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石晓 新时代文明家风志愿者
文/李志华
河南省国学会家风建设工作委员会宣传部.
2024.6.5
三年多来,在县妇联的正确领导下,所驻之村王堂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在该村乡亲们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她及志愿者团队共同努力,终使她所在的驻村王堂村家风村风有很大的提升,志愿者所驻的王堂村后来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光荣称号。她也赢得所驻的王堂村认可和称赞,更受到了组织上的表彰。她就是优秀的新时代文明家风志愿者,她的名字叫石晓 。
一、踏实肯干 赢得乡亲们的认可和支持
石晓,生于1973,大学文化,有正式的工作,家住河南省宝丰县城关镇永铭路。2015年参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通了学习使她的思想觉悟有了大的提高,她立志要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做一个优秀的志愿者,为家风建设做些有益的事情。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2020年,宝丰县妇联已把该县王堂村成为申报为河南省家风建设示范基地,而王堂村杨淑英书记也希望妇联在乡亲精神文明方面给予支持。为此,该县妇联派驻志愿者,入驻王堂村助力家风建设工作。同年8月2日,石晓和陈青莲、彭红丽、周华云、陈国锋等志愿者受该县妇联的委派,先后入驻到王堂村,开启家风建设志愿服务。直到2024年1月从该村撤离。
刚到王堂村时,村干部和乡亲们是一种观望猜忌,可志愿者同志们没有自己,没有条件,把王堂村当成自己的家,把王堂村的事情看做成自己家的事情,真心做踏实干,遇事多汇报多请示多沟通,有什么条件办什么事,当然观音故里文明十二家就是坚强的后盾。初来时,午休就是在教室的凳子上,或者拿张凉席在地上休息,不管刮风下雨,志愿者们一直在王堂村做志愿服务工作。后来天气变冷,村杨淑英书记给志愿者们安排住处,方便大家住宿和吃饭。持续的学习,使乡亲们受益了、改变了,村干部调解村民矛盾的工作量也减少了,乡亲们慢慢的认识到家风家教工作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更高了。从此,石晓就在王堂村扎下了根,王堂这个家风家教基地成了她生活的重心。
二、“全国文明村”奖牌获得给志愿者和王堂干群更大的信心
持续不断带着乡亲们学习,提高其思想认识;不时的组织乡亲们开展有利于家庭幸福和村里文明发展的传统节日活动,在2020年底,王堂村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的称号,这更激励鼓舞大家对家风课堂学习和力行的积极性。
学习方面 石晓她们教老人们背会了《弟子规》,教他们唱红歌,跳手语舞,寓教于乐,乡亲们是开开心心学习,快快乐乐改错。每个周日,她们给乡亲们免费洗头洗脚理发,每逢传统节日都以唱红歌、集体手语舞、饺子宴或其他爱心餐等形式开展一次大型活动,满足了乡亲们精神文化的需求。
上课内容首先是十集《中华孝道》《白方礼老人的故事》,后来学习《郭文斌解读<弟子规>》《郭文斌解读<朱柏庐治家格言>》,同时穿插教乡亲们学习跳手语舞《生命之河》《游子吟》《父亲》《弟子规》,后来又教手语舞《国家》《中华民族》《大海航行靠舵手》《团结就是力量》等等,教乡亲们唱红色歌曲《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志愿者之歌》等等。她们还倾听乡亲们聊聊他们的病、气、鸡毛蒜皮琐琐碎碎,给大家算算生气的账、疾病的危害,每天给乡亲们布置践行作业:对家人说“对不起,我错了,谢谢您,我爱您,您辛苦啦”,教乡亲们文明礼貌用语,带领乡亲们在村里捡垃圾,美化村容村貌等等。外地的游客到王堂旅游,乡亲们都会用文明语言和游客们打招呼,热心给他们指路,爱心奉献他们的蔬菜,游客们都对乡亲们的文明素养大大的点赞。
非常使我震撼的是乡亲们惊人的学习力:他们早上读书背书、做饭时候读书背书,睡不着觉也看书背书,好多老人没有上过学,不认得字,但是她们非常的积极努力,不仅会背诵《弟子规》,连《朱柏庐治家格言》都不少人会背诵。
活动方面 通过学习,乡亲们都认识到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为此,石晓她们组织乡亲们开展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促进村里文明的活动。
村里有一位五十多岁的嫂子已经瘫痪几年了,整天坐在椅子上,丈夫种了不少地,非常忙碌,儿女们又都外出打工,一个人特别不容易。石晓就和村里的志愿者一起给这位瘫痪的嫂子洗澡。给一个瘫痪病人洗澡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体力活,但是几个人一边配合着忙着,还安慰着这位嫂子,鼓励她要有信心,好好锻炼多活动胳膊腿,相信会越来越好。当大家把她洗好,把一切都收拾干净,看着嫂子满脸的舒服,心满意足,看着她先生一脸的感激,大家内心里很有成就感幸福感获得感。后来还和村里陈淑娟大姐一起给他家烙馍,蒸馍,包饺子,炸油馍,打玉米。这个事情不大,却让石晓深深的感悟到,老百姓的需求是在生活里,在细微处,更在贴心上。
村里还有一位瘫痪老人,名叫杨松现先生,年近八十,因瘫痪经常坐在轮椅上,孩子们都挺好,但是忙于生计,难免照顾不周。前年他的太太摔伤了腿,也躺下了。石晓有时间就过去看看他们,平时是给他们洗洗头洗洗脚剪剪指甲,照顾他们。这一次碰上先生想坐起来,石晓就赶紧过去扶,发现扶不动,索性脱掉鞋子上到床上,扳着老人的两个胳肢窝,把老先生挪的能背靠着墙,后面用被子支着,前面用床单盖着身子。因为是夏天,老人身上有点褥疮所以没有穿衣服,这个过程中对我自己也是个很大的突破,当时就觉得老人就是自己的父亲一样,还有什么呢?
