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王军利,笔名,君笠,网名,在水一方,西安人。一个淡然率真的诗意男子,喜欢游走于文字行间。自幼酷爱唐诗宋词,用心灵感悟世界,用心灵抒写人生。在茫茫人海中,独守着那颗未被世俗污染的诗心。诗词,散文曾被《当代诗人作品精选》《中国当代传世文化记忆》等书收录及众多微刊刊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风采中华执行总编、名师汇主编、康俊英浅析词坛执行主编。如歌嘉年散文基地主编。中国词网理事。代雨东诗社编委。
咏月漫谈
王军利(西安)
咏月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种类,它涵盖了古代诗人诸多情感中独具魅力的情愫,诗人们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里奠定了对月的情有独 钟,赏月、吟月、赞月、叹月,无不烙上了别具风情的烙印,使它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成为诗词中的瑰宝,璀璨夺目,光耀千古。
月在诗词中的意象是多重的,它不仅表现了时空的永恒,容易使人反思宇宙的永恒、伟大,人生的短促、渺小,生命轨迹的变化,人生的旷达与无奈,是人生哲理的象征。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有育。”王逸注云:“夜光,月也。育,生也。言月何德居于天地,死而复生也。”月同时还是美的象征,月光明亮,温柔迷离,它与诗人心中那片缠绵的情怀一致。再者,月还是思念与怀古的象征,诗人们望月怀人,望月发思古之幽情。
三曹中有两人都是咏月的高手,曹操的《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他在思念与向往贤才,因为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如天上的明月一样,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拾掇,忧虑之情永无断绝,强烈的反映了曹操招贤纳士、渴慕人才的迫切。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则反映了曹植在政治上被排挤后失意的情况下,产生的哀怨的心情。诗借思妇的思夫之情,怀念游子,全诗采用比兴手法,以夫妇喻君臣,以明月起兴,以女子口吻叙事抒情,亲切委婉,意蕴丰厚。
被前人称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张若虚更是写月的神手,他的春江花月夜是这样描写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几人乘月归,落花摇情满江树。”全诗重墨地描写了春江月夜的景色之美和离别相思之情,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生感慨。以“春江花月夜”为主线,用色彩明丽的笔触,描绘了江流、月色、白云等春江月夜的景物,从月生写起,至月落落笔。前半写景,即景抒情,表现的是人生的深沉、寂静,诗人从月的永恒中得到了人生的感悟,发出了人生的短暂、人生的易逝的生命感悟。诗情画意与哲理融为一体,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声韵,往复婉转、绵缈悠扬的音调,不仅写出了月亮的轻柔,明洁,美好,同时也呼喊了人们回归自然的真朴,憧憬精神境界的自由,及对生命的超越情怀。后半通过思妇的感触,行为动作,心理活动,及梦境的细致描写,把由月色美所引发的渺远而缠绵的离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诗的结尾,宕出一笔,把诗的意境又扩大了。前半写景,后半写情。写景,以月为主体,以春、江、花、夜为陪衬。写情,以女思男为主,以月下景为陪衬。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语言优美,音韵流转,笔调跳跃,意境开阔朦胧,想象丰富,构思奇妙。
盛唐的李白也是 描月的神手,他的《把酒问月》是这样写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谁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全诗十六句,四句一换韵,从亘古不变的明月,看到了它在自然界中升落的轨迹,从升到落,从秋复春,从幽静孤寂的变化中,看到了它在时空中的永恒,及人生的易逝,以及诗人追求生命的进程及审美情趣的升华。这亘古永恒的明月,极易引起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思。诗人停杯设问,明月来于何时,这是对自然界、宇宙的探索和迷惑,其实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索。