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试剑石顶,向西望去,群山环绕,宛如天然的屏障。自西向东,山势逐渐降低,虎屿岩凌空而起,仿佛在空中舞动的仙女,她的面容清秀,给人一种圣洁的感觉。在她的山顶,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宛如观音菩萨披着轻纱,微微露出她的面容,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和庄严。沿着曲折的山道上行,一路奇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些石头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器物,每一块都有它独特的形态和故事。在山腰上,有一道瀑布飞泻而下,它那珍珠般的清泉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这清泉洗净了人间的铅华,也涤荡了山中的一片片翠绿的树叶。 登上山巅,环顾四周,美景尽收眼底。东面是浩渺的湄洲湾和辋川海,烟波浩渺,恍若仙境。西面则是层峦叠翠的惠安最高峰——大雾山,宛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南面则是万亩良田走马埭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片翠绿,生机勃勃。而北面则是蜿蜒如带的林辋溪,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仿佛一条银色的丝带,将这片土地装点得更加美丽。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这里有坪埔和试剑两条水泥路可以直通山顶,交通十分便利。可是,这并不是我所关注的。我更关注的是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我看到山腰上的瀑布飞泻而下,那清泉如珍珠般闪烁着光芒,洗净了人间的铅华。我看到红墙灰瓦的古刹,古老的飞檐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格外庄严。我看到满山的花朵,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我看到满山的松柏,它们挺拔苍翠,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这一切,都如淡淡的水墨画一般,安静、淡泊、悠远。
这里是一处人间仙境,是一处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的地方。这里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人文的沉淀和积累。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感到舒适和宁静,仿佛可以让人忘记尘世的烦恼,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我想,这里就是我心中的理想之地。这里可以让我远离尘世的喧嚣,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这里可以让我沉浸在古刹的庄严和历史的气息中,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之中。
虎屿岩,俗称“知府洞”,其背后隐藏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遥想元朝至正年间,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位看破世情的知府选择在此地出家,他决定在这座山间开疆拓土,建造寺庙。因此,虎屿岩便有了“知府洞”的别称,人们以此来纪念这位选择隐逸于山林间的知府。
虎屿岩景区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禅寺——虎屿岩禅寺。这座寺庙的佛堂自建寺以来,其主持均来自泉州的开元寺。这似乎成为了一种传统,一种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时光流转至1893年,清朝光绪十九年,来自泉州开元寺的达弥法师感于“昔僧徒日盛,咸称盛焉”,他选择重新开山住持。那个年代的虎屿岩,因为达弥法师的到来,再次焕发生机。三十年代的广禅法师,剃度前曾是十九路军的师长。他擅长拳脚功夫,一身武艺却选择在寺庙中修行,这样的经历让人们对他的敬仰又多了几分。而传净法师,他十九岁便依广开上人于虎屿岩出家,后来成为开元寺的百岁高僧慧光法师。他的经历更像是一部传奇,让人们对虎屿岩的故事充满了好奇。不仅如此,传净法师的弟子道元法师,他也是开元寺的主持。这一脉相承的师徒关系,使得虎屿岩与泉州开元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今的虎屿岩,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它静静地诉说着那些过往的故事,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的厚重与沉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仿佛在低语着过往的风云人物和他们那非凡的经历。而那些曾在虎屿岩修行过的僧人,他们的故事和精神都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佛法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座古老的山寺,流传着一个令人感动的传说。据说,这里的开基始祖是一位心怀善念的高僧,他曾在一处深涧里救起了一只弱小的虎雏。这虎雏在善心的抚育下茁壮成长,而它的母亲为了感激救命之恩,频频来到山寺,或负野山羊来献,或袱山猪来供,或嬉逗山狗娱佛,甚至将邻山新葬的尸骨扒出供奉寺庭。这些奇异的行为,虽然令人生畏,但也展现了猛虎生灵的感恩之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猛虎不再满足于物质的供奉,它开始向往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于是,它常俯伏在佛前,听经悟道,最终得道成佛。如今,虎屿岩的乡人仍保留着敬奉虎母公的习俗,他们在这座古老的山寺里修建了一座殿堂,以纪念这位曾经的猛虎生灵。