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时
高增荣
一
今年是恢复高考第47年。
1977年8月,刚出山不久,主动要求抓科教工作的邓公,在听取了33名高校教授和教师的意见后,毅然决然拍板恢复高考。十年"文革",中华浩劫,教育荒废,人才断代;邓公出山,力挽狂澜,改变国运,也改变了那几代知识青年的命运。
在这次中央召开的科教工作座谈会上,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的一番慷慨激昂的发言,打动了邓公,使他改变了原想1978年恢复高考的想法,决定1977年冬季恢复高考。因此,查全性被称为"恢复高考第一人。"另一位对恢复高考有重大贡献的人,是时年仅31岁的温元凯,他作为最年轻的与会者,以中国科技大学助教的身份,应邀参加了那次载入史册的座谈会。当邓公说要改高考招生十六字方针时,温元凯此时“插话”建议:“十六字可否改为‘自愿报考,领导批准,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小平同志对温元凯说:“我取你的四分之三,第二句不要。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41年后,温元凯在一次访谈中深情地说,恢复高考,改变的又岂止是个人命运,更是整个国家命运。“恢复高考,是小平同志推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按钮。”
查全性教授
二
我也是邓公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受益者。
温元凯教授
回想47年前,我在故乡的村小任民办教师,虽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心里始终怀着一颗上大学的愿望。面对当时的推荐上大学,我只能望洋兴叹。虽然感到希望很渺茫,但那团埋在心底不敢告人的追求之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1977年10月末,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我所在的白鹿原的小山村里。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在西安一所中学任校长的父亲回到家里,告诉我这个天大的喜讯。我兴奋不已,当时就在家里寻找我的初中和高中课本,准备复习迎考。
邓公主持科教工作座谈会
时间太紧了,只有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仅仅把初高中教材读一遍,就会花费一个多礼拜时间,别说背语文、历史、地理知识,以及数学的公式定理,又要花去大多数时间。当时除了简单的课本,没有任何复习资料,根本就没有可供训练的练习题。好在,大家条件都差不多,凭着各自的基础,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我所在的白鹿原上,虽然在六十年代已通了电,但由于供电受限制,晚上经常停电。而我白天在学校上班,备课、上课、改作业、当班主任,一点工作量都没有减少。我也不敢请假复习,因为请假就等于辞职,工作马上会被别人顶替,这就会丢掉这个在当时看来,比较轻松,收入比农民高的饭碗。我的复习时间只能安排在晚上。晚上停电,只好点油灯。当时太穷,点不起煤油灯,就点柴油灯。柴油灯灯光昏暗、烟特大、很呛人,晚上复习到凌晨,两个鼻孔全是黑的,嘴里吐出的痰也是黑色的。无奈,我土法上马,用挂历纸卷了一个烟筒,把柴油灯放在烟筒下,这样就把油烟排到了屋外,解决了呛人这个问题,使我的复习能顺利进行下去。由于复习时间不够用,我在后边的几天,把课本拿到学校,想在工作之余抽空看看。但很快就被校长发现了,他严肃地警告我,在上班时间不允许复习备考。我当时心里很为难受和气愤,暗暗发誓:我非考上不可,给你看看!现在看来,是邓公删去了"领导批准"这四个字,像我这类人,才能有报名考大学的资格,否则,仅要过单位领导批准这一关,就比登天还难。
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连续的熬夜,粗茶淡饭,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没有任何营养补充,我的身体有些虚弱。临考前,我双眼红肿,疼痛难忍。但我一想到即将圆我上大学梦、改变我命运的高考,就热血沸腾,浑身都是力量。
有报道曾这样用诗意的语言写道:“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因为570万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寒冬。”
有公开资料显示,1977年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1977年高考由各省、直辖市自主命题,决定考试时间。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录取率为4%。
1977年12月9日,是陕西省高考的第一天,上午考数学,下午考政治;12月10日,上午考语文,下午文科考生考史地,历史/地理一张卷,各占50分。理科考生则考物理化学。高考五门课四张卷子,两天考完。
记得高考第一天,天气寒冷。从来没有经过大考的我,心里忐忑。进考场前,我喝了一大碗考场提供的开水,一股暖流涌向全身。虽然考场上没有暖气,但一点冷的感觉都没有。可能是激动、是专心致志、是人生美好的希望和追求的火苗在燃烧、是奋进前头的目标在频频招手……
上午考试结束,走出考场,脑子里比较模糊,不知道自己答得好坏。父亲给我买了油饼,冒着凛冽的寒风,骑自行送到考场外。在考场外的马路边,我吃着在那个年代算得上美食的油饼,慈祥的父亲却在一边满意地看着我……
我终于如愿以偿,跨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之门。
三
