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水千山粽是情
文/林夕
一大早微信提示音杠杠杠的响了起来,拿起手机一看是老家我小根妹妹(我大伯的小女儿)发来的消息。“姐,我给你买了些槲叶让咱街上的顺风车师傅给你捎去了,我把师傅电话号码发给你,把你的电话号码也发给师傅了,到了你记得去接啊!”我听完妹妹的话突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我的好妹妹,姐只是顺口说了一嘴而已,想不到你这么用心。
我的老家是洛阳市最西边的一个小县城洛宁县,我的故乡是距离县城三十公里的兴华乡,我就是那里土生土长的人。上个月孩子们休息,我们决定回兴华老家进山里玩。我有个堂伯叔姐姐家是山里的,好几年了,我一直想去看看姐姐,正好时间允许,我们一大早就从洛阳沿郑卢高速一路向西出发,一个小时的路程眨眼就到县城了,先捎上我家二姐和小妹,然后到兴华街捎上我小根妹妹向山里进军了。

一路上我们姊妹几个在车上有说有笑好不热闹,我提议到山里姐姐家吃罢饭去坡上撇些槲叶端午节包槲苞吃,小根妹妹说天太热搁不住上坡去撇,快到端午节了我买些让顺风车给你捎过去,端午节前街上有可多买的。我早已忘记说过的话了,妹妹却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情。
我们那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就是端午节包粽子的同时也包槲苞,说起包粽子还得从我母亲说起,听我母亲在世的时候经常说,她是从我们老邻居巧娘她妈妈那里学会包粽子的,巧娘的妈妈是专门包粽子卖粽子的,人家包出来的粽子有棱有角,卖相特别好。我母亲说只要人家开始包粽子她就去学,所以母亲包的粽子很好看,煮出来也很好吃。
我们姊妹几个就我从母亲那里得到了真传,学会了包粽子和包槲苞,每一个粽子我都会包的严丝合缝,棱角分明,一个个饱满可爱,有模有样。难怪当我看到街上卖的粽子扁平、软铺塌、活妥妥的缠裹脚的样子,内心就会有种夜郎自大沾沾自喜的感觉,心想,这模样也拿得出手?哈哈!我也太飘了吧!

包粽子是有技巧的,首先手法要正确,然后打折和捆绑都是要双手配合好的,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见棱见角,胖鼓鼓的好看;槲苞的包法简单,就是用两个大槲叶掺在一起用黍谷米、红豆、大芸豆、红枣等包的,豆的比例相对大一些,包成20-25公分长,6-7公分左右宽的长扁轱辘,两个扣在一起用笋叶上撕下来的笋叶绳捆扎紧实就好了,没有那么多讲究,只要不漏米和豆,两个长短一样就可以了。
北山的人喜欢在槲苞的外边再包一层玉米包,比如说上戈和罗岭(乡镇名字)一带都是那样包的,我想,可能是北山的槲叶没有我们南山的槲叶大才又加了一层玉米包吧,不管怎样包,粽子和槲苞煮好出锅的那股清香扑鼻的味道真是太绝妙了,拆开一个撒上红糖、白糖或者蜂蜜,吃一口软糯香甜,咽下去满满的童年滋味,啊!妙不可言!
粽子和槲苞是上了年纪的人比较喜欢吃的传统美食,现在好多年轻人为了图省事都不包了,再个市里边笋叶和槲叶也不是随时随地能买到的,所以几乎没有人包了。但是,我每年端午节都会弄一些笋叶和槲叶包一些吃,一是我喜欢吃粽子和槲苞,二是我想在包的过程中去追寻我和母亲当年包粽子和包槲苞时的那个场景,我们母女一边包一边说笑,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美好……

上午十点半左右出租车师傅电话联系叫我出门去接东西,当我看到一提兜新鲜嫩绿的槲叶时,心里是满满的感动与开心。想着我的老家还有亲人萦记着我,还有姊妹们惦念着我,我是何等的幸福。上次去山里姐姐家,吃饱喝足回来姐姐还给我带了晒好的萝卜丝、笋丝、笋叶等几大包宝贝,装了满满一后备箱。
我小根妹妹平时家里有啥好吃的、啥稀罕的东西都会想着我,比如:春天给我留着捡干净晒干的地抓儿(有人叫地皮菜)夏天给我留着晒干的笋丝,秋天给我留着自己果园里的大苹果,冬天给我留着又软又白的柿饼,每一样看似普通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那是一种亲情,是一种温暖,更是一份牵挂。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体会到了亲情的重要性,我们伯叔姊妹合起来一共十四个姑娘,出嫁后各奔东西,几年也见不了一次面,那种打心底里的想念已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幸好现在通讯发达了,交通便利了,想念的时候可以去看看,可以通过网络语音聊聊天,可以视频一下,真好。
我突然觉得我们姐妹之间的距离又近了,那份渴望已久的亲情又回来了。其实我想说,她一直就没有走远,她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作者简介:刘檀玲,网名林夕,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市职工作协会员,洛宁县作协会员。无欲无求,随遇而安,几行小字足以慰风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