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图
老一辈人一提起来洛宁县西山底公社张沟大队,都知道洛阳点大炮、一炮轰来了地委书记纪登奎的党支部书记赵老虎,还有个抓天摸地的“喧呼(xie huo)”大队长杨发全。
杨发全(1928年-1997年)。系张沟南院十七世天成公之次子。生不逢时,苟活于乱世。17岁被抓了壮丁,在国民党部队里充当炮兵,经过简单培训就开到前线打“老日”。大命不死,1946年有幸成为一名“解放战士”。由于作战勇敢,火线入党,荣立二等功。1948年光荣复员,回乡务农。
洛宁是革命老区,当时分得了土地的农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热情,只是缺少农具、牲口、籽种,举步维艰。杨发全当过兵,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充分发挥共产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民兵队长何京令等同志率先组织其缺东少西的贫困农户互帮互助,并首先给烈士、已故农会主席薛政家耕种,被时髦地称为洛宁第一“互助组”。
冬季农闲,村里成立夜校,聘请村学贺老师教村民认字、学文化。被全乡树为“典型”,推举杨发全在全县劳模大会上发了言。张沟村从此在全县出了名。在以后的由互助组转为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升级为高级社,以至于后来学习苏联成立集体农庄,张沟村一直走在毛主席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最前沿。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组织形式,使蕴藏在农民群众中巨大的生产潜能得以释放。张沟村人接受新鲜事物快,敢为人先。在村党支部书记赵老虎和大队长杨发全、以及何富同、杨长海、赵应林、何建周、郭锁梅等人的领导下,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成为先进典型,县里奖给大队三台缝纫机,这可是个稀罕玩意儿。大队成立了全公社第一个缝纫社,就在过街楼下,全村每一位社员都可以免费做新衣服,解放了妇女们手脚。
接着又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村里建立良种棉花种植研试点,划拨试验田,成立以何荣章为队长的专业队。郑廷林站长和程富祥、张仪之、党国顺几位技术员,就住在杨家东院杨清朝家上屋,电话线也从赵村翻坡迈岭架到农技站。
张沟村后来成了洛宁县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种植优质棉的示范村。县里从南方请来养蚕专家曹成德、吕新军,也在张沟村搞试点。大队成立了以赵小舍为社长的养蚕专业合作社,划拨种植桑苗基地,成立以何京还为主的专业采收桑叶队,持专证可以到全县各地采集桑叶,成规模地养殖桑蚕,填补了洛宁一项空白。赵小舍因此而评为县劳模、县优秀共产党员,找了个对象竟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功臣司机姚天章。
大队还在河东天涯沟口栽种苹果树,以党员赵延富为主建立苹果园。经过培训,赤脚医生何运升在过街楼上建立卫生室,后来还兼顾代销点。
大队还在村北西坡跟建立起砖瓦窑,请来了安徽烧窑师傅吴保选,为了留住人才,还给吴师傅在本村成了个家。各生产队都建立粉坊,种红薯、磨粉、漏粉条。
大队还把全村的能工巧匠集中起来,成立以赵江林、赵延豹、武耀成、吴宝金、何保安为主,成立铁、木、竹、瓦多业联合工业社,打造铁、木、竹、麻等各色农具,翻修、新盖房屋。修噙口坝、引涧河水,建立上、下两盘水磨子;并在技师何剑南的指导下,将传统的平置水磨改进成两端固定中间转动的立式水磨,将手工箩面改进成脚打箩。大大提高了磨面效率,成为洛宁一绝,赢得四方大队争相效仿。
公社化后,全国人民高举“三面红旗”,唱响“战天斗地,重新安排祖国山河”口号,农村掀起兴修水库热潮。张沟村先是小打小闹,在村南、北两道沟的后沟修建微型水库;又在汤沟上游,修建汤沟水库;再举全公社之力,在土门坡、杨坪,因地制宜修筑小型水库;再后来几个公社联合,在赵村大沟口修筑拱形石坝的中型水库。都是以大队为单位组织施工,我们张沟大队总是由大队长的杨发全带队。
他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关心社员生活,组织科学施工,眼光透端,手把掺火,事事处处,争先夺魁,是一员冲锋陷阵、善打硬仗的虎将,被水库指挥部树为标兵单位。尤其是他个人,人高马大,喉咙粗、嗓门大,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先声夺人,喧(xie)天呼(huo)地,开路得很哪!由此,落下了个“喧呼(xie huo)”大队长的雅号。
杨发全,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奋斗一生,积劳成疾,不幸于1997年辞世,终年69岁。
来源:《洛宁杨岭杨氏家谱》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