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兵大院
( 作者:董忠武)
位于我国腹地中原、河南开封的伞兵大院,可谓是中国空降兵的摇篮。
在我的心目中,她是那么的亲切可敬,又是那么的伟岸神圣。
在我的记忆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个地方可以与她相媲美,即使在我转业离开她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让我魂牵梦绕。
那是50年前的今天,我被调到师部搞通讯报道工作。当我一走进伞兵大院,就被眼前她那宽阔壮美的营区景色所吸引。一排排高大挺拨的杨树位列大道两旁,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厚重的老式营房鳞次栉比,一柱高耸入云的伞塔直刺蓝天。两个偌大的操场上,你看那,练刺刀,杀声一片;练体能,龙腾虎跃;练跳伞,雄鹰展翅。还有那大院东门外靶场上传来的阵阵枪声,与大院内激昂的军乐声、训练号子声汇成一片,好一派练兵习武的繁忙景象。
说来伞兵大院,她东西不足千米,南北不过两千米,但在人民解放军的军营行列里,却是久负盛名的老营盘。
远在北宋时期,这里便是练兵习武的地方。
抗日战争时期,她曾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在她身上留下了斑斑伤痕。
国民党军队没有给她带来荣光。当年蒋介石调重兵固守开封,同人民解放军展开激战,反复争夺,一败再败。腐朽没落的蒋家王朝,怎能抵挡住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般地进攻。
东方日出,大地生辉。人民解放军的到来,使她一洗耻辱,容光焕发。为了解放台湾,这里一时汇集了全军著名的战斗英雄,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的一代天之骄子——空降兵。
从朝鲜战场上胜利归来的15军,与空降兵师合并成空降兵第15军,自此,伞兵大院,更添虎威,再生新象。
东方欲晓,军营号声早。每天天不亮,伞兵大院练兵的序幕就已拉开。出操的队伍一拨接一拨,口号声此起彼伏。“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夜幕降临,枕戈待旦。曾经一个晚上,五次紧急集合。他们就是这样锤练部队。
这个伞兵大院不一般,培养出来的官兵不仅作风优良,军事过硬,政治文化素养也是响当当。记得当年部队文艺宣传队排演的《沙家滨》,唱红了中原大地;号称“熊猫”队长的张庆永,带领伞兵蓝球队打遍豫东无敌手。
这个伞兵大院不简单,她不是一座普通的兵营,而是一座大学堂。她不仅为部队培养出了大批合格的军事人才,走出了多名将军,而且为地方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何曾想,我一个农村娃,白纸一张,当兵前什么都不懂,但当我和其他许多新兵一样,怀揣梦想走进这个大院后,一切都变了。
大树下,老班长亲切的话语,道出了人生真谛,成为多少新兵人生的转折点。操场上,老连长标杆式的教范,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汗水伴着星辰,带领我们走完了老百姓与军人之间的距离。机舱里,老团长爽朗的笑声,让新战士紧张的神情,化作腮边的一朵红云。“双手劈开云中路,两翅划破银河水。”伞兵翱游长空的景致,令人激动不己。
“当兵,就要当个空降兵!”多少热血男儿为此引以为自豪。
“只要第一,不要第二”。多么响亮的口号!伞兵大院的官兵就是有着这样一个豪情壮志,有着这么一股子拼命精神,有着这么一种顽强的作风。
记得那一年读书演讲竞赛,伞兵大院的事迹最感人,空军比赛胜出,全军比赛优秀。
记得那一年武汉军区比武,我师同几个兄弟师同台竞技,几番较量下来,我师几乎全部占优,总分第一。
记得那一年豫西多兵种联合演习,演习之后分列式,杨勇副总参谋长亲自检阅部队,伞兵大院走出来的空降兵军容最整,步伐最齐。当即,杨副总长让空降兵部队给所有参演部队示范一遍,并将这一幕汇报给了当时的军委主席邓小平。小平同志指示,部队要整肃军纪,恢复阅兵。由此,全军开始了中断多年的阅兵。接着,华北军演大阅兵,国庆天安门广场大阅兵,空降兵方阵格外引人注目,空降兵军长李良辉走在方阵最前面,威武之师,威武雄壮,威风无比。
从此,伞兵大院军歌更嘹亮,军容最肃整;从此,人民解放军的各类演习中,多了一个新的兵种——空降兵;从此,空降兵走出了伞兵大院,在天南海北演出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蓝天深处,大江南北,都有空降兵的身影和足迹。南疆出击,战场上扬我军威;挥师东北,大兴安岭野战生存训练;长江大水,武汉告急,空降兵奋战在前,确保大堤安然无恙;汶川大地震,空降兵抢险在前,再立新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投笔从戎十七载,我还是带着深深的眷恋之情离开了伞兵大院,回到了我的故乡。虽然我在地方工作,没有象在伞兵大院时那样年轻气壮,但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用她教给我的一切,奋力拼搏,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伞兵大院啊,我想您!
作于2022年12月12日
修改于2024年6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