诗人又第二次设问,对嫦娥寂寞的同情中,强烈地流露出诗人的孤寂高洁的情怀。从古及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明月却是无限永恒的。旣照今人,复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而明月依然照古今。这种宛转往复的语调,深深的蕴藏了诗人对时光、生命的追求、向往,及对人生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诗人在回环往复的咏叹中,反复抒发了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限的感慨。古人今人面对同一轮皎洁的明月,都将逝去随流水,而明月依旧,永恒不变,这就是古今人会产生相近的感慨,因此应珍惜短暂的人生,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把握瞬间、把握短暂,亦即追求了永恒。全诗豪迈奔放,音韵回环往复,流畅优美,极富感染力。
李白的《月下独酌》又是一首超越千古的咏月杰作:“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首诗是李白在孤独苦闷、寂寞难耐时所作,诗人壮志难酬,无人共语,将满怀的孤独寄托在月中,把月及月影这种无情物拟人化,视为知己,引为同类,超尘脱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浪漫神奇,叹为观止。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脱口而出,存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全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先用自己的孤独来写月,再从月的孤寂中来衬托自己的孤独。独酌独饮,举杯邀月,对影成三人,看似三人,实则愈发孤独。虽是独饮,却幻影三人,这是李白独特飘逸的风格,是诗人对人生特有的感触顿悟。月虽为知己,但却不解意,不解诗人饮酒时的孤独惆怅,只是影子徒然随我而动,我吟诗时月在迷离徘徊,我起舞时影子变得凌乱。诗中的影即是月影,也是人影,诗人旣邀月,视月为知己,又言月不解饮,影徒随我,这种看似矛盾的既怜又怨的思维恰恰地反映了诗人空前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怜惜意,手法十分高超。醒时同欢,醉后分散,说是写月,写影,分明纯粹是写人,拟人手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最后与月永结同游,相约天上,含无限的意蕴,反射出诗人无尽的孤独寂寞来。
总之,咏月的佳作不胜枚举 ,无不渗透了诗人们的咏月情怀,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月亮情结。月的意象,是中国文人独有的吟咏主题,自古及今,未曾停息,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且是民族修养的精华。
附 咏月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宋之问】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星海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筕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清诗纪事】
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集句联】
咏柳漫谈
在水一方(西安·王军利)
咏柳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仅全唐诗中咏柳的篇章就不下四百首,其数量之大,仅次于咏月诗。这种独特的现象的产生,当然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创作情趣、创作爱好,以及审美意象有关。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说:“西方诗人爱好的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由此可见,中国诗人崇尚的是柔美、含蓄,内敛、蕴藉,富有意趣的境界,对月对柳的钟爱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柳以其萌发的早而报春,是春天的使者,有时代表春天。人们赞美柳,其实是在赞美春天。柳丝轻盈 ,柔美,依依含韵,婀娜多姿,“柳”“留”谐音,象征着挽留,依依不舍,因此古代折柳赠别,表达人们的惜别情意。古代人们大都种植于房前屋后,又是故乡的象征,思念的源泉。柳经风雨,摇曳不定,飘忽多变,有时还象征人的变故。总之,它的意蕴是非常丰厚的,多重的,外延是非常多元的。
