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话屈原
李辉
从乡下拿来几个新鲜棕子,收到单位分发的棕子和咸鸭蛋,就知道一年的端午又近了。以前外面打工创业的到了过年才回家,随着这代人年岁的增长,如今端午、中秋也会回家过节。乡下以前只有过年才洗年猪,现在传统的节日里也有了土猪肉买。目睹这习俗之风,不禁心生出感慨,又想起了与端午有关的人物屈原。
在浩瀚的时空,短暂的生命就如同滴落在花瓣上的晨露,一会功夫就了无踪迹。从有文字记载起,我们经历了无数个时代,可两千多年前的屈原,能够光耀千秋,就不得不去探寻这了不起的历史传奇。
屈原,出生于今天湖北宜昌一带,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的作品,标志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然而真正使屈原对后世产生更深远影响的,还是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家国情怀。
少年时代的屈原受过良好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得楚怀王信任,在朝中任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身居这样高位,本只要做做秀,发表一些高谈阔论,就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粉饰太平的背后,绝密保障其安逸享乐,骄奢淫逸的行踪。但屈原偏偏致力于社稷与苍生福祉,极力发展农业,想方设法解决百姓朝不保夕的吃饭问题。他对内选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他的施政方向触及到了以子兰、靳尚为首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遭到极尽的谗言围攻,楚怀王为保住自己皇位,对屈原立案查处。屈原落马,遭流放长达十六年。
面对社稷的沉沦和民众的苦难,屈原深感无力回天。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他于五月初五这天,来到风云四起,波涛滚滚的汩罗江边,在无尽的失望与痛苦中,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汨罗江。 附近庄稼人,得知噩耗赶紧划船去救,可一片汪洋,哪还有屈原的影子。大家望着江面扼腕叹息,只好把他们竹筒里的米撒下,来祭祀屈原。后来人们又将盛米的竹筒改为粽叶,划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据说由此而来。
屈原的一生是悲壮的,但屈原的品行,和几乎没有的私心,千百年以来,一直都受到世人的缅怀、尊崇,感召和影响着华夏儿女。或许屈原没想到两千多年后世界文明发展程度,吃穿住行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人们再也不用面向黄土背朝天就能轻易有饭吃。但他绝不会想到现代人在很多无奈的折腾下活得并不轻松,缺少了一些自由,缺少了一些向往,缺少了一些责任。在喧闹里,又似乎在迷失方向。
回首汨罗屈子处, 千载谁人与寂寥。在人的两面性中,屈原干净的灵魂和善良的心灵占据了主体。以往历史人物的评价里曾经呈现简单粗暴的脸谱化。但审视历史人物,德行不说唯一标准,但也应是一条重要准绳。屈原虽然在政治上失败了,但他始终不渝的求索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足以使其屹立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史册上。
端午节,这个源于纪念屈原的节日,承载着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粽叶飘香,情深意长。无论时空如何变迁,我们的根始终扎在这片土地,生生不息,历久弥新。让我们带着对端午的无限遐想,共同期待这又一年端午的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