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种与秋食
一、安秋
芒种左右,皇甫川就进入了"三夏"大忙。
小时候,听到大人们说"三夏",总是觉得纳闷。一年四季,夏仅其一,何来三夏?
长大了才知道,三夏指的是夏收、夏种和夏管。
夏收自不必说,指收获大麦、小麦和油菜等夏熟作物;夏种,是收麦以后,种植各种秋熟作物;夏管,是对夏种农业作物进行管理,包括中耕、除草、打药、追肥、灌溉、排涝等农事活动。
夏种,在皇甫川里也叫安秋。
一个安字非常形象,意味着夏种绝对不是指简单地将种子种到地里就可以了,还要使它后续顺利出苗,茁壮成长。这就要赶时,看墒,精耕细作。
所谓赶时,就是说夏种的时间要适当。玉米和谷子时间越早越好,趁着盛夏给予的热量,使其及早的成长,开花,结穗,使子粒有充分的成长时间,吸收营养,大而饱满,提高产量。 种的时间晚了,就可能出现花而不实,实而不满的情况了。例如种谷子,就有"白露不出头,拔的喂了牛“的说法。意思就是谷子出苗晚,到了白露还不出穂,就只能拔了喂牛了。
大豆最好在夏至左右下种。夏至到后,天气炎热,降雨增多;而气温高,雨水充沛正好能为黄豆出苗和生长,创造出较高的温度条件和较好的土壤墒情。
所谓看墒,就是要借雨下种。种子发芽是需要水分条件的,缺水发芽出苗不好,就会欠收或绝收。天旱不下雨,秋就安不下去,农人急在心头,坐卧不安,焦虑的心情赶过了火热的天气。到了最晚下种时间了,天还不下雨,那就要硬安下种,以后怎样凭老天爷心情,尽人事以待天命了。
具体对玉米来说,没雨也可下种,只要播后有雨就行,土壤的含水量就会增加,充分湿润,为种子发芽出苗提供充足的水分。但长期不下雨,就会影响种子出芽,甚至出芽干死。
没雨不行,种后大雨浇灌,也不行,容易形成硬盖,也影响出苗。有次玉米才种好,就赶上了瓢泼大雨,当地人叫白雨。父亲说坏了。果不其然,雨将地几乎拍成了平地,出苗率很低。
对于大豆来说,适合在雨后播种。一则它对水分要求更高,二则出芽能力较弱,雨前种,大雨后的土地表层硬盖子钻不出来,就会出现窝苗现象,影响出苗率。
所谓精耕细作,包括的内容就多了。除了施底肥之外,还有耕地除茬,讲究播种深度,株距合适,撒播均匀等。
据我所知,夏收后首先要翻耕,将麦根翻出来,便于种子发芽后扎根。否则麦根盘根错节,会阻碍秋庄稼根系发达的。有时为赶时间,或者没有耕作条件,直接刨窝下种,那下来等出苗后,就要用镢头刨地,疏松土地。这在当地叫"灭茬"。
其次,下种的深度要讲究。“麦扎黄泉谷露糠,豆子耩在地皮上”。小麦芽是锥形,能从土坷垃里拐弯抹角钻出来,生命力顽强,可埋三指左右的土,所以要深耕。而谷种颗粒小,小芽卷成半圆,像只小猫耳朵,钻出来相对费劲,埋土要浅,最多二指,所以要浅耕。糜子和高粱同样道理。
大豆同麦子比,看起来人高马大,胚芽出土能力却比谷子还弱,但它一沾水就能出芽,所以在耕后,再撒上豆种,用磨子一过,盖上一指土即可。过上几天,两片豆瓣探出头,中间长出黄绿的小嫩芽。
玉米呢,下种深度可稍深于大豆。但若用机耕,犁沟太深,种子下在沟底,也是不好出苗的。这个时候,父亲便指奌我们将种子下在半沟岸上,可以更好保证出苗率。
第三,株矩是有要求的。玉米的株距最宽,稠了会影响叶子的光合作用,因此不宜撒播,而要奌播。父亲要求我们每一犁沟内按一定距离撒上二三颗种子,然后每隔二行犁沟再撒种。
大豆尽管直立,株形较小,但它分枝多,所以宜稀不宜稠。俗话说,“稀豆不少打,稠豆草一把”。播种稠了,每一株黄豆都想争取到充足的光照,都拼命向上长,光长茎秆不结荚,最终只能收获一把把豆秸,和草一样,我们叫大豆长荒了。所以大豆跟玉米一样,也是要奌播的。但株距要求低于玉米,所以每窝可以多放些种子,四五棵甚至更多都可以。
太稀了也不行。五柳先生陶渊明归隐乡里,也是种过豆的。他在诗里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靖节诗写得不错,但他是做庄稼的门外汉,豆子奌种得太少,以致草把豆苗都欺住了。
谷子种子粒小,不分枝,叶子也被玉米小,故播种密度要高,在耕地之前,要撒播。小豆和绿豆也要撒播,道理也一样。
为了撒得均匀,父亲会亲自上阵,绝对不让我这种新手操作的。他一手提四方笼,一手抓种,往空左右一撒,便散作满天星雨,落在地上,刷刷直响。
至于红薯,则是用生薯切块育苗,听亚贵哥说用马粪掩埋,马粪性热,有利于出苗。具体过程我没见过,但我见过红薯生芽的情形。以前红薯窖藏,里面湿暖。某次下窖,发现红薯生了二指长的芽。因为见不到阳光,芽子都是白的。
育好苗后,在地上按一定距离挖坑,放入少量草木灰或复合肥,将秧苗平直浅插,入土2-4个节位,用土覆盖,地面露出两叶一心即可。
水稻的种植,也要经过育种、插秧两个环节。
育种先要使用水选之法挑选种子,耕耘育床,均匀撒种,密度要稠。
出秧后拨苗插秧。插秧前也要耕耘,放水,然后一手持秧,另一手取秧,倒退着,按一定的行距和间距,将秧苗底部按入泥中。因为倒退着插秧。所以布袋和尚有诗说:"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一语双关,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