贺知章的咏柳是这样描写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在第一句里用比喻来形容柳树的风姿,高高的一树绿柳,像是用碧绿的玉装饰成的。用碧玉作比,形象的写出了柳树的新鲜翠嫩,那片片的叶子仿佛透露出玉的光泽。“丝绦”即丝带,那万条下垂的柳枝简直就是绿丝带一样,轻柔飘拂。后二句进一步描写柳树细嫩的叶子,诗人用比喻句在设问下说出了二月的春风好似剪刀,这满树碧玉,万条丝带,原来是二月的春风裁剪出来的。这首咏柳诗构思新颖,用巧妙的比喻,形象地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柳树,诗人借咏柳而咏春,柳树换上了新装,也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咏柳而不限于柳,言进而旨远,语言清新,意境深远,是咏柳中的名篇。
看看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李商隐这首赠留诗,笔触从长安着笔,直至楚地。一路都是柳树青青,章台掩映在绿柳之中,到了郢地,更是柳枝轻扬,参差迷离。都说柳枝风流至极,来到楚地,更见柳枝婀娜多姿,柔媚迷人,摇曳多情。放眼望去,在那遥远看不到的尽头,则是柳枝牵动的意绪,不忍看那柳荡轻絮,花飞扑向酒旗。全诗从大处着笔,但描写细腻,语言清丽,首二联对仗非常工整。诗人用了掩映、参差、风流、婀娜四个连绵词,极写柳枝的动态,把风中的柳枝刻画得非常传神。“掩映”“参差”写柳色深浅浓暗的程度,渲染了春色的盎然。“风流”“婀娜”则写柳枝的形态,宛如少女一般,娉婷风流,婀娜轻盈。全诗写柳,读完人们仿佛从诗中看到了一个轻盈迷人、依依含情的美少女从诗中走来。赠柳,即是咏柳,是对柳的赞叹,爱怜,其实骨子里也是对像柳一样的柔媚的人的思念与怜惜。
曾巩的《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却是另一番么模样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散文家,但这首诗却值得一读。柳在这首诗中,不是作为赞美对象,而是揶揄、嘲讽的化身。他把柳的飞花写的很生动,柳在东风的帮助下,借得风势,狂飞乱舞,把整个天空给蒙上了阴影,使得日月也黯然失色。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极其渲染,刻画出了一个得意忘形的小人得志的形象。前二句描写柳色还未变得初黄,便倚仗东风,势态疯狂,转眼成绿了。后二句说,柳絮狂飞,蒙蔽日月,但人们却晓得到了清爽来临时,柳絮只能做飘零状的态势了。全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表明了诗人对柳树的贬抑及嘲讽,透露出了诗人借咏柳而讽世,嘲讽世上那些得志猖狂的势利小人。状物与析理融为一体,咏物刺世,意味深长,发人深思。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寓意深刻,警世省人。
许景先的《折柳篇》很值得一读:“春色东来度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长杨西连建章路,汉家林苑纷无数。萦花始遍合欢枝,游丝丰罥相思树。春楼初日照南隅,柔条垂丝扫金铺。宝钗新梳倭墮髻,锦带交垂连理襦。自怜柳塞淹戎幕,银烛长啼愁梦著。芳树朝吹玉管新,春风夜染罗衣薄。城头杨柳已如丝,今年花落去年时。折芳远寄相思曲,为惜容华难再持。”许景先,唐代诗人,神龙初进士。开元中,任虢州刺史。青门,即霸城门,《三辅黄图》:“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青色,因曰青门。”建章,汉宫名,汉武帝太初三年建,位于未央宫西。长杨,即指柳。林苑,即上林苑,秦时旧苑,汉武帝时扩建,南依终南,北临渭水,周围三百里,内有离宫七十所。合欢枝,即合欢树,夜合欢,叶至晚则合,夏季开淡红花,古人常以此花赠人,即所谓愁怨消除归合好。游丝,柳丝。相思树,树名,古代传说,宋康王霸其舍人韩凭妻何氏,夫妇皆自杀,两墓冢相望,宿夕时,冢顶各生梓木,旬日后大可盈抱,两树盘根错节,屈体相连,又有鸳鸯一对,长栖与树上,晨昏不去,交颈悲啼,时人哀之,因名其木为相思树。襦,短袄。连理,异根草木,枝干相连,错综相生,比喻夫妻相爱。折芳,即折柳。
这首折柳诗,诗人先写春色来到灞桥 ,春风吹绿了千万条垂柳。向西绵延到建章,连皇家的林苑也是绿柳掩映、繁枝无边,极写柳丝的繁盛与葱郁,为后面闺怨做了一番铺陈。紧接写合欢花才开遍满枝,而柳丝却半垂半挂在柳树上。相思树在这里借代成了柳树,这麽一用,把柳树写成了具有相思的树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渲染。春天的初日照在楼上,柳的柔枝垂丝轻拂着,轻轻地扑扫着门环。春闺里的佳人新梳着发式,插着宝钗,身着象征爱情的短袄,腰间系着锦带,一幅浓妆春闺图。闺人由眼前的柳色联想到边塞的征人,愁思漫延到军营,征人无归,只能银烛长流,愁梦难著。吹着《杨柳怨》的笛声,夜来又任凭咋暖还寒的春风侵染着轻罗衣衫。望着如丝的杨柳,想起了去年花落时依依惜别的情景。折柳赠别,遥寄相思,征人哪里能知闺妇自怜自惜憔悴的容华以及难以自持的娇姿。这首诗名为折柳,其实借咏柳、折柳,来抒发春闺的相思幽怨。诗人先写柳色的繁郁,再写柳丝的轻柔多情,中间写思妇的缠绵、思念,最后回想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及别后无法排遣的闺思。全诗语言清丽、缠满,意境蕴藉、含蓄,意味丰厚、深情,是折柳诗中的名篇。
