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一卷悠远的情》
作者:石志华
粽夏之时,芳草从《离骚》里出发,乘坐一枚艾叶,沙汀拾翠、泽畔行吟;在《怀沙》、《天问》中自由泅渡,岸芷汀兰、载佩芳韧。婉转西流的汨罗江和江边那亘古不变的千年缅怀,隽永着一位不畏强虐、刚直不阿的伟大爱国先驱,他视死如归的惊天壮举,伴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忠义情怀直上青云。

端午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符号,厚重而坚固,且向世人所阐述的是一位“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不屈英魂。他跨越几千年冰冷的眼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的高风亮节,可与日月齐光穿梭于岁月的长河,历久弥新。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怎样变迁,自从屈原投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已经凝固沉淀、并铸就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石。风中飘过一朵哭泣的云,撕扯着六月的鳞片,悲壮而凄悯。如果思念的情愫还能唤醒人们心中矢志报国的崇高志向,那么具有象征意义的粽子,那跳跃江风的龙舟竞渡,仿佛是爱国诗人仰天长啸的呐喊。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光影之间,总能勾起我们对家乡故土的万般眷恋。一枚小巧玲珑的粽子,以其独特的风味儿,宛若一条无形的纽带,能够穿越时空的隧道,连接着我们难以割舍的乡愁。那些与食物相伴的记忆,如同一块块拼图,能够拼凑出我们成长的足迹,充满了温馨与欢笑的童年时光。它不仅是味蕾上的佳肴,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慰藉。

三千年读史家国天下,九万里悟道诗酒年华,粽子虽小,却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精髓,艾叶虽轻,却可融入中华情感的血脉,民众以忆君之情祭奠先贤,深情而别致、哀伤而凄婉。我们携云以慰,汇聚中华民族之风骨,让诗情艾香沉度,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安康浅念。用清香粽叶包裹出一份浓浓亲情,用彩线缠绕一种幽思挂牵,在蔚蓝的天空,摘一朵云,瘦笔淡墨、缓缓相遇、染指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