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五节的习俗
作者:每小平
端五节这天,人们吃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采集白艾和菖蒲用红纸条扎成束后挂在门前等习俗……
端五节的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挂菖蒲、艾叶草,熏苍术、白芷,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孩童涂抹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纪念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大夫,他反对楚国屈辱求荣,主张连纵抗秦,遭到了楚怀王和权贵们的排挤,被流放到穷乡僻壤。后来,秦国大军攻破了楚国的京城-----郢都;62岁的屈原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在忧国忧民的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了。在汨罗江中捕鱼的渔夫们闻讯前来打捞,却总不见屈原的尸身……为了避免屈原的尸身被鱼虾蟹吃掉,人们就用艾叶包了糯米投进江中。此后,人们为了表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每逢端五节,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等纪念活动。

赛龙舟 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岸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干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北宋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雷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竞赛的热烈场面,跃然纸上,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赛龙舟的激烈壮观景象。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灭掉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城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五节亦为纪念伍子胥的忌辰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掉进江中淹死了,却不见尸体浮出水面。当时,曹娥年仅14岁,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昼夜沿江哭泣。过了17天,她在五月五日也投江自尽,奇怪的是、五天后曹娥抱着她父亲的尸体双方浮出水面。人们被曹娥的孝心感动,官府为曹娥立碑颂扬孝道,从此传为神话。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相传曹娥墓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孝女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处兴建了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改名为曹娥江。
纪念诗人秋瑾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英勇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六月五日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五节。
悬艾叶、菖蒲 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五节,人们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洒扫庭除,以艾叶、菖蒲插到门楣上、悬于堂中。“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子黄。这里端阳,那里端阳;处处都端阳。”从医学角度讲:艾叶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可袪寒湿、暖子宫、驱蚊蝇等药用作用。长安民间在端五节门楣有插艾的习俗,村民把在少陵原坡、终南山、河流水渠边采集成捆的艾条带进西安城,把一枝艾条卖一角或二角钱给韦曲、西安的市民。

相传:唐僖宗年间,黄巢起义;官府一面镇压,一面造谣惑众。黃巢率起义军到河南邓州,逃难妇女携两娃说:“黃巢要杀百姓!” 黃巢讲:“我是黃巢!回去给百姓说:家门挂艾草的不杀!”妇人回去后广为宣传。果然,黃巢率起义军在端五节攻进邓州,只杀县官恶覇,开仓分粮,不杀挂艾草的人家。从此,百姓为了纪念黃巢,便形成了端午节悬艾叶风俗。
艾草代表招百福,可以灭蚊驱虫杀菌,制成艾卷熏炽穴位,配合针刺治病。《荆楚岁时记》:“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用灸驱验。” 描述端五采艾草、插带艾草的习俗。菖蒲天中五瑞之首,叶片呈剑形,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被人们视为可感“百阴之气” ,古时称为“水剑”,后称“蒲剑”,人们认为可以斩干邪,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驱五毒 民谚:“端五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民间认为五月是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出没时节,要用各种方法预防五毒之害。昔日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五毒被刺死,再不能伤害人咧。” 也有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的,炒食五毒的(全国各地用料不同,如山东、苏洲等地以辣椒、葱、姜、蒜、香菜混合在一起炒五毒),都是驱五毒之意。

除了五毒动物外,还有石胆、丹砂、雄黄、磁石和矾石药物五毒。情绪五毒“贪、嗔、痴、爱、恶” 。炒五毒:将辣椒、葱、姜、蒜、香菜五种有刺激性口味的蔬菜炒合在一起。社会丑恶现象五毒:骗、赌、帮、烟、娼;也有称烟、酒、嫖、赌、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 以酒洒喷的习俗,流传甚广。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一种毒蛇) 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端五时用雄黄酒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也寓意驱避毒虫。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是借雄黄驱毒,二是借猛虎(“王”喻虎) 镇邪。

“五月初一做香包,五月端阳戴香包。” 昔日在端午节前,老太太、媳妇、姑娘娃都要动手绣制香包,以赠亲友和家人佩戴。“香荷包”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中草药制成) ,目的是驱毒避邪,防病健身。吾还曾义务为心灵手巧制做香包的婆婆,用单位生铁铸成的碾槽子,坐在椅子上娴熟的用双脚滚动铁碾子碾面成粉的香料。此外,端五节给孩童佩挂香包,可用于避邪驱瘟疫。如今,在西安、长安城乡街头(韦曲老街道、文化街口等处),都有心灵手巧的老婆婆,戴着老花镜,边用各种彩色布和五彩线缝成精制“香荷包”、做成心形,单个或两个心形香包,结成一串,玲珑可爱。支架上吊挂着琳琅满目、形形色色、大小不同、用红绸布精心做成香气四溢的各种香包,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伴着淡淡药香,妇女儿童购买活跃,也有不少青年男子也选购并佩戴或赠送给女友或亲人。
曾记得儿时,母亲夜晩在灯下用红布彩线,一针一线精心制作成“心形香包”的情景,将红黄丝线用针缝在心形香包四周装饰。翌日,我用丝线吊挂在对门襟胸前的纽门上,走起路来前后摇动,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为使驱毒避邪,人人佩戴“香荷包”后,香气四溢,飘散在四周空气中,给我们的幸福生活带来更多的香气福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小平:笔名;每牧,每文,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民俗委员会主任,区诗词协会监事,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办公室副主任,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原长安区政协委员,区政协特聘文史员,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人文地理、方言、习俗、社火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