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糖稀
石怀文
端午节快到了。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过端午,妈妈手工熬的糖稀,真甜。倒进碗里用筷子一挑就扯起了长长的丝。用千层蒸饼蘸糖稀还好吃。那真是又甜又香。现在回想起嘴里都觉得甜甜的。
我出生在国家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那时候我肚子好像从来就没有饱过。我生长在农村,出门就是粮食地。那时候家家都缺粮食吃。生产队干部发了善心,地里的麦捆子一拉就让社员们去复收。复收多少都归自己。好在那个时候的麦子都是社员用镰刀割的,抛撒在地里的麦穗很多。我那时很瘦小,读小学三年级。穿着妈妈做的布鞋,鞋里不知道啥时候钻进去了不少泥土,脚夹得难受。我趁还没把社员放进地捡麦子的时候,磕掉鞋里厚厚的一层泥土,好轻装上阵。几百号来弥补食不果腹口粮的男男女女和我一样,等待队长发令进地捡麦穗。说起来也有些玄乎,其实是真实的。那么大的一块地几百人涌进去,一个中午就把地里撒落的麦穗捡得一干二净。
复收完了夏粮,又赶上复收秋粮。生产队秋粮种得杂面积也大。秋粮可以随便捡。地里的粮食一拉走,谁想都可以。高粱捡完了,捡玉米。在齐人高的玉米地里,捡到一个玉米棒子比拿到奥运金牌还高兴。
捡回来的五谷杂粮放到锅里一炒,磨成炒面。肚子饿了抓一把,用开水一搅和就是一顿美餐。
捡糜子,谷子到了下霜的时候。生产队把糜子,谷子叫“小杂粮”种的不多,也就是收点草喂牛喂马。僧多粥少,去的迟了就没有糜子捡了。天刚亮妈妈就到寒霜满天的地里捡糜穗。捡回来的糜穗都是湿的。到了中午把捡回来的糜穗倒到院子里晒干,用棒捶打。捶打一阵金黄发亮的糜籽就下来了。在那个口粮不足的时期。妈妈捡回来的数量不多的糜子,一点也舍不得吃。留作翻过年到了端午节给我们熬糖稀吃。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端午节妈妈哪一年都没有敷衍了事过。端午节前一周就开始忙活了。父亲忙着晒糜子碾黄米。妈妈筛麦子准备生麦芽。我也高兴得煽欢了脚板子,劈柴禾割芨芨草缨子。
熬糖稀可是个技术活。妈妈提前两三天就开始生麦芽,麦芽不能长的过长,长长了糖分就少了。等到麦芽刚露头,妈妈就把麦芽和黄米一齐倒进大锅里煮,小火煮四五个小时,煮到黄米和麦芽的糖分全都溶化到水里了,再把煮好黄米和麦芽连同水一齐倒进铺好芨芨缨子的淋缸里,淋缸是大瓦缸改装的,大瓦缸靠近底部的地方凿一个拇指粗细的圆孔。孔眼里塞一截削成马蹄形芦苇杆,芦苇杆的一头搭在锅沿上,从缸里控下来的一丝丝糖水,源源不断地淋进大铁锅里。小火慢慢地熬。淋缸里的糖水滴完了,再把滴进锅里的糖水再一次地倒进淋缸里侵,让麦芽和黄米里的糖分继续分解。分解后的糖水又继续往大铁锅里滴淌。这样周而复始地熬,一直熬到糖水扯丝为止。
熬糖稀实际上就是熬人,只要耐下心来就能把糖稀熬成。我看到母亲从早晨开始一直围着锅台转,天黑了点上灯又继续熬。夜里我醒来几次,都看见母亲守在锅台边,一会架火,一会儿拿勺子把糖水舀起来看成色,一会儿端盆子,一会儿都没失闲过。
早晨起来我睁眼一看,母亲把熬好的一瓷盆糖稀端到桌子上。我嘴馋得舀了一小半碗金黄透亮的糖稀,不知咋吃。糖稀扯着长丝怎么也弄不断,母亲赶快过来用筷子绕了几圈才绕断。给了一块千层蒸饼让我蘸着吃。糖稀太粘了,我嘴角手指上全是黏黏的糖稀.....
