土。它以“天降泔露,地出醴泉”而得名(1964年改“醴"为“礼”),更以泾水汤汤、九嵕巍巍、昭陵壮美、山川锦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亘古文明,遐迩闻名于世,享誉古今中外。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四大重要传统文化佳节之一。醴泉,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地,自然也有其独特的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在故乡醴泉被称为" 五月端午”。因正值五月麦黄收割、三夏大忙、龙口夺食之际。“追端午”、“看忙”,就成为端午最主要的风习节俗之一。顾名思义,就是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外公、外婆或舅舅、妗子中至少要有一人给外孙、外孙女或外甥、外甥女送节日礼物和看望孩子们。而且要一直追到孩子滿12岁为止。据传说,这是因为在古代,认为孩子年过12,就已经长大成人了。所以,每年以到此时节,母亲就成了全家最忙碌的人,筒直忙的不亦乐乎!她既要给大姐、二姐家的几个小外孙送去自已亲手烙的又香又脆、美观漂亮、成双成对的白吉硬面油曲莲馍;送上绣着蛇、蝎、蜈蚣、蜘蛛、癞蛤蟆等五毒图案的红裹头(肚兜)和孩子们过夏穿的花衣服,还有各色香味四溢的香包、花花绳。几个外甥、外甥女穿着外婆送去的红裹头、新衣裳,双手戴着外婆做的花花绳、油曲莲,个个欢天喜地,人人兴高采烈,真不逊于过大年。接着,她还要同父亲一起,提上装滿刚刚作好的密枣粽子、油糕、绿豆糕和刚从家里老杏树上摘下的麦黄大杏的沉重笼笼,步行到距家10里之外的娘家,给外祖母“看忙”,并打扫屋里屋外,以求老人家夏安!
绑五彩花花绳,塗枺雄黄,是故乡端午的又一特色节俗。花花绳是用五种颜色的彩色丝线拧制而成的。据传说,早在汉代醴泉与阰邻的乾县就有了此种习俗。它源于古代的五行观念,取五色以象征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包括抹塗雄黄,均必须在日出前进行,若日出之后做这一切就无任何效果和意义。因之,每年五月端午一大早,母亲都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亲手将她早已做好的花花绳,细心地分别系在全家大小人的脖颈、双手腕、双脚腕上,并给每人的鼻孔、耳孔、眉心搽塗雄黄避邪。最后,再塗枺在幼儿的屁股眼上,传说是为了防止蜈蚣、蚊子等小虫子。她还一再叮嘱,花绳要一直戴到“六月六”,再剪下来丢到水里冲走,把百病也就冲走了。若花花绳无意间松开丢落了,就是疾病离你而去,是个好兆头!
门窗上插挂艾蒿,是故乡乃至陕西地区过端午的一道别具民俗意义的风习景观。传说,艾叶有祛病避灾的功效,能驱逐邪恶、祛疫疾,还能保护家庭幸福吉安。每年仲夏,正是艾蒿成熟、味道浓烈、药性最好的时节,采之入药可防病治病。但必须要在天将破晓时,採割带着夜露的新鲜艾蒿。否则,就没有祛病防灾的功效。五月端午这一天,父亲总是天不亮就提上大铁镰,背着背笼,到泥河沟畔採割回布滿露水的艾蒿,在旭日还末升起之前,插挂在院子大门、后门和每个房子的门窗楣两侧,避邪和防护家院安宁。
佩戴香包,不仅有避邪驱瘟之意,更成为故乡五月端午一种靓丽的襟头点缀之美。端午前,村村户户心灵手巧的妇女,都要用各种彩色花布、绸缎缝制或刺绣各式各样的荷包,里面装上精心挑选的雄黄、苍术、香藿、丁香、白芷等香草和药材,系在衣襟,挂于庭堂,既清香四溢,又美观漂亮。每年的春夏之交,母亲就提早到县城选购作香包的布料和香料,回后几乎天天都在抽空赶作香包,总怕端午那天不能应时给子女及外孙们携在上衣的纽扣上,防病避邪祛灾。
包粽子吃油糕绿豆糕,当属故乡五月端午的三大代表性食品。就全国而言,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这虽然不是陕西关中一带的端午节习俗,且本域又不种或少种水稻。但人们还是会外购粳米、豆沙、红枣等填料,採摘芦苇叶包制粽子,或外买一些粽子,并定会给家人特别是孩子讲说屈原的爱国故事。我们村座落在醴泉县城北的天然湿地一一泥河沟北畔。五月天,整个河川数十里芦苇荡,“蒹葭苍苍似汀州”,陏葱的宽叶最适宜包粽子。故村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夏摘芦叶包粽子的习惯。