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州头条(端午)美文专集(四)】
本期上刊诗人、作家名册:
(排序不分先后)
郑占荣 薛有毅 严宗碧
曹赟 刘建民 高飞亮
杨振喜 毕风华 小妹
蓝兄 王宗平 高建文
张培贞 孙斌 江其田
梅山洞人 丹峰 刘光华
唐增虎 阮友元
(1)
七绝•端午记事(新韵)
文/郑占荣
一
欲包香粽奔东坑,葱绿清新入眼中。
穿过丛林拾鸟语,采来芦叶带蛙声。
二
轻捞江米加红枣,缠绕马莲必系牢。
隔夜煮熟何必看,出锅满室笑声飘。
三
五月田间一片忙,农家劳作汗湿裳。
且喝一口清凉水,小麦收完插稻秧。
四
夜半花神到我家,醒来红日透窗纱。
开门欲索心中梦,涌进东方一抹霞。
五
采摘芦叶至西坑,蹦跳鹧鸪欢戏中。
香粽今天别样味,嚼出甜蜜鸟鸣声。
六
窗外榴花似火红,芳香难抵粽香浓。
孙儿不敢先伸手,往事老爸说未停。
七
野地提篮寻艾草,登梯高挂满门厅。
农家不惧邪魔扰,唯盼爷爷增寿龄。
八
含羞新妇对窗棂,引线穿针手未停。
落地娇儿需百日,香囊绣好挂心胸。
————
七绝•端午杂咏(新韵)
文/郑占荣(河北)
一
当年舌箭冲天问,激愤唇枪向世仇。
且看今朝波浪涌,江中娇子赛龙舟。
二
榴花绽放彩蝶弹,垂柳轻拂紫燕穿。
早有姑娘遵祖训,包成香粽悼屈原。
三
威武钟馗先供台,门插艾草化千灾。
邀朋痛饮雄黄酒,毒疫邪风莫进来。
四
煮熟香粽满桌堆,先问儿孙纪念谁。
倘若传承清烈志,读书何必用人催。
五
高照骄阳蝉乱鸣,游人伞下盼来风。
燃香老妪江边祭,却有烦心叫卖声。
六
榴花绽放莫多瞧,朵朵鲜红朵朵娇。
多情男女滩头坐,把酒吟歌醉通宵。
七
繁华市场货齐全,香粽堆成翡翠山。
节庆何忧江水事,今朝少有再屈冤。
八
古时汩水起狂澜,今日巡洋利舰穿。
斗胆倭贼偷挑衅,必将一命葬西天。
(2)
七律·端午节(一)
薛有毅(山西榆次)
九章感叹问天歌,掩涕潸然投汩罗。
艾草清香烹米粽,菖蒲馥郁伴塘荷。
避邪杀毒雄黄酒,防病安身六瘼挪。
竞技龙舟民俗祭,忠君爱国胜韦驮。
七律·端午节(二)
薛有毅(山西榆次)
似火榴花共一觞,菖蒲艾草老夫狂。
九歌天问扶君楚,屈子离骚振我皇。
身跃汨罗千古恨,舟划时代万民康。
香包米粽承宗祖,祭祀精忠华夏昌。
(3)
端午诗词
文严宗碧
端午诗七律四首
一,
晨雾弥离罩水田,登高望远沐春连。
离骚掬棒花噙露,天问清魂可睡眠。
时到端午歌屈子。霞晖朝夕赋诗篇。
黄昏独酌星垂落,有趣人生彩虹天。
二,
端午来临粽子香,龙舟竞渡水中央。
雄黄高举驱邪气,艾叶低头护健康。
屈子忠魂垂永世,汩罗江水万年扬。
心怀故国情不尽,万里神州己辉煌。
三,
端午龙舟怀屈子,糯米包粽意柔绵。
离骚天问九天赋,艾草菖蒲庭院悬。
哀郢辞宗千古颂,忠魂殉道锦留篇。
今朝同饮雄黄酒,华夏江山仰圣贤。
四,
少年逢节总欢情,晚岁偏来感慨生。
不屑龙舟爭鼎浮,但悬艾叶愿清明。
每因端午多阴雨,常恐天下不太平。
尘世浮沉流似水,千年留得屈原名。
鹧鸪天 端午
文/严宗碧
(第七部,宴几道体)
天问离骚苦雨连,汩罗江水怒涛连。
山河破碎悲回首,鬼域霜云恨向前。
挥笔墨,著诗篇,神州己是百花妍。
喧天鼓乐龙舟竞,粽叶飘香祭屈原。
(4)
七律·端午节二祭屈原
曹赟(河南)
绝世忠君赤胆臣,奸邪挡道弃佳宾。
超然天问悲愁意,卓越招魂愤懑神。
壮志倾情忧社稷,文韬武略舍红尘。
遗篇亘古离骚恨,爱国横空第一人。
(5)
端午节
文/刘建民(西安)
九州盛世百花艳,四海升平万域安。
喜届传俗端午节,百舸争流 龙舟欢。
千家万户武陵祭,小巷大街糯粽甜。
天地唱歌云水舞,中华不日大梦圆。
(6)
七绝•端午节(平水韵)
文/高飞亮(宁夏)
又到端阳粽子香,神州大地祝安康。
龙舟竞赛成风俗,榴月城乡庆吉祥。
七绝•甲辰端午祭屈原(平水韵)
文/高飞亮(宁夏)
汨罗江岸吊英魂,爱国诗人万世尊。
求索精神函夏颂,离骚天问九歌存。
七律•端午节祭屈原(中华新韵)
文/高飞亮(宁夏)
鸣蜩哀怨又端阳,纪念忠良迫害伤。
艾草多年常止冷,粽粑十里总飘香。
爱国浪漫吟诗颂,骚体安康驱病防。
抱石屈平求索远,献身悲愤汨罗江。
(7)
端午怀古
杨振喜(开封)
爱国忧民忆屈公,兴邦清吏润芝同。
千秋伟业人荣瘁,万里江河水逝东。
一阕离騷惊楚地,雄诗十帙寄情浓。
昏君朝野难安立,诤谏良言化作钟。
(8)
端午感怀
毕风华(山东)
门上鸡鸣艾,街头角粽
香。
应嗟端午近,时念楚云
凉。
鸾凤栖平野,鸱枭踞殿
堂。
飘零洵美独,迟暮桂兰
荒。
渔父歌清浊,灵修惑秽
芳。
谗讥终不悔,顑颔岂无
常。
掩涕膺民命,捐躯慨国
殇。
离骚呈绝诵,天问启宏
章。
一脉浩然气,千秋正道
光。
洞庭怜我意,掬水尽怀觞。
(9)
端午
小妹(浙江)
粽香飘过小轩窗,风俗当遵第一桩。
不见龙舟争渡赛,却知忠烈汨罗江。
(10)
《虞美人》,睇龙船
