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天津
贾旭老师
当代资深
散文作家

中國•天津
贾旭老师
当代资深
小说作家

走进
蒋子龙
文学馆



五月阳光灿如芒。五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受五子天地新媒体总编辑王广杰之邀,我与天重厂退休的周伟、张成远等师傅一起,到滨海新区图书馆四楼参观了蒋子龙文学馆。蒋子龙先生曾在天重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等职务,并与天重厂退休的王广杰、周伟、张成远等有过接触。这次大家是怀着重温与老同事蒋子龙先生故事的心情前来参观蒋子龙文学馆。同时,也终于实现了我多年来想到蒋子龙文学馆参观的夙愿。

蒋子龙曾连续四届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职务,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18年12月,在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蒋子龙先生 “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蒋子龙文学馆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进一步推动天津改革开放文学品牌发展,使之成为滨海新区乃至天津的靓丽文化名片和文化打卡地。蒋子龙1941年8月生于河北沧州,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5年从部队复员到天重厂,做过厂长秘书、车间主任。曾以《乔厂长上任记》、《拜年》、《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趙悲歌》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注》、《人气》、《空洞》、《农民帝国》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近百部。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4卷本的《蒋子龙文集》。2023年11月,蒋子龙文学馆经过二次提升改造,重新向观众开放。此次改造,蒋子龙文学馆不仅实现了延长展线、丰富展品等提升效果,而且融入了更多人性化、时尚、现代的策展概念,这又使我参观蒋子龙文学馆的心情更为迫切。

当我们在滨海新区图书馆乘电梯到达四楼,步入通向蒋子龙文学馆的甬道,身侧便是由蒋子龙历时1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农民帝国》手稿影印版组成的玻璃引导墙,玻璃墙上那苍劲有力的字迹,字斟句酌的修改,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作家创作时的状态和心境,牵引着我们的思绪,进入蒋子龙先生的文学世界。

一走进蒋子龙文学馆的大门,一双“蒋子龙先生写作中的手模”的巨大白色雕塑便闯进我们的视线。这件结合3D扫描打印技术的展品,展现了蒋子龙先生伏案工作时双手的场景,真实还原了他写作时的手部动作,使我们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蒋子龙先生手部的每一个细节,更好地认识作家,据说这种表现形式为全国首创。

展馆中设置了一间“蒋子龙书房”,这间书房里的桌椅、书柜、计算机,甚至是放在桌上的一个茶杯、用桦树皮制作的笔桶及全家福的合影照等,都是蒋子龙先生使用过的原物。每一件展品都见证着一段作家的人生故事。我们透过这些展品和其背后的故事,更好的了解蒋子龙先生的文学创作。

参观中,我在一幅三米高的巨型照片前驻足,这是一台大型机器的照片,照片右侧竖排一行文字“蒋子龙当年使用过的设备”,可谓历史场景再现,这幅照片把我带到了那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因我初中毕业在技校学的钳工,在工厂是修机保全工,对机器设备有着天生的感情。王广杰告诉我,这台设备叫“一吨锤”,功能是锻造机器轴部件等,就是将工件锻造成所需的形状。我仿佛看见蒋子龙先生在“一吨锤”旁边操作的身影,我为策展人的精心设计而叹服,为扎根工人中间,写出传世佳作的蒋子龙先生而自豪,更为天重厂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激动,这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精神财富。忽然,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映入了我的眼帘,与“一吨锤”的照片叠加在了一起。

