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奔跑》 作品连载
第一章 被季节框住的记忆
秋
秋在东林寺
作者:李 霁
主播:自由飞翔
秋游庐山,小住几晚。在未上庐山之时我就早有一些向往,山脚下的东林寺是一定要去拜访的。
我曾阅史书而知,两晋南北朝时期,佛学宗师慧远曾居此弘扬教义,将庐山文化纳进这灵魂的栖息地。他曾在《庐山东林杂诗》中生发慨叹:“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由此,悠远宁静的东林寺,成为一朵圣洁的云,投影在每一个造访者的心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历来古刹庙堂大多建在深山崖下,只为僧侣远离红尘,在大自然中静坐修心,与清风朗月共理经卷。东林寺就藏着这般气韵,处繁华之外,掩群山之间,流水曲径,楼阁亭台,苍松古柏,皆有佛性,仿佛每一处古迹都寄寓着一段禅念,每一处花草都呈现出一个菩提世界。
据记载,佛教兴盛时,这里曾香客如织、磬声阵阵、檀香缭 绕。如今苍山古树掩映下的大雄宝殿,如同尘封的道场,携着清秋的烟雨,将繁华与喧嚣关在门外。我全身湿透,倚在廊檐下避雨。 知道今天有雨,人还是来了。寺里访客并不多见,三三两两的,偶尔交首窃语,愈发加重了古刹的清幽肃静。积岁的铜炉里依旧焚檀香,紧闭的禅房中依旧有僧侣打坐诵经,条形的桌案上依旧煮着一壶清茶,在悠香回味中,溶了相思,暖了红尘,淡了所有的疲惫, 一下子让深奥的佛法走向了日常、参透了人生。
沿寺后石阶前往远公塔院。古以贤者为上宾,佛奉慧者上上 座,院内供奉有慧远大师墓塔。慧远大师,出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山西宁武人。大师的家族是儒学世家,他幼而好学,玮璋秀发,博综六经。21岁时,他本要与博通经学的范宣子共隐。由于南北战争,道路阻绝,南下未成。听说道安法师在太行恒山传教,便与弟一同前往。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毅然出家为僧。
慧远大师修行研佛,译经著述,弘法讲道,其学问人品为人称赞,是佛教界公认的领袖。他建立了东林道场,与高僧、贤士123 人结成白莲社,精进念佛,开中华净宗一脉,被尊为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圆寂于东晋义熙十二年,后人建塔供奉,是为“远公塔 院”。旧有塔院在清代已毁坏,塔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内有一棵“佛手樟”,相传为慧远大师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
在东林寺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宝刹名扬,莲社聚群耀,远公开净土”,下联是“奇踪犹在,虎溪三笑语,掷笔一山峰”,联中“虎溪三笑”的典故流传最为广远。传当年慧远专心修行,影不出户,送客从不过虎溪桥,一次,诗人陶渊明、道士陆静修前来访谈,很是投机。及送陶、陆出山门时,边走边谈,不觉过了虎溪 桥,此时山中神虎吼叫不止,慧远方才觉察,三人相视大笑,世人称之为“虎溪三笑”。我深知,这段佳话完全出自文人的杜撰,却让佛法走下神坛,让深邃的禅宗一下子点化了百姓苍生,浸透人情冷暖,到底还是古人更为高明。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不是没有了斗志,相反却可以参悟出所谓挫折不过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过程,需要我们微笑面对,给山穷水尽找到柳暗花明的转机。佛说,放下即拥有。放下,从来不是卑微讨巧,只是明白珍惜比失去重要。心有钥匙好开门,真正的叩击灵魂,决非暖意的冲撞和聚汇,而是漫长的时光一分一秒地消融了所有不安,松解了所有盘结。 岁月留在此处静止,人和内心安然对视。
暮鼓声声,归鸟于梦,光线在悄然退却,一切都将远离。我站在山门外突然倍感孤寂,一些往事,如海底一株招摇的水草,不动声色地随记忆的波浪涌到眼前。但在这一刻,我并不想身边有什么人陪伴,已经过去的那些日子,惯例地嵌入了我生命之中,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相逢就意味着圆满,拜访东林寺,于我注定是一段无法参透的时光,但这里不是归宿,下一站还有漫长的旅途。
作者:李霁,秦皇岛市文学创作院院长,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海韵》杂志执行主编。国家二级作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奔跑》。作品曾入选《全国知名作家走进秦皇岛》《当代人》《散文百家》《河北作家》《中国自然资源报》《河北日报》等。报告文学《大山里的牧羊人》荣获河北省文联“喜迎党的二十大——新时代 新征程 新故事”主题文学征文一等奖,并入选2022年度河北文学排行榜。策划主编了《秦皇海岳》小说散文诗歌卷、《木兰花开——第一书记扶贫手记》《潮水在倾情咏唱——走进北戴河新区》等文集。
主播:魏瑶英,网名:自由飞翔、红樱桃酸甜。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退休干部。喜欢有声艺术、健身,尤爱太极拳运动。橦声学堂小说剧组班优秀学员、演播团成员。学习有声艺术多年,朗诵作品曾多发表于有声语言教育机构平台公众号;小说演播习作《城南旧事》近期发布于橦声学堂《都市头条》。愿用声音为弘扬家乡秦皇岛文化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