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试题
写作 (70分)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警惕“认可度”背后的陷阱
广东 邹天顺
生活中,人们常常依据“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而这种获得大众许可和承认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人们或机构的普遍看法、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认可度与其品质及可靠性往往成正比。其实,“认可度”背后也有陷阱,我们对它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引论:概述材料,解说材料,提出中心论点)
“认可度”代表了主流价值观,具有广泛的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度”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指标,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大众的普遍看法和价值观念,如对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可,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同时,对于一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价值的事物,“认可度”的提高也可以为其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和推广。(本论之分论点一,阐明“认可度”积极作用。)
“认可度”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其高低也不一定代表事物的优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因此,曾经被高度认可的事物,今日可能不再适用;而一些新兴事物,因为符合了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例如人们对柏拉图“地心说”与哥伯尼“日心说”的认可变化就是绝佳的实例。因此,在看待“认可度”时,我们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千万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再则,一些事物因为种种原因,如广告宣传、名人效应等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它们具有真正的价值或意义。相反,一些默默无闻的人或事,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却因为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推广而鲜为人知,被戏谑为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和没有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最好的例证。 (本论之分论点二,分析“认可度”的不可确定性因素。)
“认可度”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认可度”,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去迎合他人的期望和口味。这种盲目的追求,不仅可能导致个人价值观的扭曲,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像“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北大才女樊锦诗一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默默工作在敦煌研究所40余年,不盲目追求“认可度”,而是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和价值提升。(本论之分论点三,揭示出“认可度”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态度。无论是大众的满意度还是社会的评价机制,我们既要看到其背后的动态变化性和复杂性,又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为自己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确保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能够更健康、更高效地运行。(结论:要思辨性地看待“认可度”,扬长避短,发挥其积极作用。)
【简评】本文是一篇“下水”性及考场性极强的下水作文。其明显特点表现为:文章紧扣题意,观点新颖深刻而颇具思辨性,增强了文章的深度;文章结构严谨,论述思路分明,引论、本论和结论三大结构层次清晰,本论部分采用分论点论述,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增强了文章论述的逻辑性;文章阐述观点时讲道理摆事实,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