文/蓝兄
昨趁无雨早出户,
又步沿江路。
鞭炮锣鼓声频传,
人们成群结队,
睇龙船。
龙舟运动成习惯,
训练多早晚。
若是碰到竞赛时,
犹恨技不专业,
够意思。
(11)
端午怀念屈原
文/王宗平
石榴花开粽飘香,端午怀念一忠良。
江中龙舟鼓齐响,两岸百姓粽掷江。
昏庸无道楚君王,忠言不闻国疆丧。
屈公怨恨投江亡,永垂千古美名扬。
(12)
端午
高建文
向来端午不忘言,汨水江中千载冤。
艾草无声旗鼓响,龙舟有力彩云翻。
离骚困苦田园失,孤愤凄凉雨雪繁。
自古英魂悬日月,细香米粽敬屈原。
(13)
端午节颂
张培贞(北京)
汨罗江上粽飘香,追忆先魂惊四方。
欲吊英灵何处去,且闻端午赛舟忙。
离骚一曲传千古,浊酒三杯诉衷肠。
壮志豪情遗万代,炎黄春夏保安康。
(14)
端午有思
梅山洞人(湖南)
传言此日祭忠良,裹粽划舟处处忙。
向使庙堂澄似镜,民间但愿绝端阳
(15)
端阳节
文/丹峰
龙舟竞渡闹端阳,纪念灵均举国忙。
锣鼓喧空波浪溅,人声震地彩旗扬。
缘何舍己凭天问,委此怀沙溺汨藏。
一首离骚传万代,辞章鼻祖并忠良。
(16)
七律· 忠贞爱国者(纪念屈子)
文/刘光华(重庆野布)
汩水翻腾恨未休,千秋万代泪长流。
忠魂不散悲天问,壮志争鸣苦宦游。
司命东君孤百感,离骚太一独成愁。
青山对酒垂无朽,白浪怀人觅远猷。
(17)
七律.端午节
文/唐增虎(山东)
投江明志怒涛惊,报国无门风雨程。
水面赛舟拼自力,潮头擂鼓贺光荣。
扪心天问叙悲楚,感悟人生难说清。
一曲离骚舒畅发,慰安粽子表深情。
(18)
端阳节里思台胞
文/阮友元
身处台湾岛,云深躲海霞。
儿疏娘落泪,夜盼早归家。
(19)
端阳赋
以(龙舟大闹浏阳河赋)为韵
文/江西 孙 斌
辰逢地腊,节届天中。兰汤沸鼎,艾酒盈盅。尤欣萱草于舒眉翠,榴花则照眼红。香罗兮,轻壘雪;细葛也,软含风。角黍堆金,追古贤于楚岸;菖蒲切玉,祀忠士以湘东。载舞载歌,犹杂笙箫钟鼓;人山人海,浑如车水马龙。
最是艾人门立,桃印光浮。歌腾泽畔,声振神州。同招屈子之忠魂,众心耿耿;共继骚翁之逸响;余韵悠悠。况逢雅会风流,遄飞逸兴;瞥见诗潮词浪,竞逐龙舟。
尤欣两岸联欢,一朝交泰。雨润新苗,风生爽籁。净九州,除三害。仰劲松,为华盖。想当日珠求学海,日夜繁忙;觉此时目睹书山,乾坤最大。
逝波莫叹无情,惜寸休教空耗。瞻彼三闾爱国,永抱松心;追思一卷忧民,长垂诗教。嗟昔日,尽为蛮触蜗争;喜今朝,遍听龙吟虎啸。国计中兴也,赢来经济腾飞;风骚大振兮,博得讴歌喧闹。
于是丁茲令节,乘兴优游;骋怀玩赏,漫步勾留。遥瞻胜地名山,九峰兮北向,别有诗情画意,一水也西流。堪欣百废俱兴,岂仅烟花艳艳;何幸千帆竞发,尤腾 玉浪浏浏。
趁此熏风解愠,夏日舒长。争敲佳句,悼念忠良。听万户之齐歌,缅怀骏士;令全民之共仰,虔祀龙王。事沿旧习,笔写新章。几若群星拱北,浑如双凤朝阳。
仰灵均名垂千古,乐奏九歌。唯期英烈,含笑汨罗。三湘传诵离骚,言犹在耳;一度躬逢盛世,海不扬波。遍地风淳俗美,九州政善人和。借得生花之彩笔,争描披锦之黄河。
尤欣善策扶贫,群黎致富。美哉轮奂,浑如玉砌金镶;卓尔人才,几似星罗棋布。于焉邀集朋侪,尾随师父。秀色同餐,康衢共步。嬉游宇内,齐驱并驾之安车;勇立潮头,竞写连珠之律赋!
(20)
话 说 芒 种
江其田
2024年6月5日12时10分,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也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一、芒种来历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到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故而,“芒种”也称为““忙着种”,是农民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又据“《通纬·孝经援神契》记载:“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是这个忙碌的时节最好的写照。
芒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我国古人将芒种的十五天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芒种节气,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
芒种在小满和夏至之间,是处在转折期的一个节气。长其夏至,短其冬至,在芒种期间,太阳将逐日靠近它在北半球运行轨迹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日子也就要到了。