而且,自制的粽子不落普遍和俗套,以三角宽粽为主,多为密枣粽、豆沙粽,鲜见各样肉粽,尤以密枣粽最受欢迊。除此,家家五月端午的早餐,都少不了油糕和绿豆糕,既取火、消炎、清心,又香甜爽口、禹意吉祥。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与时代价值。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和庆祝活动,更是一种见证古代愛国精神,凝聚民族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展现中国人民勇敢、坚韧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
故乡的五月端午,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美食餐饮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的缩影及重要组成,也是中国文化的微观和组成部分,具有极富关中腹地地域特色、丰富多彩的鲜明特征,不仅是祖国南北、尤陕南陕北和关中风俗融合的产物,又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它清晰地承载、记录着醴泉民众,祖辈数千年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文化实践;积淀着“天降泔露”之地,数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民俗习俗内涵。
通过端午这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我们不仅能够回顾历史,传承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能够体验到家人团聚、友情交融的和谐及温暖;更能切身感受到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的伟力。务必一定要珍惜端午节,赓续传承好这一中华文化之瑰宝,让其历久弥新,不断发扬光大,为建设文化强国和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4年5月8日于咸阳
―――――――――*★*――――――――
端午传情粽飘香
作者:汤淑莲(江苏)
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丰富多彩,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昌蒲、佩香囊等等。
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前两天,母亲会精心准备食材,煮棕叶、淘米、与外婆一起包上百只各种食料的粽子:红豆的、红枣的、花生米的、大肉的。外婆包到最后会包几个三角小粽子给我们玩儿,用五彩线编织成小网袋,将煮熟的咸鸭蛋装在其中,吊在胸前,比当今的装饰品还实在好看。
端午前一天晚上母亲将包好的粽子和着咸鸭蛋煮在大锅里,端午一大早揭开锅盖,就可以逐一尝到又香又酥又软的各式粽子啦!
提笔这一刻,好似又闻到了儿时的粽香,母亲和外婆包的独有的粽子味道,永存心间。这一刻,又回到了美好童年……
端午时节,标志着仲夏已拉开帷幕,忙碌与丰收同行。6月5日,江苏省常州市溧阳汇众社志愿服务传真情的“惠民大篷车”,首次开进了溧阳市上黄镇。
上黄镇座落于溧城东北,鱼米之乡,遍布鱼塘,人们常来此赏美景、品美味。
这天,惠民大篷车为民众带来艺术表演、手包粽子、各项便民活动。
上黄镇人大主席陈家敬热情致辞:感谢便民服务总队的到来,预祝大家端午吉祥!
现场,由广场舞协会会员表演精彩纷呈的歌舞,“老书记工作站”现场手包粽子, 汇众社开启各项便民服务:理发、缝纫、修鞋、磨刀、加衣度(领衣服)、修理、牙科、健康咨询等。各个服务场点挤满了民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齐赞这样的便民服务,真好!欢迎常来。
天空飘落小雨,遮住烈阳,更加舒适。在镇领导狄委员与汇众社会长杨庸的带领下,与志愿者们一同慰问五名老党员。
为群众公益服务,累并快乐着。夏日微风轻拂,留下一片清凉,志愿者红马夹的身影是最美之风景。
让我们怀着爱心、携着梦想、沿着公益之路且歌且行。
岁月悠悠又端午,愿所有美好接粽而来,愿人间芳华岁岁常安康!