妈妈去世已经20多年了,每年端午节我就想起母亲熬的糖稀,还有妈妈蒸的香豆子大蒸饼。妈妈的糖稀
石怀文
端午节快到了。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过端午,妈妈手工熬的糖稀,真甜。倒进碗里用筷子一挑就扯起了长长的丝。用千层蒸饼蘸糖稀还好吃。那真是又甜又香。现在回想起嘴里都觉得甜甜的。
我出生在国家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那时候我肚子好像从来就没有饱过。我生长在农村,出门就是粮食地。那时候家家都缺粮食吃。生产队干部发了善心,地里的麦捆子一拉就让社员们去复收。复收多少都归自己。好在那个时候的麦子都是社员用镰刀割的,抛撒在地里的麦穗很多。我那时很瘦小,读小学三年级。穿着妈妈做的布鞋,鞋里不知道啥时候钻进去了不少泥土,脚夹得难受。我趁还没把社员放进地捡麦子的时候,磕掉鞋里厚厚的一层泥土,好轻装上阵。几百号来弥补食不果腹口粮的男男女女和我一样,等待队长发令进地捡麦穗。说起来也有些玄乎,其实是真实的。那么大的一块地几百人涌进去,一个中午就把地里撒落的麦穗捡得一干二净。
复收完了夏粮,又赶上复收秋粮。生产队秋粮种得杂面积也大。秋粮可以随便捡。地里的粮食一拉走,谁想都可以。高粱捡完了,捡玉米。在齐人高的玉米地里,捡到一个玉米棒子比拿到奥运金牌还高兴。
捡回来的五谷杂粮放到锅里一炒,磨成炒面。肚子饿了抓一把,用开水一搅和就是一顿美餐。
捡糜子,谷子到了下霜的时候。生产队把糜子,谷子叫“小杂粮”种的不多,也就是收点草喂牛喂马。僧多粥少,去的迟了就没有糜子捡了。天刚亮妈妈就到寒霜满天的地里捡糜穗。捡回来的糜穗都是湿的。到了中午把捡回来的糜穗倒到院子里晒干,用棒捶打。捶打一阵金黄发亮的糜籽就下来了。在那个口粮不足的时期。妈妈捡回来的数量不多的糜子,一点也舍不得吃。留作翻过年到了端午节给我们熬糖稀吃。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端午节妈妈哪一年都没有敷衍了事过。端午节前一周就开始忙活了。父亲忙着晒糜子碾黄米。妈妈筛麦子准备生麦芽。我也高兴得煽欢了脚板子,劈柴禾割芨芨草缨子。
熬糖稀可是个技术活。妈妈提前两三天就开始生麦芽,麦芽不能长的过长,长长了糖分就少了。等到麦芽刚露头,妈妈就把麦芽和黄米一齐倒进大锅里煮,小火煮四五个小时,煮到黄米和麦芽的糖分全都溶化到水里了,再把煮好黄米和麦芽连同水一齐倒进铺好芨芨缨子的淋缸里,淋缸是大瓦缸改装的,大瓦缸靠近底部的地方凿一个拇指粗细的圆孔。孔眼里塞一截削成马蹄形芦苇杆,芦苇杆的一头搭在锅沿上,从缸里控下来的一丝丝糖水,源源不断地淋进大铁锅里。小火慢慢地熬。淋缸里的糖水滴完了,再把滴进锅里的糖水再一次地倒进淋缸里侵,让麦芽和黄米里的糖分继续分解。分解后的糖水又继续往大铁锅里滴淌。这样周而复始地熬,一直熬到糖水扯丝为止。
熬糖稀实际上就是熬人,只要耐下心来就能把糖稀熬成。我看到母亲从早晨开始一直围着锅台转,天黑了点上灯又继续熬。夜里我醒来几次,都看见母亲守在锅台边,一会架火,一会儿拿勺子把糖水舀起来看成色,一会儿端盆子,一会儿都没失闲过。
早晨起来我睁眼一看,母亲把熬好的一瓷盆糖稀端到桌子上。我嘴馋得舀了一小半碗金黄透亮的糖稀,不知咋吃。糖稀扯着长丝怎么也弄不断,母亲赶快过来用筷子绕了几圈才绕断。给了一块千层蒸饼让我蘸着吃。糖稀太粘了,嘴角手指上全是黏黏的糖稀.....
妈妈去世已经20多年了,每年端午节我就想起母亲熬的糖稀,还有妈妈蒸的香豆子大蒸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