杜甫的《柳边》:“只道梅花发,那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汉南应老尽,霸上远愁人。”杜甫这首五律诗,着重刻画柳,中两联对仗工整,精致细腻,语言清丽,形神俱佳。人们都知道梅花争发,报晓春色,谁又能感知柳亦发新,最先标志着春的到来,春的萌发。你看那枝枝柳丝都轻垂到地,叶叶柳萌自动萌发,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开启了春色。吸引着紫燕时时翻飞,羽翼穿梭于柳丝中间,如此这般还不足为妙,最喜的是黄鹂隐身的鸣唱于柳荫中,只闻其鸣,不见其身。诗人在其另一首绝句中,还有同样的描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谓异曲同工。但总觉得“黄鹂不露身”更形象、传神。尾联的“汉南应老尽”,汉南,本指汉水之南,泛指南方,这里指诗人的故乡及旧游之地。东晋桓温诗:“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在这里引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把自己漂泊多年思乡的愁绪融入其中,故乡的柳树大概已老尽,那么,站在风景如画的依依灞柳边,诗人是愈发地思乡念远。全诗赞柳,咏柳,柳不只报春,而且轻柔婀娜,尽显春色的风采。诗人极力描摹,不只赞柳,其实也是在歌颂春天的美好。最后点睛一笔,用典巧妙处在于生动形象描写中,反衬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怀人的情绪。
杜牧的《柳长句》:“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莫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霸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巫娥庙,《水经注》:“巫山帝女,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宫,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宋玉宅,宋玉,战国楚大夫,曾为楚顷襄王大夫,著赋十六篇,其宅故址在江陵城北三里。全诗先写落日西沉,流水向东,这一切都在循环往复之中,喻宦游、漂泊之久。春意盎然,春光无限,柳枝柳色无边无际。神女庙中的柳丝低垂着,含烟带雨,宋玉宅前的柳丝被斜风飘拂着,轻柔摇曳。榆荚一片青翠,柳丝与其和睦共处,丝毫都不嫌榆荚来共春色、来争翠绿,不仅如此,还深深地与杏花为友,相映成趣,甘做陪衬,来辉映春天的美好、杏花的鲜红。最后一联,“霸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诗人借用 “昔年种柳” 一典
及灞柳赠别的风俗,说灞柳和汉南的柳树千树万树,依依含情,又能有几人处于这依依杨柳的惜别离情中。杜牧这首《柳长句》,以情写景,景中蕴情,巫娥庙里,宋玉宅前的柳都是非常含情的, 把传说中的巫娥和写过《高唐赋》的宋玉连在一起,进而写“低含雨” “斜带风”,柳因雨打而低垂,又因风吹而飘斜,简直似人一般,越发显得依依含情,柔媚多姿了。一个“翠”一个 “红”,色彩明丽,还表现了柳的高尚风格。中两联旣写风姿、风情,又写风格、品质。最后又以情写柳,由柳入情,引出感伤的情怀。柳、人融为一体,柳具人的鲜活性,人有柳的难舍情。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对柳的细致入微地描写,着力渲染了一种在外长期漂泊、多年做官的难言的情怀,表现了诗人离开家乡、思念家乡的一种复杂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愁绪。
上面仅就咏柳诗中著名的篇章作了一番赏析,柳的风姿风情牵动着古代诗人的诗心。诗人们都在描写赞美的同时,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情绪融化在柳的意向中,使咏柳诗呈现了绚烂多姿的神韵 ,使柳的意向呈现出风流迷人、摇曳飘逸的风彩,今人咏之,仍觉思绪奔腾,陶醉其中。这种经久不衰的魅力,不仅在于柳作为自然景物的本身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诗人们几千年来赋予柳的意向是何等的丰富,无限的深沉及多麽的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