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端午节
在老家,每年的端午节正赶上麦收时节,也是很让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在端午节的时候就可以吃上鸭蛋、鸡蛋,就可以吃上奶奶做的麦仁酵或者红芋片酵。那时候尽管不知道端午的由来,可是端午的记忆依然是那样的甜蜜。
在端午的前几天下乡的货郎,挑着挑子,摇着拨浪鼓,就会喊道:“包香末、买雄黄了!”其实我们也并不清楚他吆喊的是什么,我们几个小孩子就会跟着后面喊:“包香末,狗熊抹!”惹得货郎去追赶我们。家里有小孩子的人家都要包一些香末和雄黄的。买了的香末,奶奶会用红布包上一些棉花,里面放上香末,缝制成一个老公鸡、缝制成一个小鸡心,然后缝在我们衣服的袖子上,有时候缝几个香布袋,我们拿着放在鼻子上闻了再闻,那香气沁人心脾,平时难得闻到的。到了端午节的早上,奶奶也会把买来的雄黄用父亲喝剩的老白干酒调一调,在我们的耳朵眼、小肚脐上抹一抹说可以防止虫的叮咬。
由于是麦收的时节,家家户户每天都会天不亮就到地里、场里劳作。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会来到河边去割来一些艾草,拔一些癞包猴子稞。端午的一早奶奶会把割来的艾草插在门旁的铁挂钩上。堂屋、灶屋门上都插上几棵。奶奶在煮鸡蛋的小锅里放上癞包猴子棵、蒜秸子、蒜瓣、咸鸭蛋、咸鸡蛋、鸡蛋,然后我们开始烧锅,不一会儿锅里就会飘出一阵阵蒜秸子和癞包猴子稞的清香。一小锅的鸡蛋、鸭蛋在锅里咕咚咕咚地响着,我们心里就想快点鸡蛋鸭蛋快点熟呀。
奶奶这边在大锅里蒸了一大锅的糖包子,糖包子也叫糖三角。小时候平日里很少吃上糖的,也只有在端午节的时候才能吃上糖包子的。白白的糖包子蒸好后,刚一出锅,我们会急不可待地跑过去不论烫不烫手,拿着一个就往外跑,一口下去,咬掉一个角,里面流出的糖水,把嘴烫的只吸溜。有时候流出的糖水滴在了身上立即会烫得起一个水泡,那就要疼上好几天的。
最喜欢的就是奶奶做的麦仁酵和红芋片酵,那时候会在端午的前两天在邻居家的地窑(石臼)里把淘好的小麦或者大麦磋(舂捣)一磋,回家用簸箕簸干净,在锅里煮好,捞出锅后晾一晾,等到不热了,把小曲子和糖精擀碎拌在麦仁里,等到二十四小时后麦仁酵就可以吃了。麦仁酵香甜可口,弄上半碗麦仁酵,兑上一些水放些糖,吃起来那真是一个香甜可口。
等到下地回来的父母吃饭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们就吃得差不多了,拿着一两个鸡蛋、鸭蛋就往地里、场里去看着。乡村的五月是格外的忙碌,田地里到处都是割麦子的、拉麦秧子的、碾场的,来来往往的村民、匆匆忙忙的脚步,大家戴着草帽、拎着水罐、拿着镰刀、扛着木杈、木锨、拉着架车、赶着耕牛,有上地的、有回家的,让五月显得格外热闹。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端午还有吃粽子的习俗,直到后来长大了到了城里读书,才知道在城里还有吃粽子这一说法,也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年端午到,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故乡,回到了那个童年,我仿佛闻到了艾草的清香,仿佛看到那流着黄油的咸盐蛋,品尝着可口的糖包。

作者 郭西明 安徽散文家协会、阜阳市作家协会、界首市作家协会会员,界首市第七中学教师,曾发表诗歌散文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