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时念母亲
孙山后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又来了,可是今年的母亲节我再也无法伴陪母亲过节了。
今年三月初,我的母亲安然驾鹤西去。她的一些学生打来电话,在埋怨我们没有及时告知的同时纷纷感激地说,非常感恩孙老师!是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把他们引上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途径,启蒙之师领他们走上了光明大道。学生对老师的怀念,是那么的真切,我自豪,我骄傲,我的母亲是一位品德崇高的乡村人民教师……
在我心中,我的母亲和全国亿万家庭的母亲一样恪守为妇,为母之道,慈爱善良。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而坎坷的。解放大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四川省青神县后,她就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投身革命,献身党的教育事业,执鞭从教。年仅17岁的她就和同事一道离开县城,来到乡村小学,白天课堂教学,晚上参加土地改革,动员、支持“四大中心”任务、清匪反霸、历经各种政治运动和病痛的折磨。她始终在乡村学校教书育人,艰苦奋斗直至退休回城在家做家务并教育孙子孙女。这就是我母亲的平凡人生。
忘不了的是,七岁那年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到她所负责的村小去读书,每天晚上,学校的老师不是政治学习就是业务学习,然后才是集中或分散备课、批改作业,当时乡下没有电灯,点的是煤油灯,我们的寝室没有点灯,就悄悄地在靠近办公室的窗口下听老师们学习讨论。年幼的我曾经向大人们问起妈妈讲的“形而上学”,形而多大了?来读几年级?和我一玩耍不?那是一个周末的黄昏,我们从县城赶回村小校,走在半路上,天上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母亲着急地拉着周身泥水湿透了的我在“硬头溜”的泥泞小道上一脚滑下去,打一个滚又爬起来不停地向前赶路,同样不会走稀路母亲也是全身湿淋淋的,来到一条不太深的小沟渠边,平日搭的木桥板不见了,绕道走更耽误时间,母亲一脚跳过了,胆小心急的我一下就跳进沟渠了,母亲慌忙把我拉起来,冒着风雨准时赶到学校组织教师学习。


这还不算什么,当年她们参加工作时,奔赴离县城的边远山村筹办村小学校的艰难景况,更可想而知:年轻的女同志,从城里面来到人地生疏的小山村,最害怕的是遭到坏人算计,同时也畏惧异性的追求,还要努力学习和接受新理念新知识,认真教书育人。从小家境尚可的母亲失去了在家被外公 、外婆宠爱的生活,自己用分得粗粮初学做饭,不是焦了就是糊了,虽然饥饿难耐,但母亲还是无法强迫自己吞下这难以下咽的饭菜,饱一餐饿一餐不说,更为艰辛的是,原本就身体瘦弱的母亲在那些年间,除了教书育人的本职以外,时不时地夜晚还要跟随县上派来工作队一同到村社去参加土改和清匪反霸等中心工作,白天课堂教学结束后,还开办成人的扫盲识字班(夜校),没有手电筒照明,跟随大伙一道摸黑上山下乡,靠的是火把照明。此刻,我脑海里回荡着,母亲讲述过的一幅幅画面来了。那是一个微风细雨的黑夜,忙完了一天教学工作后,母亲服从下乡土改工作队的安排,随工作队到一个小山村去组织动员刚刚翻身作主的农村群众起来斗争地主老财,母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大家唱革命歌曲,母亲一遍又一遍教大家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宣传当时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当晚热火潮天的活动结束了,就在母亲随队返回学校时,不熟悉山路的母亲,边走边回想起刚才山里人学唱歌曲的情景,沉侵在教会了众多的山里人唱歌的喜悦之中,一不留神就摔下了约一丈多高的坡坎下,把脚崴伤了。大家把她拉起来后,她半依半靠着一个大姐,一拐一拐地跟着走,忍痛回到了村小校的土墙茅屋。可是当晚她一回到单人独守的校舍后,刚一点上小油灯,正在批改作业和备课时,无情的风雨袭来了,房屋漏雨,真正就如同杜子美笔下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我记着了母亲说的话:磨难和挫折是人生成长的一道养料。
后来母亲调到梧凤场镇(中心校)小学任教后,同事多了,学生也多了。出生于小土地经营家庭的母亲通过党组织的教育培养,积极要求进步,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组织,担任了学校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还协助学校领导从事一些管理工作。