―――――――――*★*――――――――
房塬粽子 香飘哪里
文/房方(陕西)
“麦儿黄,杏儿黄,处处是端阳”。端午节是家乡继春节后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房家塬有两大特产驰名方圆十里八乡,一是铺炕蓆,二是端午米粽。这一切都源于塬下有一块苇子田,这种植物是十分喜水,在渭北高原上很难找到连大片的一种野生植物资源。由于物以稀为贵,再加上又有一定的制作工艺,方圆十里八乡的人是很难学习和模仿的两大产业。又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日常生产资料。粽子又是那个年代,春夏新鲜水果未上市之前,大人小孩充饥消费的最佳选择。在那个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农村,我们村仅打席、卖粽子一项,为每户创收多则上千元,少则几百块钱,基本可满足小户人家全年的油盐酱醋钱。房家的米粽,远销西至彬州,北至甘肃宁州一带,南至古豳旬邑。流传至今的广告台词是“棕叶绿,米儿黄,豆沙红枣加蜜糖,要吃粽子找姓房”听到这些诱饵的民谣,不由让人的味觉回到儿时的记忆。遗憾的是那种味觉只能留作思念和回味,却再也找不回了。
说起粽子,又是端午节特殊的贡品。端午节吃啥都行,唯一是餐桌上不能没有粽子,尤其是生存在渭北高原上的庄户人家,一旦少了“房氏粽子”,就显得节日与亲情似乎也寡淡了几分。夏收前,嫁出去的女儿,娘家人必须在端午这一天去“探女”。带一篮粽子外加两顶白草帽,那丈母娘和女儿、女婿在一起,就有拉不完的家长里短。所以,在渭北陕甘两省交界的地方,说起粽香,没有人不知道“房氏粽子”这个品牌的。“粽叶鲜,米儿黄,一勺蜂蜜不用尝”。把女儿嫁给房家人,每年过夏不缺凉蓆和粽子。这似乎成了那个年代,还没有打广告和推销产品意识的无形资产。
端午节,家乡人吃粽子也是很讲究的。轻轻地剥掉缠裹粽子的麦秆,慢慢地绽开粽叶,用筷子把粽核放入盘中,顺手把麦秆和粽叶放在垃圾桶,再给盘子里浇上蜂蜜,用筷子操起,轻轻咬一口,粘糜子的软糯,粽叶的清香,红枣的醇厚,蜂蜜的甜蜜,瞬间觉得一股来自大自然的味道,在口齿间弥漫着家乡的味道,满满的幸福感。也是孟夏五月,庄稼人头戴太阳凉帽,身穿白衣衬衫,喜望丰收田野,品着甜蜜日子,过着甜蜜节日,盼着甜蜜生活最幸福的时刻·······
还有,用房塬沟里的泉水,蒸煮泉水边生长的苇子叶包裹的土产黄粘糜子米、红蜜枣,这是在独特水土气候条件下,生成的“房氏粽香”独特的天然黄土风味和黄土情结。是其他任何粽香所不能代替的。
有芦苇,必有粽叶,有粽叶,便有粽香;有芦苇,才有凉席,有凉席,更有家园。这就叫“一业兴而百业旺”。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我的故乡因老庄基搬迁、复垦已彻底丢掉了老先人留下的十多亩天然芦苇田和编席、包粽子两大传统产业。因此,“把老祖总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其“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是我们过好传统佳节,传承历史文化的的责任与担当。
