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象的奇异之美
——欣赏洪晓兰心象油画
吴起秀
洪晓兰是位风貌独特的女画家。她研习工艺美术、中国画和油面,尤对油画情有独钟。难得的是她还喜读中外思想家如孔孟、老庄、叔本华、尼采等人著作,对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有浓厚兴趣。这种艺文并蓄,先博后专的探求,对于艺术创造无疑是有益的。以我对她的了解,经历近40年的勤学和实践,洪晓兰眼界开阔,功力不俗,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充沛的艺术表现活力。

她的艺术语言不走成成相习之路,而是博取众长,随心取象,画出自我感觉和感觉中的奇思妙想。她的油画线条奔放,色彩绚烂,造型布局奇特多变。她创造的画境,壮美、神秘而富于联想,有一种原生态的质朴大气之美。她以油画的厚重写实和中国画的飘逸写意融合为体,汲取民间傩画,戏曲年面和装饰画的营养为用,把线条质感的准确表现和形象变异的艺术处理揉合得颇为得心应手,并能借物赏情,在意象和心象之间自由挥洒。这和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追求,不但异曲同工,而且表现容量更大、内涵更深。她的大画《开天》,以灰冷色调,表现远古自然之蛮荒,其磅礴苍莽之云、山、树、水,笼罩在神秘的原始混沌之中。唯有一泓九曲长河在沉沉幽暗中迸发出明亮生机,让人徒生关于水和生命的思考。这种思考,比标语式的环保宣传要艺术的多、深沉的多。另幅大画《松山红日》以暖色调,表现坚忍的松石经历黑暗之后迎来晨曦之温暖,赞美了人与自然生生不息的灵性与活力。洪晓兰颇受表现主义绘画理念影响。她的《呐喊》,以女性意象造境,但有别于挪威表现派大师蒙克《呐喊》之忧伤恐怖,而是传达一种对未来充满拼搏的希望。她以眼睛为主题,创作之多幅《天眼》组画,给多只游动着的黑色眼睛,点染了急切而略带忧愤的色彩,从另类角度演绎了诗人顾城“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诗境,也隐喻了“人 在 做,天 在 看”的世俗道理。

这种借物寓情,以感觉写心象的艺术语言,不但为画家拓展了畅游自然的广阔画境,还为画家延伸出宗教题材的创造空间。宗教文化是世相文化的神化表现,神性艺术往往表达了世俗生活中的人性寄托。因之,中外画家都把宗教题材作为重要画题。洪晓兰似乎有较浓的宗教情结,并把此情结倾注于佛像和神像的创造之中。她善以夸张的想象笔调创造佛像和画境,并把自己乐观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寄托于创作之中。因之,她笔下的佛像明亮温和,慈悲宁静。其富有弹性的弧形线条,描绘出佛像祥和的慧眼,微笑的嘴,颀长的寿耳和仁慈的面颊,有禅意,更有人性,让人观之可敬可亲,十分契合世人内心对神性的向往。因此,常被藏家高价请走,多地寺院邀请画家去画壁画。她在扬州某寺院画的近400平米壁画,一时被媒体叹为奇葩。金陵神学院院长丁光训先生对洪晓兰赞赏有加,并题书勉励画家“以绘画唤醒灵魂,复苏生命”。

洪晓兰的另一艺术特质,是对人性的独特解读。画佛画神的本源在于画人,画好人性人情,亦如画出崇高之神性。洪晓兰把大量精力,倾注于对古今人性的艺术解读。这些解读亦神亦人,亦真亦奇,充满女性的奇想和文化呼吸。其《孔子》头像,以装饰画结构造型,用点彩和刷笔绘出五官和帽饰,引人注目的两眼圆睁,如在忧国忧民;嘴巴张开,似在授业传道。长胡须表现了年轮。从头到嘴的粗重线条,暗示其一以贯之的儒家学说。最别出心裁的是画家把孔子置于滔滔流水之中,寓意有逝者如斯之图腾式追思,更有历史长河不息、孔子精神永生的礼赞。另一幅《母与子》用柔韧的黑色线条句勒了母与子的侧像,一个天真,一个柔美,质朴生动、黑白简练的画面浓缩了无限伟大的母爱,画家表现的是普遍人性,也是自己的情感体验。这种于奇妙中启示真理,在平淡中彰显崇高之艺术创造,是有别于芸芸
众家,属于画家自己的独特艺术。
尽管中西方绘画已然经历了多元流派的交汇融合。但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之中国,看惯了高大全、帅富美之形象和布局,也许对洪晓兰心象油画有些不习惯,这种文化评价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应属正常。真正的艺术家当然需要在内容上表现真善美,但在形式上更要规避雷同,力求创新的,生动鲜活的画出个性面目。洪晓兰数十年如一日,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全身心投入对油画艺术的创造追求,其作品有根基、有真情、有个性。如果假以时日和更多的向现实生活学习实践,必将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评价。


编辑: 李 牧
编审: 马汝义
监制: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陈金福 杨桂珍 一 琳
胡 江 朱明杰 晏明华
李 凤 郑洪金 孙立芳
李迎春 白晓涛 郭建芬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刘金享 张顺富 张守儒
杨 闯 王伟长 吴文昌
劳淑芹 王国清 方胜利
任 冉 王 谨 李淑琴
李德兰 刘春华 王启顺
韩玉春 谭 颖 闫三堂
齐玉山 李景春 甘会文
朱成华 刘兆亭 张文革
王根权 穆治钢
出品: 李 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