平时上班下班回来,石晓就住在村里,工作之余或者周末,她经常就是走街串户,拿着她的工具袋(指甲剪套装,吹风机等),看看哪些老人的手脚趾甲需要剪的,就给他们剪剪。有一段时间单位工作忙,它白天上班,晚上开始给乡亲们上课学,给乡亲们聊天,引导乡亲改变自己的脾气,学着付出奉献,获得开心快乐幸福。
石晓还把村里学习后思想觉悟高的几位相对年轻的乡亲组织起来,成立了志愿者团队,把整个村子分片儿包干儿。每个志愿者照顾一个区域,村干部有什么事需要通知大家了能很快配合到位,平日里多关注关心片区里各家的动态,尤其是老人们,该洗头了,理发了,洗脚了剪指甲了,去女儿家了,住院了出院了等等做到乡里乡亲互相帮助,志愿者们联动起来,从课堂的学习,到鼓励大家日常的读书学习,到实际的细微的更近的帮到身上,最终能帮到心上。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志愿者们大家一起做着实践摸索,路还很远,没关系,一直走就行。
石晓她们还组织村里重阳节敬老孝老活动、孩子们开展读诵经典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
王堂村喜获殊荣,是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也是杨书记村两委的付出引领,更是乡亲们热爱学习、践行传统文化的来自党和国家的认可和鼓励。
三、辛勤耕耘王堂村盛开文明花
前期的一点点收获只是王堂村大发展走完第一步;而巩固“全国文明村”的成果、加速王堂村的发展,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为此,在陈校长等志愿者转移至其他地方有了新的任务,石晓则坚守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在王堂村志愿服务过程历时三年多,这里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石晓等志愿者的推动下,王堂村这朵文明之花越开越艳……。
爱如暖阳,撒播温暖育生机。
王堂村70多岁的村民张秀香老人最早参加家风课堂学习,她感到家风课堂内容非常好,能够和谐家庭,让人开心快乐,她就不断动员村里的乡亲们参加学习,经过她的动员来参加学习的有5-6人,这些人通过学习都有很大的变化和受益。张秀香老人家会绣鞋垫,通过学习她的爱心越来越大。村里有个人在十几岁时得脑炎留下后遗症,疯疯傻傻,整天把村里垃圾桶里的垃圾(毫无用处的)搬运到家里,地里的麦苗、树叶啥都吃,甚至吃地上的蚯蚓等小虫子。张秀香老人反复思量着如果能帮助这个“傻子”学绣鞋垫,她是不是就不再捡没有用的破烂了?于是,张秀香老人把自己买的没有绣的鞋垫送给她,并手把手耐心地教她。第一只鞋垫没有按图案绣,绣得较乱,第二只绣的就像样子了,到第二双鞋垫已经绣的十分漂亮了!张绣香老人家不断去她家,看看她绣的咋样,给予她爱心、关心和耐心的指导。现在,村里这个有疯傻并的人每天鞋垫不离手,不停的绣花,再也没有到处捡破烂了。爱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谓化腐朽为神奇。
张秀香老人的爱心是真诚的、持续的。一位有偏瘫后遗症的乡亲,每天都由其老伴用电动车把她带到家风课堂学习,到课堂需要经过一个小河沟,虽然河沟上有个小桥,但对于一个腿脚不方便的人还是不安全的,每次下课,张秀香老人都是主动搀扶这位乡亲过桥,即使其他人抢在她前面去主动搀扶,她也在旁边等候其家人到来,并将她扶上电动车,她才放心回家。
张秀香老人学习后还感化了她老伴也每天白天、晚上主动到家风课堂学习,她儿子后来也参加了晚上的课程。更可喜的是,她的重孙子、重孙女在放寒假后也积极参加学习,主动分享,承认以前的不对,表示不仅要好好听话,孝敬父母和长辈,更是立志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国家。
学习走向文明 成就幸福家庭
