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藏 我 来 了
——春游“高原圣地”的感叹
文/马树春
西藏被人们称为除南北极外的三极,曾诱惑了我许多年。2012年4月28日晚 16:08 我们一行人从北京西站出发,乘坐T27 次京藏列车,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撩开了她那神奇的面纱,我激动地大声疾呼:西藏我来了!
特快列车在京藏走廊上快速奔驰。
到了第二天上午10 时左右,我看到了“青海湖”,并亲眼目睹了世界上最大咸水湖的景色。
过了“唐古拉山”,窗外已是山峦连绵、沙石戈壁。有时能看到稀稀拉拉的低矮褐色草丛;有时满眼大片的沙石;荒漠及黄色裸露的山岩,寸草不生,渺无人迹。这种凄凉,这种沧桑,瞬间涌上了我的心头。
当列车停靠格尔木车站,海拔已是 2829 米。青藏铁路就是从这里起步,要进藏了。列车上开始供氧,往前行驶没几分钟,映入眼帘的竟是灰黑茫茫的沙石地。天地间,除了黑,就是灰,没有尽头。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我虽有心里准备但还是惊愕不已! 从北京一路陪同我们的是一位姓何的湖南姑娘,我们开玩笑的叫她“何全陪”。她长得圆脸、杏眼、开朗、热情,时不时的来到我们每个包厢嘘寒问暖,驱走了我们许多不安和疑惑,让我们感到很是温馨。
特快列车风驰电掣。途经兰州、西宁、格尔木等地,经过近44小时地运行,顺利到达了拉萨火车站。
拉萨海拔约 3600 米。下车后,感到呼吸有些困难,要多吸两口氧气,才能够用。人们都急匆匆走出车站,而我坚持在出站时留了个影,可被武警战士好一顿地吼,原来是照像时不能有他们的身影,这是接站的地导小唐后来告诉我们的。 当晚我们入住在市中心的“金水宾馆”。以后在西藏的六晚中竟有四晚入住此处(唐导、男、39 岁,在西藏当过兵、是援藏工人的子弟,人长得黑不溜秋)。
游布达拉宫和大昭寺(4月29日)。
一觉醒来,我校三人中只有姜校高原反映稍强一些,但也不像其他游客那样“翻江倒海、坐卧不宁”。
8:00下一楼餐厅吃自助早餐,有粥、馒头、鸡蛋、咸菜倒也合口。9:06 我们前往“布达拉宫”。十几分钟后,当我看到布达拉宫的红白色建筑矗立在红山上,巍峨壮观,又恰逢天高气爽,心情愉悦极了。
据唐导说,这座世界最高的宫殿始建于公元 7 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
早期的建筑已毁,现看到的是清代复建,是17世纪以来的历代达赖不断扩建的成果。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高177.19 米,东西长 360 米。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裙楼重叠,气势磅礴,是集宫殿、城堡、灵塔 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其中,红宫主要用于供奉佛主和宗教事务,内安放着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布达拉宫广场依布达拉宫正面而建,我认为不比长春文化广场小多少。从高处眺望,环周皆山,且是高原特有的不长树木的荒山秃岭。广场深处,耸立着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系2001年7月18日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所立,并由国家领导人题词。
广场上还有雕塑,喷水池、飞鸽放养区等。游宫后,我们从后山出门左行,游览了布达拉宫西侧。大路当中的白塔及宫墙边的转经轮,瞧着络绎不绝的藏人摇着小转经筒,满怀虔诚的抚动经纶,边行边嘴里念念有词,觉得既新鲜又好奇。
而后,我看到布达拉宫正面围墙外的人行道上,一位藏族老汉匍匐在地,行五体投地大礼,真为之感动。听说有的藏人千里迢迢以身匐地,一次次躬起再伏,硬拿自己的体位,连接完成了几十乃至几百公里朝拜大礼,以示对佛主和菩萨的虔诚。宗教的信仰真不可思议,竟能让人如此不惜一切。
布达拉宫收藏和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如佛塔、塑像、壁画、唐卡、经文、典籍,还有表明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达赖喇嘛的金册、玉册、金印以及金银器、玉器、瓷器、珐琅和工艺珍玩等。
虽然向游客开放参观的仅是布达拉宫的三分之一建筑,但是其中堆砌的金银财宝之浩荡,让人叹为观止。
唐导炫耀地说,这里的殿藏财富价值足可造四个“大上海”!我听了有说不出的感慨。世世代代贫困的藏牧民,甘愿将自己一生艰辛所得,无偿且虔诚的贡献给佛爷——即历代达赖们,仅一座座高耸的前世达赖金身 佛塔就不知耗费真金、珍宝多少?
