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玉米
人们过去之所以重视秋粮,是因为夏粮小麦产量本身不高。根据《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955年时,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亩产为150多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亩产为208斤。皇甫川属于秦岭以北,黄河以南,秋粮当然重要了。
最近查阅资料,发现在宋明小麦没有在北方完全推广之前,秋粮才是北方的主粮,重要性超出了小麦。五谷中,稷、黍、稻、菽、麦,前四者都是秋粮,惟有小麦是夏粮,但在西周以前也是春种秋收(春小麦),以后发现小麦耐寒不耐旱,才改成秋种(冬小麦)的。
稷是北方最早的秋粮,为五谷之长。传说是周朝老祖宗发现了稷,所以他被称为"后稷"("后"夏时就是首领的意思,故夏王叫夏后,后稷就是指那位发现稷的首领,与大禹同时),被奉为农业神。
稷由原始稷培育而成,分为梗性和粘性两种。梗性的,直接叫稷,就是民间所说的糜子,有的地方也叫硬糜子,脱皮后叫大黄米,可以煮蒸直接食用,像梗米一样。粘性的,古人称之为黍,一直沿用到今,有的地方民间也叫软糜子。因为是粘性的,就像糯米一样,吃了不好克化,所以陕北人一般用它作酒、糕。
皇甫川当地是种黍即软糜子的,我们叫它稻秫。秫即粘性之意,又同黍同音。糜子穗比较松散,跟稻子很像。我们当地人叫稻秝,就是指像水稻一样的粘性糜子。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种稻秫并不为食用,而是用来制作扫地笤帚(当地人称"笤子")的,所以母亲总是把它种在田边。
古人后来把粟(谷子,脱皮后叫小米)也叫稷。其实在《诗经》中谷子被称为禾,因为禾在甲骨文中就是沉甸甸的谷穗样子,后来泛化,成为所有谷类的总称。
谷子本来产量较低,排在稷(糜子)后,但后来产量提高,重要性超过了糜子,就成为新的稷。糜子退位,只剩下这个民间俗称了。这就是以前皇甫川种谷子,少种糜子(大黄米)的原因。
古人还有把高梁认作稷的。这是因为高粱更加高大,结穗更多,产量更高,但高粱米不好吃,吃多了结肠,所以皇甫川很少种高梁。
说了这么多,以前皇甫川最主要的秋粮,却不是这些,而是玉米,当地人称为包谷。这也是我最熟悉的秋粮了。
玉米出现得晚,明代后由南美传入,所以五谷中没有它。但因为玉米产量最高,以致在关中,取代了谷子成为秋粮之首。
玉米有白黄两种。记得小时候,皇甫川种的是白玉米,听父母说叫朝鲜白。好吃但产量低。收获时有时还发现有玉米粒白、紫等交间的棒子,当地人称为花粒棒。后来就换成了黄色杂交种子,产量提高了,但适口性就差了。
玉米出苗长到两只手高时,村人便要用锄松土,将多余的禾苗带根拔出,补到缺苗的地方去。乡人称之为间苗、补苗。这活虽然强度不大,但在烈日下作业,大汗淋漓,是很辛苦的。
包谷粥
玉米长到一尺多高的时候,是最需要雨水的。如果不下雨,烈日当空,玉米叶子失色,似乎要枯萎了,乡人会说,包谷被旱得拧了绳了。只有经过夜晚的凉拂,包谷才能缓过劲来,再经过新的一天的煎熬。如果再不下雨,就要绝收,农民心中也会玉米一样煎熬。古诗说:烈日炎炎似火烧,田间禾苗半枯焦。农夫心中似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该诗是真正道出了此情此景。
玉米长开,及一人高时,人们称之为青纱帐。夏风吹来,叶子哗哗直响,要上追肥了。化肥要离玉米根一些距离,要么会烧苗。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受粉作物。头上的雄蕊,当地称为顶花,中间的红缨是雌蕊,风起,雄花粉纷纷飘落在雌蕊上,受粉过程即完成。
