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街头:由“问路”引出的话题
□ 王义文
一位年逾八旬的台胞回鄂州探亲,四处打听“分司街”、“方井头”怎么走?无人知晓。一位从涂镇进城看望孙儿的老太逢人便问“文祥路”、“新康花园”在什么地方?答者摇头。当有人询问“飞鹅社区”旁的“世家巷”在哪时,家住在此十余年的我也一脸茫然,无言以对。更令人尴尬的是,几个外地游客在江边游览时,竟非常诧异地向我发问:“你们鄂州这样美的景点,怎么也叫‘滨江公园’?”言下之意分明在调侃:这里难道就没有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为一个公园命名吗?“怎么也叫”四个字让人顿生“盗名”之感,的确汗颜。
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鄂州老市民,常常自以为对故乡、特别是对城区范围之内的地名、风物比较了解而自鸣得意。但面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市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面对现实生活中道路、街巷、社区、景点的地名变迁与设立时,却双眼迷离、雾里看花,恍入奇幻世界。
只要出行,足迹所到之处可谓步移景迁、目不暇接:见到的不是“龙城”“首府”, 就是“国际”“天下”; 不是“聚福”“财富”, 就是“银座”“黄金”。明明是方寸之地,偏称“XX广场”;明明是草木皆无,偏叫“XX 花园”。东方风格的建筑,标明的却是西方的“夏威夷”;鄂州市的区域,路牌却写着“武汉东”。还有民乐、民意、民安、民康和武安、凤山、花园、武昌鱼等路名以及诸如涌泉、恒通、文汇、广厦等社区及街巷,你知道它们的具体位置与方向吗?你知道它们的来历与特点吗?难怪有人会发出“敢问路在何方”的感叹!
问路或者为别人指路带路,人人都会有亲身经历。一座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建制沿革、发展变化与地名息息相关,水乳交融,人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所不同的是这种经历和感受因人而异、各有千秋:台胞问路,问的是往昔耳熟能详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乡恋乡愁。老太问路,问的是瞬息万变的当下现实,展示的是新风新貌。“世家巷”的问路者,问的是城市细节与盲点。而外地游客的调侃,却道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话题。
领袖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地名的设置变更和规范管理工作,一定要留住历史,留住文化,留住乡愁。一定要重点清理整治剔除一些不伦不类的“大、洋、怪、重”等长官意志“任性”设立的地名。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既有文化根基和历史传承,又有认同感、归属感和方向感的社会公共信息。做好这项工作,“依法依规、民主决策、尊重民意、吸纳民智”无疑是当务之急。
我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灵山秀水、物产丰富。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血脉与历史资源。象“西街岭”、“太平桥”、“大西门”、“县门口”和“濠口”、“樊口”等老地名;“城隍庙”、“华光庙”、“吉祥寺”、“云盖寺”等老景观,都是极具价值,值得传承的文化遗产。还有从西山大门至松风阁的道路,能否将现名“公园路”变更为“松风路”,将寒溪广场至武昌楼的道路命名为“寻梅路”,以延续苏东坡“步上西山寻野梅”与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的文脉。
从市博物馆至西山脚下新辟的景区,能否命名为“寒溪广场”,以纪念慧远、陶侃的功德。沿江风光带的“蟠龙矶”与凤凰广场的“凤凰台”南北呼应、相互支撑,是吴王孙权因“龙蟠凤集、以武而昌”的吉兆而定都鄂州的依据;也是我市被命名国家级“三国文化之乡”的主要缘由之一。能否将“滨江公园”的现名变更为“蟠龙公园”,以彰显吴都古城的千年风采,这也是鄂州市民多年的殷切期望。总之,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历史标志和时代华表,凝聚着民众的款款深情与生活出行中所产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做好这个工作,惠民利民,善莫大焉。
本文作者王义文,现年79岁,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员、鄂州市方志专家库专家、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吴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鄂州市地名学会、鄂州市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鄂州市收藏家协会会员等多家文艺社团成员。鄂州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总工会、老干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同推出的“鄂州市百名杰出老人”之一。
王义文长期从事地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研究。2021年获得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王义文"民间文艺守望者"荣誉称号,先后参与编辑《洋澜湖志》、《鄂城区地名志》、《吴山楚水话鄂城》、《鄂州市图书馆志》、《鄂州市姓氏文化专刊》等书刊。作品先后荣获鄂州市方言永久存档、鄂州市抗战七十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其作品收录于《三国文化研究论文集》、《观音阁》、《西山寻梅》、《八屋塆》、《精彩鄂州》、《鄂州市地名典故》、《鄂州市地名故事》、《导游鄂州》等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