房塬粽子,香飘哪里?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叩问。
2024年6月5日写于秦都蓝郡家园
―――――――――*★*――――――――
端午节前话咸蛋
作者:黄志坚(江西)
端午前夕,应邀参加了下放地一一江西兴国县永丰镇的第二个咸蛋节。
一边品食着咸蛋,一边回忆起这个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永丰是兴国县的四大粮仓。土地宽、水田多、走场阔、人勤劳。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割资本主义尾巴时,这里有位公社书记叫谢兆祥很开明。对群众的养殖业、私人对河滩地的拓荒、房前屋后的山坡开垦种植果树不管死,其实在暗中鼓励。因此,全公社的私人养猪、养鸡,尤其是养鸭慰然成风。家家户户都养鸭,少则十几只,多则三四百只。全公社就有六个孵鸭场。这里成了赣县、万安、泰和、于都等县的鸭苗供应地。许多贩卖小鸭的商贩在永丰发了小财。更为可喜的是养鸭婆的农家层出不穷。
茶石大队党支部老书记曾宪扬就带头养鸭婆数十年,最多时养了三百多只母鸭。产蛋高峰期要挑着箩担去送种蛋孵鸭场。当年我曾多次到他家拜访学习。在他的带动下,茶石、凌源、里溪大队的农户至今仍坚持这一传统养殖。
我所下放的豪溪大队知青点,在大队书记舒光桂的支持下也发展了养鸭业。大队从豪念生产队调来一位身强力壮的刘金龙,专门负责养牛牵马放鸭婆。当时也养了六十多只母鸭,孵化期我每天都要送蛋上孵鸭场。
老红军长征干部、毛主席的马夫陈昉海,辞官不做回到老家果溪村,把房子建在山窝里,也养起了鸭群,双目失明的妻子专门负责野放鸭婆。野放的母鸭能自觅昆虫、鱼虾,产蛋率高、受孕率更强、蛋黄素更红。
豪溪大队连塘面孵鸭场,每天岀巢的黄毛鸭就有数千只,方圆两里路内就能闻到鸭腥味。这就是我每天来送种蛋的地方。
什么是种蛋?什么是鲜蛋?什么是回蛋?
种蛋是有精受孕的,蛋尖在光照下顶端有小圆点,用来孵小鸭;鲜蛋即没受孕或专养母鸭不养公鸭用于专产食用的蛋;回蛋是送孵不合格、回返给养殖户的蛋,原则上不用来做咸蛋。
咸蛋又叫盐蛋是怎样制作而成的呢?
制作咸鸭蛋通常有三种做法:一是用盐水浸泡;二是用草木灰拌泥包窠蛋壳腌存;三是用黄泥巴拌盐簿窠存放而成。
永丰咸鸭蛋大都是精选黄土糕泥,搅稀放盐后,选用鲜鸭蛋在表皮粘满簿层黄泥糕、露封在常温下存放阴凉暗光处两个月左右,方可入盐入味,即可食用上市。
工艺简单、重在用心、定盐关键。在永丰镇的千家万户都会腌制,而且大多家庭都有一个咸蛋缸,客人来了随手拿出几个,就可添菜增味。
当年公社供销社的永丰饭店,有位叫朱道信的负责人。他制作出的青壳光泽脆剥、蛋黄红油沙密、蛋白脆咸适度的咸鸭蛋。诱人解馋、名声远扬。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追忆起来还口水回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永丰镇结合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抓住机遇、做大做好品牌。把咸鸭蛋当作主要产业来抓,连续两年端午节前举行咸蛋节,可喜可庆可赞。
愿永丰咸蛋品质越来越好!永丰咸蛋越吃越有味!永丰咸蛋产业越做越大!