在我国南方地区,芒种时节就进入初夏梅雨季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此时黄淮平原也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及风、雹等天气,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西南地区进入一年中的多雨季节,高原地区的冰雹天气开始增多。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炙热了。
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忙夏收,是因为麦已成熟,需及时收晒。忙夏种,主要是指回茬秋收作物,如夏玉米、夏大豆等夏种作物,因其可生长期是有限的,为保证到秋霜前收获,需尽早播种栽插,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忙夏管,因为芒种节气之后雨水渐多,气温渐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种的庄稼已进入需水需肥与生长高峰,不仅要追肥补水,还需除草和防病治虫。
“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二、芒种习俗
芒种习俗主要有:安苗、送花神、打泥巴仗和煮梅等。
1、安苗:芒种打泥巴仗习俗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2、送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3、 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4、煮梅: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三、芒种期间的饮食
从营养学角度看,芒种期间的饮食宜以清补为主。饮食清淡,在养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蔬菜、豆类可为人体提供所必需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及大量的维生素,因此,芒种期间要多食疏菜、豆类、水果,如菠萝、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绿豆、赤豆等。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等,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要多吃瓜果疏菜。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c,这对血管有一定的修补保养作用,可把血管壁内沉积的胆固醇转移到肝脏变成胆汁酸,能在一定程度E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
四、 芒种期间区域农时
东北区:冬、春小麦灌水追肥巴。稻秧插完。谷子、玉米,高粱、棉花定苗。大豆,甘薯完成第一次铲耥。高粱、谷子,玉米两次铲耥。棉花打叶,水稻锄草,准备追肥,防治病虫害,做好防雹工作。
华南区:早稻追肥,中稻耘田追肥。晚稻播种,早玉米收获,早黄豆收获,晚黄豆播种。春、冬植蔗,宿根蔗中耕追肥,小培土、防治蚜虫。
华北区:一般麦田开始收割。夏收夏种同时抓紧。加强棉田管理,治蚜,浇水,追肥。西北区:冬小麦防治病虫。春玉米浇水,中耕,锄草,追肥。谷子中耕锄草,间苗,糜子播种、查苗,补苗。
西南区:抢种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抢晴收获夏熟作物。随收、随耕,随种。华中区:抢晴收麦,选留麦种。抢种夏玉米、夏高粱、夏大豆、芝麻等。中稻追肥,发棵末期结合耘耥排水烤田。加强单季晚稻管理,认真除杂。
北部地区:麦茬稻、江淮之间单季晚稻开始栽插。双季晚稻育秧。防治稻田病虫害。林地培土锄草。
另外, 在芒种期间,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高潮。
五、芒种诗词
【唐】 杜甫 梅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梅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诗中描写蜀中四月的情景,壮美与纤丽互见,宏观与微观俱陈。细雨迷蒙,密雾难开,春水盈野,一派浩渺,意境壮阔。
