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历史转折时期的陈云和李先念
(陈学林根据党史资料编撰)
陈云与李先念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完成国民经济的调整,以及确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政治形势变幻莫测的“文革”时期,还是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抑或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与李先念都延续了两人近40年友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共和国完成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
1976年9—10月间,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酝酿粉碎“四人帮”问题并派人多次找陈云筹划。9月30日,李先念、华国锋、吴德商量解决“四人帮”问题的方式和时间,李先念表示完全赞成华国锋的意见。10月16日,也就是中共中央向全国公布粉碎“四人帮”消息的第三天,李先念就给陈云打电话,征求他对当前工作的意见。
18日,陈云致信李先念,全面讲了他的想法。他说:“政治局对‘四人帮’采取断然措施,处理稳妥,进展顺利,我认为很好很好。”他在信中提出了对当前工作的六条意见和一些注意事项。李先念认为这些意见切中要害,都是关系全国政治局势稳定和发展的重要见解。因此,他不止一次向华国锋建议,让陈云早日进政治局,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72年2月,毛泽东主席圈阅、周恩来总理批准的国家计委《关于成套进口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复印件
1973年1月2日,在顺利引进一系列项目的基础上,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引进设备对我有利的时机,在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8月25日,李先念将国家计委的请示报告批送给华国锋、陈云、邓小平等人。陈云看了这份报告和李先念的批示,表示同意。
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全部过程,从出国考察、谈判、签订合同到国内立项审批、制定方案、筹集资金,再到国内筹建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李先念策划组织的,而陈云在关键环节和重要进程上的提醒和支持也是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四三方案”成功实施和国民经济整顿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9年3月14日,陈云同李先念联名致信中共中央,对当前和今后的财经工作提出六点意见。这些意见在当时起到了廓清迷雾的作用,而且启发李先念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问题、平衡问题。1979年4月5日,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将国民经济调整比例关系的原则措施阐发为十二条就可以看做是对陈云综合平衡思想的具体发展。
1980年4月19日,陈云同前来探望的李先念谈话,交换了对长期计划制订的意见,形成了一些经济调整思想。经过调整,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找到了平衡点,均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改革开放初期,各项工作日新月异,培养和选拔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问题日渐凸显。陈云关于选拔党和国家接班人的思想,得到李先念的支持,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李先念、陈云退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1989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92年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支持中央领导集体顺利完成新老交替,实现平稳过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中国经济面貌、社会结构、社会面貌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陈云与李先念两人的默契合作,不仅在促使历次重要的政治变革、政治运动向着积极方向发展,而且在国民经济调整、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一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当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云和李先念为何联名致信党中央提出“强烈建议”?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开启之前,陈云成功领导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国民经济调整,为我国经济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基础,更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文化大革命”结束两年间,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但与此同时,经济工作中也刮起了一股大干快上、急于求成的冒进之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这样一种倾向,势必会影响接下来改革的进程。
正如陈云所言“站稳以后的前进是更踏实的前进”,在觉察和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陈云多次提出要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再进行经济改革。
他认为,只有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调整过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运行基础上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
早在1978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上,陈云就主张国民经济“要搞好综合平衡,国内工作要跟上,不然又会出现新的混乱”。1979年3月14日,陈云和李先念联名致信党中央,强烈建议:国民经济“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
长期看来,“国民经济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一周之后,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初步形成了关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决策。同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肯定了陈云的调整思想,明确规定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但事实上,这时候全国从上到下快速发展经济的心情仍然极为迫切,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就意味着改革的某些方面要后退,因此,调整方针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坚决的落实。到1980年底,不仅基本建设规模没有降缓下来,财政收支还连续两年严重赤字。
严峻的现实,让陈云更加冷静,也更加笃定:调整国民经济,势在必行。为使调整方针得以全面落实,陈云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一方面,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陈云对宝钢等特大项目的进退取舍进行了客观合理的论证。
另一方面,陈云还不断研究国情实际与建设规模、利用外资与国内配套、速度与效益等辩证关系,从而对有碍于调整的诸多错误认识作出了正确回应。
最终,在陈云的执着探索和亲自指导下,调整方针得以有效贯彻。1983年,我国提前两年完成了1981年至1985年五年计划目标,这就为十二大以后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云、李先念晚年为何后悔?
陈云和李先念都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都为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等做出重要贡献,两人都是邓小平领导核心的主要成员,那么二人地位谁更高一些?
从二者的党内职务看,陈云早在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就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因此,解放前,陈云的党内职务是明显高于李先念的。其实对比一下两者履历会发现两者相似地方很多,例如出生日期与死亡日期差不了几年,建国后都主持经济工作,都曾任财政系统高官,都在10年时期被打倒下放,再之后两者都成功站队一起斗掉了某四人团体,接下来两者都被重新启用,不过之后李能当选主席,陈就差了点了,做到副主席。
陈云李先念为何后悔?
李先念晚年曾对陈云说:“文革”期间,毛主席讲党内有个走资派,我们多数人不理解,不认同。但是,从这几年来看,XXX像不像一个走资派呢?陈云说:什么像不像,他就是走资派,他搞的那一套,他的思想,他的生活,他的政见,证明他是地地道道的走资派。陈云在更晚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离开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必将亡党亡国。"这和钱学森的"如果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了!"有同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