中午用餐就在布达拉宫脚下,八菜一汤中还上了挺好吃的鱼,餐后我们前往了“大昭寺”。
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大昭寺,也是那些不远千里万里长叩而来的藏人朝拜还愿的终极之地。它坐落在八廓街的中间,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其不同于布达拉宫依山而建模式,开创了 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模式。
大昭寺门前广场上左右各矗立一根高高的经幢,老远就能瞧见。据说,大昭寺殿高 4 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寺内有长达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等珍贵文物展示。
随着参观路线前行。寺内光线晦暗,但香火鼎盛,酥油味缭绕。当12岁释迦摩尼真生开光佛龛出现时,人们也好像在得到心灵的净化。我不顾僧人的催促,驻足了八分钟。
我没有细听年轻的僧人们对答辩经,径自登上二楼游览,见识真金包装的金顶、斗拱、长廊、廓台。感到是那么的金碧辉煌和肃穆伟岸。
游南伊沟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5月1日) 和“纳木错”折腾了一天,往返徒劳。因遇到暴风雪,白花钱买了票,半路而归。(据导游说: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 4718 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 30 公里,面积 1920 平方公里,是西藏最大的湖泊,仅次于青海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可惜我没能看到。
晨6点半,我们顺318 国道往林芝方向前行。
拉萨河时宽时窄一路蜿蜒陪伴。中午12时左右,翻经米拉山口。西藏人的母亲河即拉萨河,由此山起源往西流;而西藏最美丽的尼洋河也由此山起源往东流。
西藏两条重要的大河都出自此山,不由得让我景仰。这里是拉萨管辖的墨竹工卡县与林芝地区下辖的工布江达县分界处,也是雅鲁藏布江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
米拉山口以西地区,气候干燥寒冷;山口以东温暖湿润,植被茂盛。山口海拔 5013 米,在标记碑前留影后感到气温阴冷,寒风凛冽。上车顺盘山公路左旋右转下行,忽而“万丈深渊”,时而“悬崖峭壁”又加之“冰雪镜路”看得我心惊肉跳。不为别的,腾飞这孩子年龄还小,要有个“三岔两错”咋办?就是姜校,又咋向戴处交代?
当我看到车下陆续淌出了几处小溪潺潺而下,待我们的车绕公路下到低处时已汇成湍急的尼洋河时,我的心似乎平缓起来。
由于林芝海拔约2800米,适合树木植被生长,荒山秃岭渐渐被绿色覆盖,树木也多起来。
沿尼洋河前行不久,到达松赞干布出生地稍作休息,在纪念碑石前留影。然后继续前行,到尼洋河中游,也称尼洋河大峡谷之地,游览景观“中流砥柱”。看到宽阔的河中央,屹立着一块巨石,二十几米高,形方挺拔,顶上缀生小草。尼洋河水到“中流砥柱”遇阻而激流咆哮,水花飞溅,蔚为壮观。我们忙不迭的拍下这 318 国道此处 4379 公里标记石碑。 午餐后继续往林芝赶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南伊沟等3个景点都是自费的,得交1160 元,团客38人都交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最有名的,且最能代表西藏游的标志性景点,不去岂不枉来西藏?何况一生中还能来西藏几回?
下午5时左右,唐导在雨中带我们游览了“南伊沟”原始深林体验区。据说再往前的 M形山就是“麦克马洪线”。由于下雨,大大的减去了我们对珞巴族民居及荆棘等景点参观的雅兴。
当晚为了赶时间,我们还参观了“荟萃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还观看了 2500 年之久五人无法合围的柏树王。晚上入住林芝的“福临商务宾馆”4 楼8618 房间。
八一镇是林芝的首邑,是由广东和福建两省对口援建的城市。市内全是较现代的小楼房,外饰粉红色,错落有序很是别致。晚餐的石锅鸡加团餐是几天来最有特点和吃饱的一餐。
游羊卓雍措湖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5 月3日),早6:30 从拉萨驱车前往日喀则, 途径江孜。去日喀则有三条路,我们走的是险要的北线,目的为看壮美的“羊卓雍措湖”。一路翻山越岭越盘越高。
听着众人欢声笑语,我的心情也格外开朗。临近中午,当我们车翻越甘巴拉垭山口时,映入眼帘的是海拔5030米的标志碑。
从这里俯视,镶嵌在高山怀抱里的羊卓雍措湖,感到几天来的劳累、担心、气短、 惆怅荡然无存。那蓝蓝的湖水平缓如镜,那浩淼的蓝天洁净无暇,那朵朵白云清澈摇魂,真是太美了!(据导游说:羊卓雍措湖,藏语意为“天 鹅池”,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平均海拔 4441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 20—40 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 最大的内陆湖。)
到达江孜(宗山)古城堡已是下午,外形似布达拉宫。唐导说,该建筑确系仿布达拉宫而建,只是当初前往描图的人用萝卜刻画,回来后 萝卜已干,所以只能建个大致相仿的小不“布达拉宫”。
1904年,西藏人民曾在此处抗击从印度入侵的英国军队,电影《红河谷》讲述了这段历史,其中许多场景就在江孜拍摄。
下午5时许参观了“扎什伦布寺”。从外观看,扎什伦布寺也是依山而建,但与包裹整个山峦的布达拉宫不同的是逐渐的往山高处建,殿舍丛多,显得层层叠叠难分主次,让人眼球难以集中聚焦。
据说此处有僧侣 3300多人。依次游览白塔、转经墙、释迦殿、大弥勒殿、十世班禅灵塔寺、5-9 世班禅灵塔寺等。
这里有室内最高27米的佛像,据唐导介绍说,用金270多公斤,用铜11万多公斤。就拿十世班禅灵塔寺来看,用金600多公斤,用钱6000多万元。可以说各座殿堂内的佛像堆砌着难以计数的金银财宝、珍贵文物等。目睹寺内的喇嘛做晚课的情景。还听说,这座寺庙与别处不同,靠门票和庙产维持日常开销。
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大师驻持地,布达拉宫是历代达赖喇嘛驻持地,若问两位宗教领袖在藏族人中的地位与影响孰大孰小?回答是难以区别,因为是互为师徒关系,也都是藏族人敬崇的神灵。
再见了西藏!
这次进藏之旅,让我陶冶了情操、磨练了意志、超越了极限、锻炼了体魄、结交了朋友。

作者:马树春(笔名春杰)
作者简介:
马树春、男、中共党员、(笔名春杰 )长春作协会员、毕业于吉林大学国际法专业研究生班、教授职称。
本人酷爱文学创作,曾在中国财政、国家轻工教育、中华会计学习、最新工商管理知识大全、吉林财税、吉林会计、长春教育、长春财经、卡伦湖文学等刊物发表文章若干篇。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