一一 一位当年的下放知青深情寄语
―――――――――*★*――――――――
端午节遐想
作者:陈希文(陕西)
农历五月初的三秦大地,一片金黄,正是收麦的季节,又是一个丰收的年份。
周末的清早,孩子驾车和我一起行进在回老家的路上。放眼望去,金黄的麦浪波涛翻滾,田野里机声隆隆,车水马龙,火热的麦收由南向北一次展开。不大工夫回到村里,见到几个乡邻父老都忙着收割打碾。隔壁的三婶见我满脸喜悦地说,三叔和几个孩子都在地里忙活,她准备出去割艾草,回来还要包粽子,丰收时节全家团聚,要过个热闹的端午节呢。
望着三婶匆匆远去的身影,儿时的记忆萦绕在我的脑际……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节,母亲总是提前忙活,割艾草、蒿草,采集粽叶,准备好糯米,洗好红枣和豆类,还要缝制香囊,合五彩丝绳。等我和姐妹一觉醒来,门楣已挂上艾草,我们脖子上、脚手腕上已戴上了五彩绳,胸前挂上了香囊。母亲催我们赶快洗刷,用过早餐,还要一起包粽子呢。
母亲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包粽子可是她的拿手戏。当我笨手笨脚包的粽子不是露馅就是扎线乱绕时,母亲总是耐心的手把手的教。母亲包的粽子都是三角形,馅饱满,棱脚分明,形正规。饱的又快又好看,我真佩服她的心灵手巧。她包全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掺合小豆的叫豆粽,掺枣子的叫枣粽。我那时处于懵懂期,就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她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一个人们敬仰的大人物。为什么要在大门上挂艾草,院子里放蒿草?她说是为了避邪,消毒,驱赶蚊蝇。为什么要给小孩子戴上五彩蝇?她说为了灭灾免难,保佑平安……我一连串的问题,母亲都细心的回答。至今,我依稀模糊的还记得。
端午节,这个从古至今传承的节日,是一个重要的习俗,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重味道。在我看来,端午节首先是妈妈的味道。我的妈妈一生勤劳节俭,历经磨难,饱偿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抚育我们长大成人。正当我们的家境好转之初,她却早早地离开了我们,她的大恩大德我们还未报答,造成了我终生的遗憾。端午节既是家庭团聚日,又是感恩节。当下我们和母亲不能团聚,就到母亲坟茔上扫墓祭奠,这已成了我多年来追思母亲的唯一形式,以此感恩母爱的伟大。我常教育我的子孙,人一生要知道感恩,我们今天活着的人,永远不可忘记已亡故老一辈人的深恩厚德。每年端午节,回老家祭奠老人,这已成了陈氏的家规。
儿时过端午节,虽依稀记得,却知之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过端午节,我也渐渐明白了许多。端午节,是数千年的传统节日,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习俗。传承至今的习俗和过节开展的各项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忠诚爱国惜民,面对腥风血雨的连年战火,江山濒临灭亡,百姓生灵塗炭,他的強国救民主张因当朝奸佞的馋言,得不到昏庸皇上的支持,反而被排挤,多次被流放。屈原看到救国无望,愤恨朝庭黑暗无能,即投江自尽,以身殉国。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爱国精神,便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每年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如我们今天看到的赛龙舟、向江河里投粽子、吃粽子、挂艾草等,都有着历史的纪念意义和深厚底蕴的文化传承意义。赛龙舟,是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象征着人们奋力划船前去救屈原的精神。给江河投粽子是为了让鱼类不伤害屈原的身躯。吃粽子象征着纪念屈原,家庭团聚。挂艾草,是为了驱邪避疫,保护家人平安健康。这一习俗又体现着古人对疾病的预防知识和对自然力量的尊重。
屈原已去,精神永存。这里我特别想到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集中反映在他的伟大诗篇《离骚》中。历经数千年,《离骚》在人间广为传颂,成为我国诗赋的典范。尤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著名诗句,是国之宝,民之魂,指引激励着多少代仁人志士追求真理、奋勇前行。