再后来,母亲在工作中和我父亲相识相恋相爱了,后来就有了我们。
席卷全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绝大多数人吃不饱饭,身体和心理状况极差,外出更没有马车、汽车之类的交通工具。
1960年眉、彭、青三县合一,县城在眉山。全县教师假期要集中学习,我父亲调至外地工作,原本身材瘦小的母亲当时还在青神县梧凤乡小学(现属夹江县)任教,把年仅的三岁我丢给了我祖母,和我那同为乡村教师的二伯母共同找了一个临时保姆带着行李,母亲背着刚出生三个月的二妹,二伯母背着不足两个月的堂弟一道从青神城区步行六十里路程赶往眉山县城(现东坡区)参加教师集中学习,赶眉师校就腰酸腿疼,双脚打满血泡,走路一跛一跛的,精疲力竭,只要一落坐就再也不想动了,万般无奈的母亲还强打起精神,边收集整理学习材料边哺育不足百日的婴儿……还没等到次日学习,又接到上级的通知因眉山县城要召开万人大会,教师集中学习改在彭山进行,母亲不得不咬紧牙关,强打精神和她的同事们一路,转道彭山城里。在饥肠辘辘,精神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体弱多病的母亲好不容易熬过了那个艰难的假期集中学习。新学期到了,母亲又和参加集中学习的同事们步行奔回各自的学校。从彭山到眉山只为把她从学习班早餐中节省下的馒头交给食量稍大一点的爱人,可半路上遇到我的二伯父,他正在此地的农场劳动,食量更大,二伯母和母亲不容分说,一齐把馒头硬塞给了二伯父。随后她们就立即返回青神,走到张坎时,母亲带着婴儿,背着沉重学习资料,实在拖不动双腿了,幸好遇见了过去一个同事帮助,这才设法到岷江边拦下一只木船,拖儿带女的母亲和二伯母才坐上了二、三十里路的顺水船回到青神。

思绪又回想到,我快要升入初中那段峥嵘的岁月。我的母亲调到公社初级中学来任教,恰巧又成为了我的初中班主任老师。起初,我内心充满忐忑与不安,担心母亲的身份会让我在班上很不自在。社会上早有人说:成绩好是屋基好,理所当然的,反之则是“前人教书匠,后人愚骨棒”。表现再怎么好,往往也得不到正常的肯定和表扬。代人受过更是家常便饭了。长大以后,我才理解这些不公的磨难其实才是成长中的养份,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理解、关爱和鞭策。我也曾因儿时的不懂事惹来祸端给母亲带来了痛苦的伤害。现在想起,深感后诲。课堂上,母亲不再是那个在家里的温柔慈爱的妈妈了,而是一个为人师表,认真严谨的教师。她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无比的耐心教导我们,使我明白了学习不仅是为了成绩,更是为了增长智慧和塑造人格。当年读初中时,受“读书无用论”和“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的影响,不肯用功,特别怕数学“拦路虎”,遇到困难,我就束手无策了,母亲总是用她自己通过函授学习取得当时公社初中任教资格的实例来鼓励和引领我努力自学,看到光明,取长补短......
这段经历教会了我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何面对挑战,怎样接受不公正的待遇,以及无私奉献的价值。在母亲我的终身之师的引导下,我学会了自我管理、独立思考,更懂得了感恩与回馈的重要性。
母亲是千百万新中国第一代人民教师之中最的普通一员。他们历经艰辛的奋斗历程是一笔难能可贵财富,使我们奔波在人生的坎坷路上经受风吹雨打时,就有了承担的勇气。他们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公而忘私、任劳任怨、淡薄名利的力量源泉。
母亲已驾鹤西去,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她。她慈祥温暖的面容,生前那一桩桩一件件平凡而了不起的往事,总在我眼前挥之不去.....
《三苏文学》征文启事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去年端午在河坝子玉蟾寺祈福的钟声犹在耳边,在青神湖看划龙船的盛况还历历在目,转眼又快到端午了,端午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去河坝子玉蟾寺祈平安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最激动的莫过于去青神湖看划龙舟,端午是有人文内涵和诗情画意的节日,在端午即将到来之际,《三苏文学》征集有关端午的诗词、散文、小说、随笔等,将择优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今日头条《三苏文学》专栏、VV平台、百度等同步发表,欢迎文朋诗友们赐稿,投稿请加微信/ZWB612462,作品发私聊窗。
三苏文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