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五子】醉太行——栖山蔡亮甲辰四月太行纪行

山水写生,古人多有论及。唐·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一出,千百年来遂为画家创作遵循的定律。元·黄公望置描笔于皮袋内,遇有好景处,或见树有怪异,便模写记之。清代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直接影响到当下,再叠加西方绘画思潮的涌入,写生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黄宾虹先生言“学画当先师今人,继师古人,终师造化”。面对真山水,正是画家验证古人笔墨理法,把师古人的经验升华为个人艺术创造的过程。这是艺术学习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从临摹入,从写生出,在一定意义上,师造化能促进个人面貌的形成,是脱化成蝶的途径和方法,这正是写生的意义。
“江山不如画,以其无人工剪裁耳”(黄宾虹语)。受制于自然形貌,心手皆不自由,如何能“畅神”呢?所以中国画的写生绝不等同于风景写生。取舍、夸张、挪移,不仅画所见,还可画所思所悟,“写心”与“造境”实乃中国画写生要旨。
甲辰初夏,余有暇再访太行。奇险雄壮处,绝壁万仞,骇人心目;而清幽秀润处,烟岚流荡,又不输南国山水。行走其间,泉声鸟语相伴,得以暂离尘俗,心里是宁静而踏实的。形之于笔墨,却难得山川之万一,徒增“吾腕有鬼”之喟叹,惭愧之至,乞请方家不吝教我。
栖山蔡亮五月初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