四年之后,也就是1982年元月,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航天部7171厂中学任高中教师。我第一次带领学生复习备考,1984年7月,在高考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985年3月,我调到咸阳彩虹中学任教。一直到2005年,20年间,我带了一级又一级的学生参加高考,成绩不俗。那时我内心里认为教书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不敢懈怠,总怕误人子弟。
从2001年到2015年的15年间,我参加咸阳市教研室文综教学研究专家组工作。2005年,咸阳市文综研究基地设在彩虹中学,我担任基地学校负责人和专家组副组长。每年组织咸阳市九名政史地骨干教师,为咸阳市文科考生命文综高考模拟题三套,供咸阳市三次模拟考试使用。我们命制的模拟题质量上乘,曾被多个省市模拟考试采用。
2005年后,我任彩虹中学教学副校长,为学校的高考备考工作,殚精竭虑,不敢有半点马虎,和我们的团队为彩虹中学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尽绵薄之力。由于中国教育慢慢地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我们这些从事基础教育的人也慢慢地感觉到了疲惫和无奈。然而,在国家没有找到一个比高考更好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之前,高考还是一个不令人满意的好办法,它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关系到千千万万的孩子的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希望和幸福,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忠诚地干好这个事业,不辜负家长、社会、国家对我们教育人的期望。
每年春节还未过完,从正月初六开始,学校就进入了紧张的"高考百日冲刺阶段":高考研讨会和安排会议、落实第二第三备考阶段的计划、一模二模三模考试、质量分析会、考前实战模考等等,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密不透风,不把老师的精力用尽,不把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榨干,决不罢休。
春季这学期也是密集的考试学期。作为省级优秀考点的彩虹中学考点,每年都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考、中考的固定考点,有时还安排成人高考或招教考试,因此,这一学期的考试太密集、太劳人了!由于这些考试都是国家级和省级考试,保密工作、考务监考工作的标准要求很高,对违纪违规违法事件的追究和处理很严,我们这些具体操作的人,责任重大,工作量大,心理压力更大。这学期的工作干到放暑假,身心的疲惫,无法用语言表达。好在,在我担任考点副主考,具体负责考场考务工作的八年时间里,没有出现过违纪违法事件,考点被评为省级优秀考点。在退居二线那年,我谢天谢地,终于放下了这副重担!
四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转眼这种高考制度已经延续了47年了。中间虽然也不断在改革,但其实都是在变换形式,其内容和本质没有改变,因此,"应试教育"只能是愈演愈烈,教育的内卷日趋严重。由于存在教育资源差异化,家长为了使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能考上好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之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教育内卷的一个后果,是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无效投入越来越多,从而推高了抚养孩子的成本,压抑了育龄家庭的生育意愿。
教育内卷,导致小学以及中学教育以应试为主,浪费了人才基础教育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人才。
由于高校招生数量的激增,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学历人才严重过剩,这几年竟然出现了985、211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高考的社会关注度也因此降低。竟然有人说高考已经从"贵妇"降为"弃妇",此话虽然有些过激,但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不无道理。如果因此就对教育、对高考降低重视度,是不正确的、不应该的。要警惕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发展,教育和人才是两个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应该坚持教育改革,改革教育体制,改革高考制度,使之能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教育的内卷就对如今的教育和高考丧失信心,全盘否定,更不能"躺平"。重视孩子的学习和培养,重视高考,都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违背教育的本质,使之成为"唯分数论"的工具,从而剥夺了孩子们的幸福童年、丰富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回到教育的常识和本质,应该是教育和高考改革的首要课题,是现代教育人的神圣使命!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特级教师,已退休。酷爱读书写作,吟诗作文数百万字,发表逾百万字;出版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篇《彩虹学校志》,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多家图书馆收藏。对书法有兴趣,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