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的守望
江苏淮安·王永波
在一个寒气逼人的冬日早晨,天空灰蒙蒙的,连太阳都懒得露面,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薄雾笼罩着,空气中弥漫着刺骨的寒冷。我裹紧了大衣,戴着围巾,手插在口袋里,踏着清脆的落叶声,穿过狭窄的小巷,前往车站,准备去南方来一次说走就走的“冬游”。突然,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部华为P20手机(这手机在当时属于最新款),静静地躺在冰冷的地面上,仿佛在诉说着它的孤独、无助和被遗忘的故事。
我停下脚步,弯腰拾起,小心翼翼地捡起手机,感受到它微微的重量和手中传来的微凉。细看,手机壳内夹着两张百元钞票,静静地躺着,仿佛在等待着它们的主人。我心中闪过一丝犹豫,但很快就被责任感所取代。我试着按下电源键,屏幕亮了起来,没有锁屏。但我深知,这不是属于我的财富,这是一个寻找失主的好机会。
我环顾四周,空无一人,甚至连监控摄像头都没有。我毫不犹豫地拨打了110,向指挥中心报告了这一意外之财,请求他们帮助找到失主。接线员的声音温暖而专业,她迅速安排了最近的车站派出所出警,承诺会尽快与我取得联系,以便归还失物。
我等呀,等呀,等待的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冷风呼啸,我紧缩着身体,试图以此抵御寒冷。30分钟过去了,出警的警察仍未出现。我再次拨打110,接线员的道歉和承诺让我心中稍感宽慰,但她的话并未带来期待中的及时援助。
又过了20分钟,我几乎冻僵了,第三次拨打电话,得到的回答——警察已经在路上。就在这时,一辆不起眼的皮卡车缓缓驶过,我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我要等的出警车辆。当我终于接到出警人员的电话,再次确认了我的位置后,那辆车才缓缓停在我的身边。
下车的是一位辅警,他有些手足无措,解释让我有些无奈,他并非正式警察,且他们的同事尚未到岗。我看了看手表,已经是上午八点十五分了。尽管我的内心有些不满,但我还是无奈地将手机交给了他(因为再等我就赶不上去海南的车子了),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但条件是拍照留证,被他拒绝了,只留下了手机号码,并拍下他车牌号。但心中既有些遗憾也有些释然。
到了车站后,我向家人讲述了这段经历,他们提醒我不要接受任何礼物作为回报。我笑着回答:“我做好事并不是为了得到感谢,但至少应该得到一句感激的话吧。”
然而,几天过去了,我并没有收到失主的任何消息。我不禁想起了几个月前,我自己的手机丢失的经历。那是一个匆忙的早晨,手机从口袋滑落,一位好心的女士提醒了我。但当我返回寻找时,手机已被他人拾走。我借用路人的手机拨打了好长时间自己的号码,才有人应答。我提出拿回自己的手机,并当面酬谢。经过一番周折,我终于找到了拾得者,但他提出索要900元的“酬金”,我的手机是属于老旧款手机,到二手机市场区卖,连200元也不值。于是,我提出:我的手机给他,让我把里面卡取走。他说什么也不同意。最终,我只好以600元换回了自己的手机。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善良与贪婪之间的巨大鸿沟。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我们或许会被各种诱惑所困扰,但只要心中保留一份纯真与善良,就能在寒风中寻找到那份久违的温暖。也许这样做,得不到一句简单的谢意,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远比任何物质奖励更为珍贵。正如我在等待警方到来时,寒风中颤抖的身体,最终还是被内心的善意所温暖,这种温暖,足以驱散一切寒冷。

作者:王永波,曾担任过学校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等职。也曾在主管部门机关打拼过。个人事迹曾在《跨世纪名人怀历》《课程教育研究》《读写算》扉页中登载,面向全国发行。个人作品集有《轨迹》《痕迹》《足迹》。近期在《世界经典文学荟萃》《首都文学》《上海文坛》等多家文学刊物、平台及电台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