这座殿堂的遗迹,成为了山寺的传奇之一,也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当我站在虎屿岩的山巅,俯瞰着下方的殿堂,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我想象着当年猛虎听经悟道的场景,感叹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缘分。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有一颗向往真理和善良的心。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关爱,去尊重彼此的生命,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寺庙的左侧,毗连着一处神秘之地,那便是被誉为“佛国”的观音洞。这里的香火绵延不断,似乎每一缕烟雾都寄托着人们的祈愿与信仰。洞前高耸的石壁上,赫然刻着“佛国”二字,笔力深厚,让人心生敬畏。这便是惠安现存最完整的观音浮雕的所在之地。浮雕刻画的是观音菩萨,她头戴毗庐冠,端坐于莲台之上,双目微闭,似乎在凝视着内心的世界。她的面容祥和,神态安然,仿佛一切苦难与困扰都在她的面前消散。周边的善财、龙女、鹦鹉以及柳枝净瓶都以精湛的雕工展现出来,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从石壁上跃然而出。而那浮雕的年代更是让人惊叹,它刻于1343年,元朝至正三年,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依旧保存得如此完整,足以见证古人雕刻技艺的高超。洞的周围及佛堂附近,那虎屿岩禅寺的寺名,更是让人心生敬仰。因为那是前世界佛教协会会长释瑞今所题,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只有那香火、烟雾和古老的浮雕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每一个到访的人,都会被这宁静与庄严所感染,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
寺内有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当地人都称之为“猪母石”,也有人戏称它为“石猪出米”。相传这块石头得日月之精华,受天地之灵秀,每日都能流出足够僧人和香客吃饱的白米。那时,寺内香火旺盛,每日都有络绎不绝的僧侣和信众前来参拜。寺院的生活宁静而和谐,僧人们晨钟暮鼓,修身养性;香客们则带着虔诚的心,祈求平安和福报。而那神奇的“猪母石”,每日都会按时流出白米,供大家享用。那些白米晶莹剔透,香气四溢,仿佛是来自天界的馈赠。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年轻而心怀贪念的僧人。他无法忍受每日只有少量白米的供应,便偷偷用铁錾试图扩大石猪的屁股,以获得更多的白米。就在他一锤下去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铁錾竟然再也拔不出来,石猪的灵窍也因此变成了“死穴”,从此不再流出白米。失去了白米的供应,寺院的僧侣和信众渐渐减少。原本繁华的寺院也变得冷清起来,往日的盛景已不复存在。而那位贪心的僧人,也因为自己的贪婪而深感懊悔。他每天看着那块已经失去灵性的“猪母石”,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痛苦。
在寺院的右侧,有三棵古老的罗汉松,它们矗立在那里,高大而青翠,仿佛是守护寺院的忠实卫士。据传,这三棵罗汉松已经有了8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寺院的兴衰和变迁。它们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如今,这座寺院已没了往日的喧嚣,但那些古老的传说和神奇的石头却依然流传在当地人的口中。
沿着曲折起伏的游道直上主峰,山顶的空气清新怡人,白云在蓝天中自由飘游。我仿佛融入了这幅壮丽的画卷,群山在我脚下延绵起伏,美得令人窒息。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壮志凌云。我仰望天空,湛蓝如洗,白云悠悠;我俯瞰山脚,绿野如绣,高楼林立,新建的泉(州)福(州)高速公路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西边的惠安最高峰大雾山,层峦叠翠;东边则是浩渺的湄洲湾和辋川海烟渡…… 试剑山虎屿岩景区,不仅是一处自然风光的绝佳去处,更是多元宗教文化的交汇之地,佛教的钟声、道教的仙气、妈祖的庇佑,皆在此地融为一体,香火鼎盛,信众如云,这里不仅有自然风光的壮丽景色,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回望来时的路,我深知错过了许多山中美景和世外桃源。曾经我以为,只有登上山顶,才能领略最美的风景。但登顶后才明白,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宝贵的,无论是山间的清风、溪流的潺潺,还是那些与同伴的笑声和汗水,都是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站在虎屿岩巅,我不再只欣赏山顶的美景,而是更珍惜整个旅途的过程。人生的道路就像攀登山峰一样,有起有落,有喜有悲。正是这些起起落落,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我们不能只看到山顶的辉煌,而忽略了路途中的风景和感悟。就像我在攀登的过程中,虽然错过了许多美景,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我明白了,人生不仅仅是为了达到目的地,更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山顶的壮丽,还是路途中的艰辛与快乐,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生的旅途也如同山中的景色,总会有风雨交加的时候,也会有阳光明媚的日子,用心感受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脚步,以及每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