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祝仁教授自传体系列散文之《我的童年》(9)
谜语情
投稿作者:邓祝仁
我曾经提到,我在一九六零年代头三年的初中学习岁月里,生活虽然艰苦,精神十分压抑,但总有让人高兴投入的片刻,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唱歌、玩耍,就是这样的片刻。对于这不多的片刻或瞬间,我十分享受,至今不忘。此外,我和一位语文老师有一段娱乐情,那就是猜谜语,也深深铭记心里。
那时,工人文化宫每逢节假日就举行灯谜活动,五颜六色的谜面让人眼花缭乱。各种类型的谜语会激发潜藏的灵感,调动全身的激情,让人沉浸其中,乐而忘返。我从幼儿园时就喜欢猜谜语,因此,星期天或节假日我会经常到文化宫察看,只要有猜谜语活动,我一定参与,乐在其中。
我发现,当时教我们语文的阳老师也酷爱猜谜语,活动现场很容易见到他的身影。不过,阳老师和我等一般人总是早早到来不同,他每一次都来得较晚,有时差不多散场了才见到他的身影。为什么呢,我始终没有问过他。
阳老师来了,我一定会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猜出来的谜语求助于他。有时他随口就把谜底告诉你,有时他右手抱在胸前,左手拎着谜面,双眼紧盯着,嘴唇微微翘起,略作思忖,即可把答案告诉你。猜中谜底,我就能从工作人员那领到一支铅笔,或者一个本子,或一块橡皮,或一颗糖。
遇到一时难以猜出的谜语,阳老师会和我一块儿讨论,甚或争论,没有丝毫师长的架子。阳老师一米八几的个儿,我矮小,他见我仰着脑袋望着他,便蹲下来,顶起脚尖,将屁股坐在脚后跟上,再和我议论。如果实在找不出理想结果,他在分手时一定说,不要紧,回去想,明天告诉你。
猜谜语是一项孤独者的游戏,拒绝“一窝蜂”,拒绝急躁焦躁,拒绝急于求成,拒绝凑热闹。和阳老师分手,在回家的路上,我会一直思考,绞尽脑汁地思考,调动所有的积累……
时代久远,许多东西早已淡漠,下面几个当年让人煞费苦心才得出结果的谜语至今还珍藏在心中,这些记忆的碎片凝聚着我少年时代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情感,融汇着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无私之爱、平等之情。
请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猜猜这几个谜语(谜底第二天公布):
一直两点,两点一直(打一字)
十 女 同 耕 半 亩 田(打一字)
双 宿 双 飞(打两句礼貌用语)
悬 崖 勒 马 (打一古城名)
这几个谜语对五十年前的我来说有点难,特别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慎”字平时用得少些,而“危地马拉”对没有学过地理的初中生简直说得上冷僻了。一时猜不出是很自然的。虽然谜面有一个“马”字,但不算透露谜底,出谜语者解释说,是为了降低难度。
当时我认为,猜谜语是一种很好玩的智力活动,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享受过程,获得思维的乐趣。为了找到答案,获得理想的结果获奖励,你会尝试很多,就好比数学中的试商,一种方法不行,马上就换另一种,一而再、再而三地倒腾,直至找到答案。有时翻来覆去就是不对,这思考的过程很苦,很纠结,不知道离目标有多远。但倘若曲径通幽,一旦猜对了谜底,心中获得那种甜味比蜜糖、比鸡汤还甜呢。
如今回头审视,当年的情形历历在目。不管怎么样,五十年前那一段猜谜语的经历,培养起了我为了一个目标不怕冥思苦想、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我懂得世上存在一种根据条件、特征,逐步推断,就可以达到目的的思维方式,虽然结果只有一个,但寻求结果的过程却许多,虽然苦涩,却蕴涵快乐。
我现在认为,谜语只要编写得当,也适合低幼儿童,既可以娱乐,给孩子带来欢乐,也可以开发智力,锻炼孩子的思维,培养他们不怕艰苦、爱动脑子的好习惯。
我曾对我的小外孙试了试,效果极佳。小家伙不仅感兴趣,缠着你给他编谜语,还把他感兴趣的谜语说给幼儿园的小伙伴和老师听,请他们猜呢。真的是其乐融融。
下面是我为小外孙新编或改编的几个谜语:
(一)
一根独木桥
三只猴子跳
(跳,读tiáo,不读tiào,桂林方言)
两只掉下水
一只桥上笑
(打一字)
(二)
同学七八个
围着柱子坐
突然吵架了
衣服全撕破
(打一食物)
(三)
一种动物长又长
没有脚来全身光
不是虫子和蚯蚓
大大小小一个样
(打一动物)
(四)
一物真稀奇
形状不统一
作业本上擦
不见了字迹
(打一学习用具)
(五)
打你两拳
踢你一脚
打得你人不像人
回去告诉你妈妈
(打一字)
(六)
全身通红
走路鬼叫
哪里火灾
它最快到
(打一种车子)
(七)
一种动物真奇怪
生活在很久很久的古代
吃动物的头大威猛直立行走
吃植物的全长着小脑袋
网友给它取个名字叫丑女
你说难猜不难猜
(打一种动物)
(八)
小朋友的好朋友
点击鼠标就找到
无论在中国、美国或日本
还是变为植物僵尸或斗士
(打一娱乐形式)


(v)教授邓祝仁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