村民王秀梅以前爱打麻将,心里总想着打牌,平时家务活也不想干,吃罢饭就去牌场打牌。她还一直嫌弃丈夫不会挣钱,内心里也不愿意和丈夫交流。通过学习,知道打牌对自己、对家庭造成的危害,再也不去打牌了,而是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她做饭也背诵《弟子规》,晚上睡不着就起来学习,现在,她一心想着学习,非常开心快乐!如今,她和丈夫交流的话题多了,干家务也主动了,照顾丈夫更用心了。丈夫也有不少变化,主动把烟也戒了和她抢着干活,怕她干家务耽搁了学习。孙子孙女也不那么淘气了,孙女学习进步很大。她说,我一人改变了,家人都改变了,学习真好!有一次,邻居家的小孩和她的孙子一起玩,不小心用石头把她孙子给砸伤了,额头上鲜血直流,到村卫生室也无法包扎,丈夫只好开车到县城包扎,额头缝了几针,在这个过程中,丈夫一直在抱怨、向她发脾气,王秀梅却始终没有抱怨,没有生气,事后很好的处理了这件事,没有和邻居发生矛盾。
寒假期间,她的孙女参加也参加了家风课程的学习,仅仅参加了2-3次的学习,她的小孙女就上台分享,承认自己和弟弟争电视、争玩具是不对的,以后要让着弟弟,并且不再说不好听的话惹爷爷奶奶生气,以后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好好孝敬爷爷奶奶,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
现在她的爱人也进入课堂学习,把几十年的烟瘾给戒了,儿媳妇也受到影响天天读诵经典。一家人成了学习型家庭。
学习让内心走向和谐 让家庭走向幸福
67岁的张杏莲分享了她的学习收获。她说:“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上学,现在上了免费学校,越学习越舒坦。学习之前生了大半辈子气,苦了大半辈子。她刚结婚到王堂村与刁蛮的婆婆一直生气,婆婆去世后还经常与脾气暴躁的丈夫生气,我是挨打又受气。怀大女儿几个月的时候,婆婆和小姑子骑到我的肚子上打我。我天天都在生闷气,气得脖子上长了个大疙瘩,参加学习两周后,我的气消了很多,从内心开始理解婆婆生活的不容易,谅解婆婆的种种行为,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开始原谅婆婆,并默默从心里给婆婆认错。今年第一次主动和丈夫一起去给婆婆上坟,在坟上给婆婆认错,内心轻松了许多。丈夫除了脾气暴躁外,原来在家里还很懒惰,从来不干家务活,我心里也是存着不少怨气。现在越学心里越亮堂,开始体谅丈夫在外面干活的辛苦,自己对丈夫的态度好了,说话温和了,几十年不进厨房帮忙的老伴竟然主动到厨房帮我做饭、刷锅洗碗。我原来一直嫌弃老伴脏,嫌弃老伴身上有烟味,至今二十多年都是和老伴分铺睡觉。当听老师说不能有嫌恶心时,当天晚上我就烧了热水,把洗脚水端到老伴跟前给老伴洗脚,很奇怪,我没有了嫌恶心,也自然闻不到老伴身上不好闻的味道了。我把以前对老伴的嫌恶心变成了感恩心,感恩老伴几十年来承担了家里最重、最脏的力气活,感恩老伴几十年的辛苦付出。在学习之前,干家务时我总是一边干一边怨,抱怨伺候一家老小吃喝太辛苦,看到已经出嫁的女儿带着外孙回来我也很不高兴,认为又给我添麻烦了,总是不给女儿好脸色,盼着女儿赶快走。自从参加村里组织的家风学习后,不论咋样,天天就是一个开心。开开心心干家务,开开心心做饭,每次做好饭,先给老伴端饭,老伴反而很不好意思。现在老伴的脾气也逐渐变好了,非常支持我学习。现在每次蒸馒头我都给这个孩子送一兜儿,给那个孩子送一兜儿,看到女儿带着外孙回来了,我也非常高兴,不再认为是给自己添麻烦,能为一家老少服务觉得很幸福。现在我没有怨气了,不会生气了,天天开心了,脖子上的大疙瘩也逐渐消失。