今年端午,年年端午,每当我们在纪念这个悠久的传统节日时,我们既要不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更要为这个节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当下过端午节,就要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一致奔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才使端午节更具有时代的现实意义。
―――――――――*★*――――――――
甲辰龙年韵端午
文/赵耀兰(山西)
端午良辰临仲夏,不负韶华幸福时;
2024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甲辰龙年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中天节),是流行
于中国汉族(以及汉字文化诸国)传统文化大节日,是中国汉族民俗节日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艾文化养身,粽子饮食文化,龙舟赛事文化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日。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中华大地巜天地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天地巜飞龙在天》吉祥日,龙文化及龙舟民俗文化,艾灸养生文化,粽子饮食文化始终贯穿,传播在端午节历史长河中。
端午节是纪念传说中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入汩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传说纪念伍子胥,曹娥,晋国(山西介休)介子推)。端午节文化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祈福养身,饮食棕子等南北文化,是为甲辰龙年端午韵。
龙年端午粽飘香(一)
黄米红枣配冰糖,龙年端午粽飘香;
传统节日新时尚,艾叶荷包似锦囊;
古代楚王乱政纲,屈原自跳汨罗江;
离骚道尽千古恨,爱国情怀万年长。
甲辰龙年忆屈原(二)
雄黄米酒汨罗江,艾香养身真爱缘;
百艾灸身蚊灭地,七色福线屈原牵;
赛游龙舟东西渡,欢庆端午南北江;
龙年粽子甜似蜜,甲辰龙年忆屈原。
2024年6月10日农历五月初五
作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迎宾南苑
―――――――――*★*――――――――
粽香慰我心
作者:张利平
体制内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年的端午和中秋节前后会调整干部,我就是2019年端午节前从一个政府组成部门调到现在的单位的。近期关于端午节的文章比较多,我认真阅读了几篇,也勾起了我写两句的兴致。
我是不大喜欢吃粽子的,虽然每年母亲都会让我到城关粮站买些糯米、红枣,到东关买些槲叶,在端午前一天安排父亲给我们姊妹三个各家包一些粽子。粽子包好后,我最多吃一个,吃了粽子还是要吃些拌汤或烩面片,否则胃里就会不舒服,反酸。经历过好多端午,但2019年的那个端午至今让我难忘。记得在端午前三天的上午,我还在我们单位包扶的板桥镇五一村扶贫的时候,接到区委组织部的通知,让我下午去区委礼堂开会,宣布干部调整方案。虽然之前有心理准备,但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多少心里有些不舒服。在原先那个单位工作期间,自己尽心竭力,忙忙碌碌,每天不是开会就是下乡检查安全、扶贫、接待来访群众,与领导和同志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一直认为自己可能就在这个单位干到退休了,因此本次调动心理准备还是略显不足。
吃过中午饭,驻村工作队的郭永利书记把我送到区委礼堂参加会议。在离开五一村的时候,我让永利开车把我拉上绕五一村主干道走了一遍,心想,今后这个村子不再属于我服务的对象了,于是心中竟有些不舍。农历五月初三,我到新单位报到。五月初四是周六,我心中烦闷,便独自开车回到老家,看到父亲正在一个大铝盆中捞泡好的糯米、豆角籽,开始包粽子。父亲看到我问:“你今天咋回来了?”我知道他的意思,那年的五月初四,正好是阳历的6月7日,是高考的日子。每年这个高考的日子,组织都会安排我去考场巡考。有时高考遇到端午也回不了家,在父亲看来已成常态。于是我跟父亲说了自己调到现在的单位了,父亲听了没有言语,继续慢悠悠的在手上摊开槲叶,捞出糯米、豆角籽、大枣,然后折上槲叶,再用两片芦苇叶子从两头儿裹紧,最后用马兰草捆好。包好一个后,他才对我说:“调动工作很正常,随遇而安吧!跟我学包粽子。”由于我心情烦乱,包了几个都不成功,多次尝试之后,才勉强包了两三个能看过眼的粽子。天快黑的时候,粽子包完了,父亲把粽子放到大铁锅里添上水,等水没过粽子时,拿来蒸馍的篦子盖在粽子上,又找出冬季窝酸菜时压菜的一块光溜溜椭圆的青石压在篦子上,然后盖上锅盖,拉起风箱,架起大火开始煮。大约煮了快两个小时,粽子的香气就弥漫了小小的灶房。这时,父亲不再拉风箱,只在灶间添上柴火让它们自燃,说让小火慢慢熬……
