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卢中”求学的时光
叶 康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考入卢湾中学。当时它是全市鲜见的五年一贯制学校。1968年9月,我主动报名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卢中”我渡过的求学时光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当时,“卢中”的教学楼是二层、工字型的。教学楼的南部有草坪、花园,北部有田径场、足球场,东部是多个篮球场、排球场,后来有几个篮球场的地方改建了游泳池。这在卢湾区首屈一指,在全市也数一数二。更重要的是这里师资力量强、教学设备全、教学质量高。底楼教学大厅橱窗内陈列着外宾来访的照片和学校获得的荣誉证书。
我进入“卢中”后第一位班主任是汤金娣老师,她是学生时期入党的,教俄语,要求很严。俄语中最难发音的是那个舌头要抖动的“卷舌音”,她耐心地示范,分步地练习,特别提醒要放松,让喉咙吐出的气流带动舌的抖动。我课内外练习多次,果然有效。对于其他字母的读音,汤老师要求多练,不允许用汉语标音代替记忆和练习。她教我们唱一首俄语歌,中文为:”我们的祖国伟大,我们的祖国富饶,我们热爱祖国,我们跟着共产党走。”唱熟了,能记住一些常用的词语和变格变位的法则,引起了学习的兴趣,这歌我现在还能用俄语熟练地唱出来。
教数学的也是女的,匡老师。她习惯叫学生上黑板来做题。那次我被要求画一条数轴。我画完后,匡老师又要求大家评一评,同学大多摇头说不出。匡老师说,没有错的话,可以说说可以肯定的地方。同学也讲不出。匡老师说:“你们注意到画数轴时的单位了吗?”原来她肯定我的是:先用手指的一截长短定为一个单位,然后在原点两边分别按那一个单位标出“+1”和“-1”,------这样的尺寸是统一的。”噢,我自己才明白我对在哪儿了。
教语文的王乐强老师给我的作文打了“80”,全班最高的。“为何要扣我“20”?他在讲评时说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语句修辞没问题,但没有创意,主题显得平淡。”我记住了这个要义,看到了提升的目标和方向。
教历史的是老教师唐颂渊,他在板书中使用大括号写出课文提要,很有意思,文科教师极少采用。例如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内容:大括号向左尖头写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概括性的总说;大括号向右敞开形的,写了“起义的原因、时间地点、起义后的主要行动、起义失败等,那都是展开的分说。层次清晰,符合逻辑。
教地理的老师,为我打开了行走天下的空间,让我明白地形、地貌等会影响到天气。尽管地理课命名中是“地”,但课中昼夜、四季等内容涉及地球的自传、公转和地球外的星球、天体,“天下”与“天上”都有关联。这是宏观的世界;教生物的老师教我们使用显微镜,看细胞的构成,这是微观的世界。
教体育的老师要我们锻炼跑啊、跳啊,还必须达“标”,以增强体质和身体素质。
这些教课的老师固然育人、育才,不上课的教辅人员也能发挥教育功能。教导处的戴晓天老师写得一手好字,他写了很多名人名言,布置在教学大楼内的走廊墙上,师生们走过看到都能受益。为体育课搬运器材的老张,曾是解放军的炮兵连长,只是文化低,不能上讲台,但他在课余时间给新生讲战斗经历,蛮受欢迎。总务主任王相泉也是退伍军人,他参加过淮海战役,“小民兵”的故事就很吸引人。校团委、大队部每学期都回邀请老党员、老军人、老模范等为学生做专题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会场内不时掌声雷动。
时事政治教育也不可或缺。学校教学大厅报栏和阅览室均有当日《解放日报》等报纸供大家观看,人在学校但心怀世界。 政治课任教师、班主任都会联系当时的时事动态做讲解。
如当时中印边界冲突、中苏的“大论战”、台海紧张局势等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激励我们要发愤学习,早日为国效劳啊。看到打下U -2飞机的好消息,我们真的高兴得要跳起来,吃饭的胃口大开------
学校办得好少不了领导的引领、策划、把关等。作为学生的我们不可能全面、详细知道校领导的“作为”,但通过某些具体事例,也能从侧面反映他们的工作“成果”。那年中日青年大联欢,为了搞好这项活动,校党支部郭振风亲自给我们参与的学生进行培训,讲这项活动的意义,还讲具体的礼仪要求。在文化广场听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报告时,郭书记让我们学生坐到靠前、靠中间的好座位。他自己坐在后面,最外面一排位子。活动开展很成功。我上初中时,王蓉孀副校长曾来我们班听课。她提前来到教室,看学生用的教课书,记得她夸一位女生在课本上做了一些记录,成语都划出来了。听课结束后,她也没马上离开教室,而是走到后几排,问学生问题,大致是问有何得益之类。盯得真够紧的了。
文革来了。校领导受到了冲击。但他们都很坦然,抗过来了。据说,郭振风曾调到向明中学当领导,后到卢湾教育局任书记了。王蓉孀退休了,曾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任职。
70多年来,“卢中”发展壮大,为立德树人做出了贡献。那些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都做出了贡献,他们必将载入史册。
(本人为卢中67届高中生,班主任冯振家 初2时班主任余慧珍,熟悉的老师领导有周彩华、张忠南、董兰英、郭振风等)
叶康,男1948年4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上海市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长宁区业余大学、长宁区社区学院语文教师,兼任上海.政法学院教学督导、《成才与就业》杂志釆编。著有《应用文美论》、《应用文》、《让心尝鲜》、《乐游之美》、《文苑漫步》等。参编成人高中语文教材、长宁区 社区教育教学丛书及学习型城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文集多本。另有教学论文、书评、影评、杂感等。共有90万字。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