展览中,一张黄纸红字的《乔厂长上任记》(短篇小说选)目录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北京盲文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的盲文版小说选的目录,目录的左上角,有两行苍劲的钢笔字:“我刚知道四十前还有这样一本书。蒋子龙2019.4.28” 真得令人赞叹,可见当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了盲人朋友们的读物,着实令我感动。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一经发表,在全国引起了轰动。由于我当时是个文学爱好者,更酷爱工业题材的小说,对蒋子龙的小说可谓视如珍宝,他的《乔厂长上任记》《机电局长的一天》《一个厂长秘书的日记》等等,我都爱不释手。特别是我2000年高自考大学本科毕业写论文时,我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蒋子龙 “改革文学”的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同时,我也联想到了同为工业改革题材的小说——谈歌《大厂》。这两部反映工厂生活的作品,尽管两位作家所处的年代不同,所表现的时代有异,所用的艺术手法有别,却都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和极大的热情,这在当代文坛上可称为首次,探究其内在原因,分析两部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工业题材的作品,更好地认识这两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我的毕业论文确定为《试析<乔厂长上任记>和<大厂>创作风格的异同》。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是正当“伤痕文学”兴盛之时,蒋子龙吸取了这类作品正视现实,揭露矛盾的优点。然而,他又不以单纯揭示历史的伤痕为目的,却把目光转向当前,深切地关注着创伤的愈合。另外,批判了“四人帮”鼓吹的“根本任务论”、“三突出”之后,文学作品能否塑造以及怎样塑造英雄人物的问题,使许多作家感到迷茫。蒋子龙却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热情抒写了当今文学中第一个新长征英雄的典型形象。因而,《乔厂长上任记》在“伤痕文学”方兴未艾时独树一帜,确立了“改革文学”的地位。我的论文从《乔厂长上任记》和《大厂》两部小说中的工厂境况、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我们了解“改革文学”创作风格的发展可能会有一点儿帮助。

时已中午,当我们结束参观离开蒋子龙文学馆时,我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学作品只有真正走到人民中间,真正抵达读者心中,作品的功能和价值才能充分彰显。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吨锤”那幅巨型照片,又出现了那盲文版的《乔厂长上任记》……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泉源。只有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才能创作出真正为读者喜欢的作品,这就是我这次参观的最大收获。

蒋子龙是当代
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改革文学的奠基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创作了影响深远的
短篇小说
《乔厂长上任记》
2018年被中共中央
国务院授予
“改革先锋”
称号
蒋子龙曾连任四届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和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
现任中国作协会
名誉副主席
天津市作协名誉主席
蒋子龙文学馆是
滨海新区
图书馆的馆中馆
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与社会组织合作的
创新实践
功能建设完成后
蒋子龙文学馆
将设立
蒋子龙工作室
及其有关文学手稿
笔记等藏品陈列室
组织开展公益文学
服务活动

走进
蒋子龙文学馆

五月阳光灿如芒。五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受五子天地新媒体总编辑王广杰之邀,我与天重厂退休的周伟、张成远等师傅一起,到滨海新区图书馆四楼参观了蒋子龙文学馆。蒋子龙先生曾在天重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等职务,并与天重厂退休的王广杰、周伟、张成远等有过接触。这次大家是怀着重温与老同事蒋子龙先生故事的心情前来参观蒋子龙文学馆。同时,也终于实现了我多年来想到蒋子龙文学馆参观的夙愿。

蒋子龙曾连续四届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职务,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18年12月,在庆祝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蒋子龙先生 “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蒋子龙文学馆落户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进一步推动天津改革开放文学品牌发展,使之成为滨海新区乃至天津的靓丽文化名片和文化打卡地。蒋子龙1941年8月生于河北沧州,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65年从部队复员到天重厂,做过厂长秘书、车间主任。曾以《乔厂长上任记》、《拜年》、《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趙悲歌》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注》、《人气》、《空洞》、《农民帝国》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近百部。201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4卷本的《蒋子龙文集》。2023年11月,蒋子龙文学馆经过二次提升改造,重新向观众开放。此次改造,蒋子龙文学馆不仅实现了延长展线、丰富展品等提升效果,而且融入了更多人性化、时尚、现代的策展概念,这又使我参观蒋子龙文学馆的心情更为迫切。

当我们在滨海新区图书馆乘电梯到达四楼,步入通向蒋子龙文学馆的甬道,身侧便是由蒋子龙历时1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农民帝国》手稿影印版组成的玻璃引导墙,玻璃墙上那苍劲有力的字迹,字斟句酌的修改,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作家创作时的状态和心境,牵引着我们的思绪,进入蒋子龙先生的文学世界。

一走进蒋子龙文学馆的大门,一双“蒋子龙先生写作中的手模”的巨大白色雕塑便闯进我们的视线。这件结合3D扫描打印技术的展品,展现了蒋子龙先生伏案工作时双手的场景,真实还原了他写作时的手部动作,使我们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蒋子龙先生手部的每一个细节,更好地认识作家,据说这种表现形式为全国首创。