当天晚上我睡在老家二楼的床上,农村的夏夜出奇的凉爽安静,经常失眠的我在老家的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一觉睡到自然醒。第二天,看到父亲已将煮好的粽子捞在一个竹笼里沥水。母亲正在做早饭,做的是洋芋拌汤,是我爱吃的饭。我挑出一个自己包的粽子,剥好放到碗里,看到这个粽子有些松散,四楞不饱满,口感也不太好,但我仍吃的很香,这毕竟是在父亲指导下自己取得的劳动成果。
几年之后,我在新单位站住了脚,熟悉了业务,适应了工作环境。我常常思考那年父亲让我陪他包粽子的用意,慢慢的,我明白了,父亲是想用制作粽子让我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他想告诉我,做人,一是要耐泡,如泡糯米一样,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扛得住围猎,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心理预期;二是要耐熬,要经受不同环境的考验,受得了委屈,听得了批评;三是要耐压,要学会忍耐,学会坚强,坚守初心,千万不可自我膨胀!遗憾的是年过半百我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在职业生涯快结束时才悟出这些浅显的道理。最后,还是把一首打油诗送给同仁们,并与大家共勉吧!
端午感怀
人事有更替,往来成古今;
荣辱昙花现,事业常恒新;
薪酬月月到,盛世感党恩;
今又端阳节,粽香慰我心。
书于2024年6月8日
―――――――――*★*――――――――
端 午 时 节 话 《离 骚》
作者:高俊鹏(江西)
运也时乎命多乖,先生枉有旷世才。路漫漫兮其修远,上求下索心亦哀。
如果出个哑谜让你猜,谜面:春茵茵,送张生,眉头一颦,无限风情,打一古代作品名,谜底,你会不会想到《离骚》?我想大多数人会想到西厢记,崔莺莺十里长亭相送,这佳人眉头一颦,无限离骚情。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不过屈原的作品,楚辞里的《离骚》就不那么好解读了。
说起屈原,大家首先会想到端午节,雄黄酒,吃粽子,击鼓点,竞龙舟。屈原何许人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这么一位官僚世家,说起来有点雷人,大家对苏东坡的了解,肯定不亚于屈原,但是有人说在大文豪苏东坡的眼中,他的文彩与屈原相比“不能及屈子之万一”,还有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家也都对屈原的评价极高。为什么屈原在大家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其实本来他的地位就很高,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相当于国务院总理级人物呀。这么多的政治资本,只可惜他不是当政治家的料,如同辛弃疾的《美芹》,他的《美政》也失败的很。
与其说是政治家,到不如当个文学家好些,那起码将不是悲剧的结局。没有朝云暮雨,口蜜剑腹之本能,既愚弄不了吃瓜群众,还自以为有洪荒之力,是工匠精神,别以为祖传的老套路管用,也不是一言不合就葛优躺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到最后连小目标都实现不了,那自然是蓝瘦香菇了。不能运筹帷幄,妄想决胜千里,这明明是自己没有政治家的手腕,又不承认自己的失败,弄得个三起三落,怨天尤人,不投江自沉才怪。 其实,屈原不是政治家,楚怀王也不是识人的鸟。
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外交家、纵横家、谋略家,张仪不是首先来到楚国吗?楚怀王和屈原容不得人家呀!改革家那里有那么好当滴,可惜屈子骨子里根本不承认自己不是政治家。由于身在其位,不成功的运作,在他手上经历了楚国的由盛到衰,直至灭国。如果他有自知之明,早点撒手让别人干,也许好些。政治这烫手的山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什么时候都是颠覆不破的法则。占山为王,别管我多山寨,多流寇,我打败了你,那你就是匪,我就是王。居庙堂之高,而又没有政治家的手腕,楚国的衰败不能说屈原没有责任。
