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的成功之道
王业松
不少人都吃过“好利来”的蛋糕、月饼和多种烘烤食品,但知其创始人是谁的人不多。他是“好利来”老总、国际著名摄影家罗红先生。
罗红的摄影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比“好利来”蛋糕还要有名。
罗红是从四川大山中走出来的摄影家。少年有志,想当一名摄影师,立志把自然界的美用镜头记录下来,变成永恒画面,给世人以美的享受。25岁时,他创建了“艺术蛋糕”,让母亲满意。由对母亲的爱,变成了艺术蛋糕“好利来”驰名商标。现在全国80多个大中型城市中已有千家连锁店,总资产上亿元,拥有万名员工。
罗红把艺术做在蛋糕上,把对母亲、对人类的爱摄在画卷里。
2001年,首次非洲之旅,首次与野生动物零距离接触,让他看到人、动物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之美,让他感悟到没有生命的地球不完美。
罗红的摄影事业做得越来越大,2006年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了协议,独资设立“罗红环保基金”组织。2009年,罗红获得联合国颁发的全球“气候英雄”称号。2011年,他获得肯尼亚政府总统颁发的“勇士勋章”。
现在,罗红在北京设立了占地180亩的“罗红摄影艺术馆”。
一位民营企业的老总,坐自己的直升机去地球上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自然界的美,拍摄美,赞扬美,让世人看到美,享受美。
以上这些资料,足以说明罗红是一位成功之人,是一位有益于人类的人。
那么,罗红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罗红的成功之道在于立志高远。少年时期的罗红就梦想当一名摄影师,把大自然最美的瞬间变成永恒,留在画卷里让人们永远欣赏。
罗红的成功之道在于坚定的信念。他说:“用天地的大美,来唤醒人心的大善,善待自然,善待万物,也善待我们的子孙后代。正是出于这样的概念,我酷望与更多的人分享我的作品,分享地球的美丽。让更多人对我们的地球家园,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他还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和多高社会地位,而在于是否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我能够留给后人的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一份温润心灵的作品”。
说到此处,让我们想起全国最大的私人创办的抗战博物馆“建川博物馆”创始人樊建川的一段话。他说:“人,怎么不被后世遗忘?为民正直乐善,为军不惧生死,为官造福百年,为商捐建社会,为学为文为艺向人们贡献优秀成果和作品,就不会被后人遗忘”。罗红的摄影作品是当代的艺术瑰宝,也是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是一笔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
罗红的成功之道在于执著的追求。他说,“我是一个为美而感动,为美而存在的人”。他在二十年里,为了追求艺术的美,去过国内国外很多地方,他饱览了大自然的大美,感悟了生命的大爱,被无数次地震撼过。他自己被打动,又用作品去打动别人。他仰望自然界的灿烂,惊叹自然界的圣洁,讴歌自然界燃放的光芒。观自然界的相守眷恋,赞人间兄弟情谊;观雁群飞跃大海惊涛,赞人间美好家园;以鸟类飞得高,寓人间看得远;观人间天堂的美,颂人生之路当充满光明;巡视大自然的广袤辽阔,赞我们祖祖辈辈的惬意领地。
他的作品灵感都来自大自然,但很少有花花草草之作,也不是俊男靓女,而是山川之壮美奇观,如《展翅吻霞》、《孤芳自赏也传奇》、《高处不争,光彩自来》、《读你千年也不厌》、《用我的脊梁,托起你的芳姿》等等,突显大自然中山河的阳刚之气。
“拼搏”一词的意思是拼命搏斗。罗红对摄影事业不但倾心尽力去做,有时还不畏艰险,徒步跋涉在地球上人迹罕至之地,几次为了抓拍景物而摔伤,有时被风沙所困,冒着生命危险,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事业,完成了拍摄任务。有人说,摄影师必须是照片的一部分。罗红就是把自己的身心全部融入在照片之中的人,最终拍出文字不能表达的照片。只因有了执著的艺术追求,所以,罗红才成了名扬世界的摄影家。
罗红的成功之道在于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不但是成功的企业家、摄影家、也是关心少年成长的教育家和慈善家。得意不忘形,发财不忘本。2008年起,罗红每年出资1000万元资助中国儿童环保教育计划,直到2013年。企业家是商人,但商人不一定是企业家。企业家与商人的区别不是财富多少,而是有没有家国情怀,企业家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罗红的成功之道在于幸遇好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国策都是每个中国人最大的幸运。时势造英雄,罗红运用了祖国的时与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了成功的弄潮儿。
罗红的企业正旺,罗红的艺术生涯如日中天。
我作为一位89岁老人,在为成功之人罗红鼓与呼,愿他事业发达,德艺双馨,为所处的时代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2年4月10日(图片来自韩瑛老师提供)
作者王业松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2023年,荣获联合国文化荣誉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