年少调皮,一次突发奇想,将红缨捋下,撒在同株顶花上又会如何呢。于是随便找了一株,这样干了。过了一段时间去看,顶花的分支上都结了玉米粒。下面簇拥在一起,上面分开。这是我务农唯一的"科研"吧。
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经过同乡肖达提示才知道,通常在雄穗小花原基的基部会分化出3个雄蕊原基,中间一个雌蕊原基。下面雌花丝被捋掉,上面雄蕊原基停止成长,而雌蕊原基则会刺激发育而形成籽粒。这种试验相当于"近亲结婚",是人工干预的结果,违背自然,是不科学的。以前看到有人研究男人体内受精卵是否发育,实属一类。
玉米成熟了,人们用大笼小笼掰棒子。用车拉回大场,分给个人。承包以后,则直接拉回自己家里,堆在房里。
包谷面馍
掰玉米,也是儿童们最快乐的时候。有那些未成熟的,还发绿的玉米杆,我们叫包杆",砍下来,用牙咬住下端的皮,嗞啦一声除去,露出里面青白色的,水分饱满的部分,一口咬下一截,就像吃甘蔗一样,甜液入喉,甜到了心里。嫩玉米可以下锅煮,香嫩可口,稍老一点的,也可以帶叶子入灶火坑边煨烧至熟,热着吃,烫嘴,可好吃了。
然而,如果嫩玉米太多了,就成了负担。烧着吃,煮着吃,吃不及且胃不舒服。那只好剥下来,用石碾碾压,然后制成所谓包谷丸子吃了。
成熟的玉米棒子拉回家后,并不会马上脱粒,先放在那里。有空的时候,再除去外面的叶子,只留下里面几片柔和的叶子,三四穗包谷的叶子打套拧在一起,叫包谷挎子,然后找一棵树,下面用套板子拦住,上面把包谷挎子一圈一圈垒积起来,便形成了农村秋收后特有的黄金玉米树。
还有的是将包谷穗下面叶子直接打辫,长长的一串,串串挂在墙上。旁边挂着红红的用线串成的辣椒串。哎呀,老远一看,红的像火,黄的像金,适着一股丰收的喜气,构成了乡村特有的秋后院落图,那是城市人永远体验不到的景色。
包谷面鱼鱼
等树上或者墙上的玉米干透了,取下来,全家人围着大蒲栏,坐在一起,开始剥包谷。一个人拿粗锥子,于两行玉米粒之间不断向前刺入,再左右摆动,两三行玉米即剥下,间隔两三行,再如此行之,穗上便剩下若干几行,其他人再用已经剥完的玉米棒从旁边按压摆动,便呼啦全部脱落了。
玉米粒上磨,粉碎成包谷糁、包谷面。糁子熬粥,就浆水菜,早晚食用,中午配合面,叫包谷面,下些野菜,天天这样。
糁子夲来带皮,天天食用,那时又缺肉少油,真叫人倒胃口。可是无法。
玉米面,可以擀麦面时作面扑(夲字为饽从《广韵》,或勃,见《鸡肋编》,在山西转音为po,写作扑,陕西读为标准音),洒在面上,防止粘接。又可以用来蒸馒头,就是窝窝头 ,哪有麦面馒头好吃,勉强填饱肚子罢了。
为了调剂生活,有时用玉米面作搅团和溜鱼鱼。将水烧开,将玉米面下到水中,不断搅动,直到整锅粘成一团为止。从浆水菜缻里舀出浆水,盛于搪瓷盆中,用勺子盛些青油,在灶火坑里悦得冒烟,然后倒入浆水,只见嗞喇一声,浆水上便漂起团团油花,舀进碗里,放些辣面、蒜水之类,然后将锅里玉米团舀处,慢慢溜入碗中。
包谷面搅团
我端着碗,急不择口,赶快用筷子拨拉一小团到嘴里,吸溜一声,不经咀嚼,便下了肚。哎呀,烫得胃疼。可就这样,还紧吃不已,吃完了再去盛。
包谷面鱼鱼,当地人又叫横蚂咕嘟,做法如下:用一锅盛冷水。将才熬好的搅团舀入一带孔锅屉中,搅团从屉中溜下,落入冷水之中,就像一条条黄色小鱼躺在那里,故有鱼鱼之名。用漏勺舀入碗里,浇上制好浆水即可食用。
有时,家里还将玉米面用饸饹床压成玉米面饸饹,上锅蒸熟,然后用辣醋油搅拌,放入蒜苗切片,也是一种吃法。
说老实话,搅团、鱼鱼、饸饹等食法,不过是当年艰难的岁月中粗粮细制,变得稍微可口,调节生活的方式罢了。所有玉米食品,吃过的人都知道,是不耐饥的,几泡尿下去,肚子就咕咕提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