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龙江下游三角洲的九龙江出海口,有一个名为海澄镇的地方,这里江面开阔,水天一色。这里便是曾经盛极一时的月港。初见月港,你会被它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但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这里承载着福建的海洋梦想。
漳州的月港,自古以来便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海域。这里,独特的江道与海潮的结合,使得古老的月港成为福建四大商港之一。在浩瀚的大海上,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江道如堑,水流缓缓流淌,环绕着月港,仿佛一轮弯月倒映在水面上,美不胜收。这里弥漫着浓厚的海洋文化气息,自古以来就有造船通番的习俗,人们在海上航行、贸易、探险,谱写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在月港附近的海域,有一片古老的海域被称为“圭海”。这个名称的来源与圭屿息息相关。圭屿独立于海中,远远望去,仿佛一座通往漳州的门户。每当夕阳西下时,晚霞映照在圭屿上,它的轮廓显得更加清晰,犹如镶嵌在海域中的一颗宝石。这片美丽的景色令人陶醉,不禁让人遐想连连。早在明万历元年(公元一五七三年),人们在圭屿上建起了一座塔作为港口的显著标志。虽然岁月流转,这座塔因年久失修而圮废,但它的历史遗迹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月港的西侧是九龙江北溪和西溪交汇处的“三叉河”。这里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有浒茂、乌礁诸洲点缀其中,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中港、北港、南港三条水路蜿蜒曲折,为船只提供了便捷的航道。而月港的东域则是通往厦门港的必经之路。这一区域是月港海贸活动的重要范围,与厦门的繁荣贸易紧密相连。船只在这里起航,载着货物和梦想,驶向更遥远的海域。月港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四季如春的气候使得年平均气温保持在二十一摄氏度至二十一摄氏度之间。这样的气候为船只提供了良好的航行条件,也使得月港的海洋文化得以繁荣兴盛。中左所(今厦门)和浯洲屿(今金门)是月港的海上屏障,为船只的安全航行提供了保障。它们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月港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海域。在这里,人们不仅享受着海洋带来的物质财富,更传承着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
月港作为一个强潮型河口内港,它的特色在每一次潮汐的涨落中得以展现。每当海潮涌动,从港口的濠门——屿仔尾与海沧两峡开始,潮水被自然的力量引导,明显地分为三脉。一脉流入柳营江,顺流而下,经过江东桥,沿着北溪一直上溯,直至龙津溪交汇之处蓬洲头。那一幕壮观的景象,仿佛是自然界的壮阔舞蹈,在月港的怀抱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展现。这一脉络不仅带来丰富的海鲜资源,也带动了月港的经济发展。另一脉则进入浮宫港,沿着南溪流淌,一路向上直至白水营。这一脉的海潮似乎带着南方特有的温柔与细腻,在月港的每一寸土地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多少年来,浮宫港的繁荣景象一直是月港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还有一脉从月港流入福河,沿着西溪上溯,绕过历史悠久的漳州城,最终抵达茶铺。这一路径的潮水最为独特,既有月港的古老韵味,又有漳州的现代气息。每当潮水涌动,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随着岁月流转,河床因自然因素而淤浅,现今的潮流影响只到达郭坑和芗城下游的碧湖。尽管如此,月港的魅力并未因此减弱。每月的初三和十八,大潮水的日子,月港便展现出其最磅礴的一面。潮汐的规律在这里尤为明显:“日潮大于春夏,夜潮大于秋冬。”每一次潮涨潮落之间,都似乎在诉说着天地自然的韵律和秘密。春秋之际,潮水涨至极致,波澜壮阔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而在朔望之后,涛声尤为汹涌澎湃,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和鲜活的生命力。月港的海,是漳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故事、每一处风景都融入了月港的精髓与韵味,使之成为漳州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明代的月港可谓繁华盛世。这一时期的月港不仅是福建的重要港口,更是中国与世界的连接窗口。它面向广袤的海洋,与东南亚各国、印度支那半岛以及远东的朝鲜、琉球和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在这个繁荣的时代,月港每天都沐浴在繁忙的商船进出之中,仅每年往返的大船就有200多艘,从世界各地载来无尽的商机与货物。
月港的货物琳琅满目,各种商品在此集散。丝绸、陶瓷是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这些艺术品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布匹、茶叶、铁铜器以及砂糖等商品也深受各地人民的喜爱。而进口的胡椒、香料和西洋布等商品更是带来了新的风味和时尚。这种繁华盛景不仅是商业上的胜利,也是文化上的交流,这种融合与交流赋予了月港深厚的底蕴和魅力。这一景象,如诗句所述,“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其繁荣程度堪比当时的苏州和杭州。月港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四季如春,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这里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港口城市。月港是一个强潮型的河口内港,拥有独特的潮流系统——往复流半日潮浅海潮港。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使得船只能够安全地停泊和航行,也使得月港成为了重要的商贸港口。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使得月港的经济腹地广阔,不仅覆盖了九龙江流域,更延伸至汀州、赣南、湘南以及更远的地方。这一地理优势进一步推动了月港的繁荣和发展。在文化的熏陶下,月港不仅仅是商业港口,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桥梁。世界各地的商人在这里交流商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和艺术风格。这使得月港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魅力。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探访和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故事。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被誉为“鱼米、花果之乡”。经济作物如甘蔗、水果、木棉、烟草、茶、花生、黄麻等驰名中外。明代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矿冶、制糖、制茶、纺织、陶瓷、造纸、造船等产业兴旺,尤以纺织最为出名。漳州产的天鹅绒、漳纱、漳缎、漳绒等纺织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月港的兴盛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明政府在月港开设“洋市”,“准贩东西洋”,为月港的繁荣提供了政策支持。月港的停泊点众多,北岸有嵩屿、海沧等,南岸有屿仔尾、海门岛等。主要港口海澄月港是进出口货物的主要集散地。据遗址考察,明清时期月港的海岸就设了多个码头,用于满足商贸往来的需求。
走在月港的古街巷,仿佛可以听到往昔的繁忙喧嚣。当然,月港的繁荣也不会是永恒的,它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衰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厦门成立海关,月港的商贸地位逐渐受到挑战。如今,虽然月港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历史文化和美景依然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站在江边,望着江面开阔,水天一色,不禁让人想起那个繁华的时代。
月港是福建的骄傲,是中国海洋文明的见证,它记录了福建人民与海洋的亲密接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和包容。月港的历史地位永远不会被遗忘。它曾是福建的海洋之梦,承载了一代人的繁荣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