很欣赏陶渊明的自知之明,不是当官的料,就不赖在那个位置上,自己牛头不对马嘴地卖劲,为斗米折腰有啥意思。归去来兮多好,三径就荒,松竹茵茵,多么妙。觉今是而昨非,此中有真意,自己领悟去吧。不是人人都能居庙堂之高能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还忧其君。也不是人人都是进亦忧,退亦忧,而到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尤其是屈原,如果把自己定位为文学家那该多好,就像五柳先生那样,少了多少烦恼。恐怕除《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远游》《卜居》《渔父》等,应该还会创作更多的文学瑰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下求索是屈子“离骚”的主题思想,但是为什么有人感叹,离骚实在是太难读了。其实,是因为其真正的内涵,我们知道的太少,离骚也不愧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篇,有很多成语,如:美人迟暮。斑驳陆离、瞻前顾后、九死不悔等就出于离骚。离骚373句2490个字,是屈原的代表作,满腔忧愤,自传性质的长诗。之所以斑驳陆离难读,还真如美人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瞻前顾后,是因为诗人的身份忽男忽女。所以看来屈子其实是个小女人的心态,他把庙堂比家庭,楚怀王是丈夫,群臣和他是妻妾,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如一部帝王后宫宫斗戏,他终于失宠,被打入冷宫,直至逐离流放,彻底地失败,万念俱灰而投江自尽。
有人说离骚是楚辞的精华,如果从一个理想,两重身份,三种感情,四次求婚来解读离骚,似乎很有道理。什么理想呢?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是那么滴高寒,自喻贤臣,而慕未遇明君,所以牢骚满腹,瓜熟子落恨离离。两重身份自然是男女的交替。岂余身子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交织着他的三种感情,爱的执着,恨的悲壮,忧的深沉。不过他的四次求婚别有寓意:
世溷浊而不分兮,女子蔽美而嫉妒,他第一次竟然求婚天帝的女儿,结果是狗恶酒酸被看门人挡在了门外,门都没进,自然失败,天帝的女儿肯定也是嫁不出去的了。本来第二次求婚目光转向传说中的美人宓妃,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但因为她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所以主动放弃了。第三次求婚于有娀国的美女简狄,但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媒人,而耽误了时机,被别人娶走了,第四次钟意于有虞之二姚姊妹花,一下子娶两个多好,但是如意算盘还是没打成,不是没有给他提亲的机会,而是找错了媒人,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两美其必合不成兮,余孰信修而慕之。有屁用,眼睁睁地看着被别人娶走。
所谓的天女、宓妃、简狄、虞之二姚,到底有多美,能不能和四大美女相提并论,因去之已远,我无法知道小鲜肉萌萌哒们会不会粉她们。但是如果穿越到现代,我想屈原第一次求婚应该是谁的女儿呢?那第二次,第三次,第四呢?通观如今的伦理道德和婚姻嫁娶,性观念,性行为,先生也许更加失败。青梅煮酒论功过,畅言高谈是和非,先生已离我们远去。
今夕何夕兮,山有木兮木有枝,中国的文风就这样无病呻吟地兮兮到如今,先生的骚气,恐怕跳进汨罗江也洗不清。不过先生跳江很会选日子,先生真的与民间的端午节捆绑在了一起,每逢过端午节就会想起先生,就会纪念先生,当然也会有人反思先生。先生视死如归看破人生之地的汨罗江,如今已成为国际龙舟竞赛之地,先生的故乡秭归也游人不绝,墨客骚人吟哦不绝。
典型的吟哦陆游吟道: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郭沫若也会凑热闹:
秭归胜迹溯源长,峡到西陵气混茫。屈子衣冠犹有冢,明妃脂粉尚留香。
毛润之大笔一挥: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我也涂鸦一下吧:
一年一度粽飘香,竞赛龙舟可观光,屈子自沉孰可救,江水汨汨下潇湘。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