【唐】 窦常《北固晚眺》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水乡的芒种时节,梅雨风雨一来,天气都变凉了。
户外饲育的蚕开始在夜晚结茧,雪白如花;江上的燕子围绕高大的帆船,不断盘旋。
向山脚眺望,北固山石壁嵯峨,突兀大江,雄浑壮丽;乱石穿空,惊涛拍浪,东涌西退,绵延不断。
年年有诗人来北固山登高远眺,望着日夜不停的水流陷入沉思,这人事消亡如这流水一般。
窦常(756~825),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居广陵之柳杨。大历十四年,登进士第。贞元十四年,为淮南节度使杜佑节度参谋,后历泉州府从事,由协律郎迁监察御史里行。元和中,佐薛苹、李众湖南幕,为团练判官、副使。入朝为侍御史、水部员外郎。八年出为朗州刺史,转夔、江、抚三州刺史,后除国子祭酒致仕。诗入《窦氏联珠集》,《全唐诗》存诗26首。与其兄弟牟、群、庠和巩并称“五窦”。
元和六年,自湖南判官入为侍御史,转水部员外郎。出为朗州刺史,历固陵、浔阳、临川三郡守。入为国子祭酒,求致仕。宝历元年卒,时年七十。子弘余,会昌中为黄州刺史。
结庐种树,不求苟进,以讲学著书为事,凡二十年不出。贞元十四年,镇州节度使王武俊闻其贤,遣人致聘,辟为掌书记,不就。其年,杜佑镇淮南,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
【宋】 陆游《时雨》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晚年的陆游,闲居在越州山阴,与花草为伴,与诗书为友,闲暇时更喜欢与乡里的村民聊上几句。这首诗可以说极具乡村气息,让我们感受到田间生活的美好与喜悦。
你看,一场芒种之雨过后,千山尽绿,万里层云,村民忙着下田收麦子、插青秧。黄昏时分,炊烟袅袅,饭香阵阵,这些寻常不过的生活场景,对陆游而言,是那么的诗情画意,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平静而淡然的时光。
【宋 】苏轼 《船舶风》
三旬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
惊飘蔌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
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
苏东坡在诗解释说:“吴中(今江苏的南部)梅雨既过,飒然清风弥间;岁岁如此,湖人谓之船舶风。是时海舶初回,此风自海上与舶俱至云尔。”诗中的“黄梅雨”又叫梅雨,是阳历六月至七月初长江中下游的连绵阴雨。“三时”指的是夏至后半月,即七月上旬。苏东坡诗中提到的七月上旬梅雨结束,而东南季风到来的气候情况,和现在的气候差不多。
【宋】虞似良《横溪堂春晓 》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诗的意思是说,农夫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宋】范成大《芒种后积雨骤冷》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
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
诗人描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南谥文穆。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本书选其诗《州桥》、《四时田园杂兴》(选四)和《横塘》及词《秦楼月》(楼阴缺)。
【宋】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
诗人(赵师秀)无聊地轻敲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黄梅时节的夜晚,细雨蒙蒙的下着,乡村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寂寞的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至,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可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