参加学习两周后,我的气消了很多,从内心开始理解婆婆生活的不容易,谅解婆婆的种种行为,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开始原谅婆婆,并默默从心里给婆婆认错。今年第一次主动和丈夫一起去给婆婆上坟,在坟上给婆婆认错,内心轻松了许多。丈夫除了脾气暴躁外,原来在家里还很懒惰,从来不干家务活,我心里也是存着不少怨气。现在越学心里越亮堂,开始体谅丈夫在外面干活的辛苦,自己对丈夫的态度好了,说话温和了,几十年不进厨房帮忙的老伴竟然主动到厨房帮我做饭、刷锅洗碗。我原来一直嫌弃老伴脏,嫌弃老伴身上有烟味,至今二十多年都是和老伴分铺睡觉。当听老师说不能有嫌恶心时,当天晚上我就烧了热水,把洗脚水端到老伴跟前给老伴洗脚,很奇怪,我没有了嫌恶心,也自然闻不到老伴身上不好闻的味道了。我把以前对老伴的嫌恶心变成了感恩心,感恩老伴几十年来承担了家里最重、最脏的力气活,感恩老伴几十年的辛苦付出。在学习之前,干家务时我总是一边干一边怨,抱怨伺候一家老小吃喝太辛苦,看到已经出嫁的女儿带着外孙回来我也很不高兴,认为又给我添麻烦了,总是不给女儿好脸色,盼着女儿赶快走。自从参加村里组织的家风学习后,不论咋样,天天就是一个开心。开开心心干家务,开开心心做饭,每次做好饭,先给老伴端饭,老伴反而很不好意思。现在老伴的脾气也逐渐变好了,非常支持我学习。现在每次蒸馒头我都给这个孩子送一兜儿,给那个孩子送一兜儿,看到女儿带着外孙回来了,我也非常高兴,不再认为是给自己添麻烦,能为一家老少服务觉得很幸福。现在我没有怨气了,不会生气了,天天开心了,脖子上的大疙瘩也逐渐消失了。我深深的热爱上学习了,几乎一次不拉地参加学习,心想学习的太晚了。现在每次我都被村里评上学习先进,我把村里发的学习奖品分成两份送给了两个儿媳妇。就是不发奖品我也要好好学习,因为越学习越幸福,越学习身体越健康,现在家里也和谐了,学习让我受益真大。感谢领导!”张杏莲还编了顺口溜,对老伴说:“咱俩好,咱俩好,咱俩兑钱买个表,你带带,我带带,我是你的好太太。”又说:“你烧锅,我擀面,咱俩吃的一锅饭,我喝稀,你吃稠,咱俩一辈子不记仇。”张杏莲整个人都变了,见人就笑,现在的幸福指数特别高,她从内心把握了生命的自主、自由和自在。她天天让孙子孙女教她背《弟子规》,晚上躺在床上也在背诵家风建设文明用语,现在已经能全部背诵《弟子规》,现在正在学习《朱柏庐治家格言》,俨然成了一个“文化人”。
学习让内心获得光明
村里还有个半“傻子”,啥活也不会干,就会张家长李家短的扯闲话,为此还经常遭到邻里的打骂。她经常闹着向女儿女婿要新衣服,如果不给买要么摔门而去,要么不依不饶。 自从“家风议事屋” 开课以来,她几乎天天来学习,大家看到她越学越开心,越学越聪明,能背诵一些学习的内容。分享的时候,她分享的非常有条理,而且说:“女儿女婿挣钱不容易,我以后不让他们给我买衣服了,我现在也不乱说闲话了。”她还表达了父母的不易,感恩父母对她的付出和牵挂,主动回娘家看望父母。在学跳手语舞《婆婆也是妈》的过程中,她好几次都流下了泪水。她还主动提前来小院扫地,叫没有来“议事屋”学习的老人来学习,还去看望帮助邻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帮他们买菜买药等,她内心的光明在逐步呈现出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为此,宝丰县妇联、王堂村都给予石晓同志的高度评价,河南省国学会家风建设委员会特授予石晓同志为优秀的“新时代文明家风建设实践标兵”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面对这一切,石晓同志充满信心又倍加谨慎,在这条助力乡村振兴的光明大道上风雨兼程。
附件之一:本篇报道配音歌曲是《中国青年志愿者之歌》
附件之二:作者个人简介
李志华个人的简介:
李志华,男,生于1964年11月11日,家居新安县南李村镇仙桃村,毕业于河北新闻与文学刊授学院新闻系,职业工人,中共党员,爱好新闻文学,是新安县作家协会的会员、新安县作家协会挹月文学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河南省国学会家风建设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全国著名网刊《京津冀.头条》的特约撰稿人,全国著名《天赋文学社》的特约作家,全国著名网刊《木子存香文学微刊》的特约撰稿人。自1991年秋采写编稿件以来,个人作品多发表在县级以上媒体(主要发表报纸、电台、杂志)及全国著名网刊上,还曾在新安县计生委、新安县党史研究室征文中获过奖并被颁发荣誉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