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的众多风物中,泉州肉粽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食。每当端午佳节临近,家家户户的灶台上便飘起了肉粽的香气,那是对先祖的供奉,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肉粽,这一传统小吃,承载着泉州人深厚的情感与记忆。追溯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清末民国期间,泉州城内的“肉粽银”与浮桥头观音亭的许牛制肉粽,早已名扬四海,吸引了无数食客前来品尝。那时,人们围坐在小摊前,热气腾腾的肉粽与欢声笑语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东街依然是泉州肉粽的“大本营”。记得我年轻时,晚上逛得晚了,我总会到钟楼旁的肉粽摊要了热气腾腾的烧肉粽,小心翼翼地剥开粽叶,一股浓郁的肉香扑鼻而来,咬上一口,糯米的软糯与五花肉的鲜香在口中交织,让人回味无穷。当然,光吃肉粽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总得再配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羹或者小肠汤。然而,不知是否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的味蕾变得挑剔,还是肉粽店师傅的手艺确实有所不如,许多人发现,再去品尝时,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感觉。
我对肉粽的味道感到失望之际,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份久违的感动。那是端午节前,我应邀前往初中同学黄进寿的家中做客。他家位于仁风街,他的妻子“担阿”热情地招待了我,并煮来了她包的烧肉粽。那粽子个头饱满,馅料丰富,咬一口下去,糯米的软糯、猪肉的鲜香、香菇的滑嫩交织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我不禁连连称赞,甚至忍不住多吃了一个。她包的肉粽之所以味道纯正,是因为她始终坚持古早民间的做法,选用的食材也都是真材实料。她告诉我,选材是制作肉粽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她通常会选用上等的香菇、虾米、芋头粒、栗子、猪肉和糯米作为原料。制作过程中,她会先将糯米浸泡后晾干,再拌上特制的卤汤和葱头油,炒至干松。接着,她会将红烧猪肉和生栗子与糯米混合均匀,最后用竹叶包裹好放入锅中用大骨熬汤煮熟。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循传统,不容有丝毫马虎。
听着“担阿”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她在家中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了她对传统美食的热爱与执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能够坚持传统做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而“担阿”却用她的双手,守护着这份古老的味道,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泉州肉粽的味道,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泉州人对先人的敬仰与怀念,也见证了泉州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泉州肉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为肉粽的制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如何在保持传统味道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泉州肉粽行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或许,我们可以从“担阿”身上找到答案。她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和落后,而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在坚守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敢于尝试新的做法和口味,让泉州肉粽在保持原有魅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