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立意高格,
屈子立身清洁。
屈子词章华美,
屈子与国同戚,
屈子怀才不遇,
屈子有志难遂,
屈子不能随遇而安,
屈子不愿楚才晋用,
于是,屈子只能沉江。
于是,屈子千古一人。
这就是屈原,
今天是端午节。
望兰思屈子,
一年端午时。
骚词千古事,
冠绝有谁知 ?
时逢乱世道不行,
泾渭清浊自分明。
离骚一曲千古事,
且留英魂湘水中。
白玉粽子粘齿香,
室内幽兰气自香。
此间虽无龙舟事,
楚辞一卷读华章。
(2017)
珍珠翡翠白玉盘,
户户菖蒲门上悬。
越城今无龙舟事,
不知何处祭屈原 ?
南国生嘉树,
世浊君独清。
四海今一统,
人犹思钧平。
风则江畔思先贤,
屈子去国重不迁。
余今来至江南地,
年年端午望北山 !
游子离乡二十载,
女亦远学未还家。
又是一年尝粽日,
风和苑里看小花。
端午时节日正红,
校园六月绿荫浓。
路旁莲开笑不语,
轻车不觉过桥东。
(2018)
汨罗通湖海,
屈子恨何深。
年年端阳日,
家家祭灵均。
(2019)
屈子哀郢赴水去,
粽籺难挽忠臣魂。
九州终究成一统,
龙舟竞渡可慰君。
日夕不尽潇湘水,
九难不悔楚国心。
年年端午越城过,
风和苑里思灵均。
端午健儿夸年少,
斡波劈浪向锦标。
越城难见龙舟赛,
风则江边又读骚。
端午总是热闹过,
莫言屈子空寂寞。
自古民以食为天,
灵均当与民同乐!
今日又是端午节。民间旧俗,民间总会有挂艾草,饮雄黄酒,食粽,放风筝,划龙舟,出嫁女儿门回娘家等活动,可以说,端午节是一个隆重而热闹的节日。在一些祭吊屈原的旧知识分子看来,这些热闹可谓俗矣,似乎昌犯了屈子似的。南宋刘克庄在《贺新郎.端午》中就说,“”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似乎屈子高标,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其实灵均爱国其实也爱民,他在《离骚》中就有“哀民生之多艰”之句。屈子高洁,后人祭之以粽,通过各种活动纪念他,这正反映了中国人的特性。我们尊重那些为民族和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也追求现实的幸福,并且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古之成神者,必是为国为民,为后人敬之者。敬之为神,祭神娱神,与民同乐。若刘克庄者,正反映了旧知识分子自以为清高,脱离人民大众的弊病。当为我辈戒之!
子胥起潮却为何?
千古孝女泪婆娑。
越城不见龙舟事,
舜江岸边拜曹娥。
端午节纪念的人物,除了屈平以外,还有曹娥和伍子胥之说。传说子胥自杀后于五月五日被夫差投江,后成潮神。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按此说,子胥即司钱唐大潮,曹娥江直通钱塘,大潮上溯,淹死曹娥之父,遂成就孝女之名。山阴旧俗,五月五日不赛龙舟,估计同此有关。
端午日重读《渔父》有感
宁思醒里死,
不肯醉中生。
曲曲汨罗水,
日夕流不停。
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1.5公里处,潭水很深,是三闾大夫屈原投江殉难处,名曰河泊潭,有石碑记其事。
端午日过乡下
清早越城微霭里,
轻衣乡下看端阳。
村村有水缺舟棹,
户户无门不艾菖。
室内稚童要香粽,
街前父老话农桑。
口罩慢车余经过,
众目睽睽迎且将。
一夕细雨入端阳,
昨日对门挂艾菖。
今载阖家过佳节,
欢心岂只粽食香?
昨夜夏雨生清凉,
粽子香中过端阳。
登高又向故乡望,
亲戚朋友皆安康。
乡下阡陌寻常见,
金丝绿箬白玉团。
永辉超市观此物,
不觉油然思流年。
(2020)
时近端阳大雨濒,
老天和泪念灵均。
君昏国败赴江去,
吾幸今为盛世人。
玉石同糅有谁分?①
屈子伤怀临水滨。②
九死其身犹未悔,③
魂兮长作江南人。④
①②出自《怀沙》③出自《离骚》④出自《橘颂》
(2021)
未剥已闻香,
枣红黏米黄。
端阳犹待日,
粽子却先尝。
菖蒲艾草识端阳,
屈子精神万古扬。
越城未兴龙舟事,
万户千家粽子香。
生是望郢客,
死为南国魂。
汤汤汨罗水,
犹自念灵均。
故乡几万里,
小苑且为家。
粽子今食罢,
江边去看花。
(2022)
汨水空遗恨,
离骚千古名。
谁知庙堂事,
宜屈不宜平。
端午节时今又逢,
历来百姓乐安生。
龙舟粽子寻常事,
且喜当朝无屈平。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