展馆中设置了一间“蒋子龙书房”,这间书房里的桌椅、书柜、计算机,甚至是放在桌上的一个茶杯、用桦树皮制作的笔桶及全家福的合影照等,都是蒋子龙先生使用过的原物。每一件展品都见证着一段作家的人生故事。我们透过这些展品和其背后的故事,更好的了解蒋子龙先生的文学创作。

参观中,我在一幅三米高的巨型照片前驻足,这是一台大型机器的照片,照片右侧竖排一行文字“蒋子龙当年使用过的设备”,可谓历史场景再现,这幅照片把我带到了那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因我初中毕业在技校学的钳工,在工厂是修机保全工,对机器设备有着天生的感情。王广杰告诉我,这台设备叫“一吨锤”,功能是锻造机器轴部件等,就是将工件锻造成所需的形状。我仿佛看见蒋子龙先生在“一吨锤”旁边操作的身影,我为策展人的精心设计而叹服,为扎根工人中间,写出传世佳作的蒋子龙先生而自豪,更为天重厂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激动,这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精神财富。忽然,生活就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映入了我的眼帘,与“一吨锤”的照片叠加在了一起。

展览中,一张黄纸红字的《乔厂长上任记》(短篇小说选)目录吸引了我的目光,这是北京盲文出版社1979年12月出版的盲文版小说选的目录,目录的左上角,有两行苍劲的钢笔字:“我刚知道四十前还有这样一本书。蒋子龙2019.4.28” 真得令人赞叹,可见当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了盲人朋友们的读物,着实令我感动。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一经发表,在全国引起了轰动。由于我当时是个文学爱好者,更酷爱工业题材的小说,对蒋子龙的小说可谓视如珍宝,他的《乔厂长上任记》《机电局长的一天》《一个厂长秘书的日记》等等,我都爱不释手。特别是我2000年高自考大学本科毕业写论文时,我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蒋子龙 “改革文学”的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同时,我也联想到了同为工业改革题材的小说——谈歌《大厂》。这两部反映工厂生活的作品,尽管两位作家所处的年代不同,所表现的时代有异,所用的艺术手法有别,却都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兴趣和极大的热情,这在当代文坛上可称为首次,探究其内在原因,分析两部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工业题材的作品,更好地认识这两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我的毕业论文确定为《试析<乔厂长上任记>和<大厂>创作风格的异同》。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是正当“伤痕文学”兴盛之时,蒋子龙吸取了这类作品正视现实,揭露矛盾的优点。然而,他又不以单纯揭示历史的伤痕为目的,却把目光转向当前,深切地关注着创伤的愈合。另外,批判了“四人帮”鼓吹的“根本任务论”、“三突出”之后,文学作品能否塑造以及怎样塑造英雄人物的问题,使许多作家感到迷茫。蒋子龙却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热情抒写了当今文学中第一个新长征英雄的典型形象。因而,《乔厂长上任记》在“伤痕文学”方兴未艾时独树一帜,确立了“改革文学”的地位。我的论文从《乔厂长上任记》和《大厂》两部小说中的工厂境况、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我们了解“改革文学”创作风格的发展可能会有一点儿帮助。

时已中午,当我们结束参观离开蒋子龙文学馆时,我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学作品只有真正走到人民中间,真正抵达读者心中,作品的功能和价值才能充分彰显。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一吨锤”那幅巨型照片,又出现了那盲文版的《乔厂长上任记》……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泉源。只有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才能创作出真正为读者喜欢的作品,这就是我这次参观的最大收获。




中國•天津
贾旭老师
当代资深
小说作家
当代资深
散文作家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天津市散文研究会副会长
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
作者自1980年以来
在全国及天津报刊发表
小小说•短篇小说
散文随笔•报告文学
等90余万字
2016年获
纪念天津工人文学社
成立六十周年
优秀作家奖
出版小说集
《平衡》•《钥匙》



编辑制作
姓名:王秀榮
性别:女
生于:1946.10.29
籍贯:天津市
于1963年被
中央國防軍委
择优
经中央國防部培训
奔赴祖國内地
中央隶属
國防绝密軍企
与軍为伍三十载
就职于
全面貭量管理處
在职期间是本企业
特邀通讯员
暮年:退休
重返:天津









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