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无语问苍生
都玉秦

主笔这篇文章,正是2024年的端午前夕。
一尊2300年前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汨罗江中渐行渐近……拂去历史的幻影,《离骚》还在被我们吟诵,以身殉国千年的仰望还在继续。而纪念无须山珍海味,一枚粽子、一杯雄黄酒、一支龙舟队,足矣。再加上一篇文章,来纪念这位“哀民生之多艰”的三闾大夫,让他的魂魄不再孤独,更好……
这次特意沿长江三峽南下,义无反顾地扑向秭归,是为了一个人:屈原。
从山城重庆乘游轮,在高峡出平湖的长江三峽一夜航行,就到了屈原故里----湖北秭归。
这天清晨,迎着细雨的游轮破水而行,目光所及之处,尽是群山绵延,是绿水逶迤,是烟雨江南特有的钟灵娟秀。
这里是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从这里溯江而上,穿越雄伟险峻的长江西陵峡,抬头眺望长江北岸,那群山掩映中,巍峨宏伟的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就是屈原故里吧。
下得游轮,不知是天意还是自然的馈赠,不经意间竟是阳光明媚了。一步一步登上斑驳的石阶,白墙黑瓦的建筑隐藏在没有喧嚣的林木之间。在如此僻静的伟人故里,忽然间由衷地想起我的家乡陕西韩城梁山上的司马迁来。感谢司马迁,是他,沿着中国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从亘古不息的汨罗江中,打捞起屈原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文学家。是他,在自己著述的《史记》中,用1200多字的篇幅,让中华民族的后世们,记住了那个不屈的脊梁。
那个不屈的脊梁,造就一个人与一个节日,在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屈原故里的屈原祠毗邻三峡大坝,高峡平湖美景尽收眼底。在这位敢于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缔造者的栖身处,水天相接,苍茫而壮阔。我静静地站在这里,内心细数着中华历史上古今先贤,列在前几位的,当有屈原吧。
在我眼里,屈原是可敬的。年轻时的屈原,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他参与和执掌楚国重要军政外交事务,展示了高超非凡的治国理政才干。
屈原的核心政治主张是在外交上联合齐国对抗强秦,在内政上主张改革腐朽的楚国贵族制度。他辅佐楚怀王积极践行这一政治理想,但在楚国保守贵族和秦国联手夹击下,屈原的改革大业遭受到严重挫折,楚怀王罢免了屈原的左徒职位,屈原从政治顶峰坠入人生的窘境。
从政治家回归到落魄文人,他也曾想清清楚楚地与丑恶划清界限,可现实却使他不得不身陷囹圄。然而这个高傲的楚地男儿,从来不向谣诼低头,被楚怀王放逐汉北,开始了他长达十八年的流放生涯。在汉北,看到颠沛流离的百姓和残破的江山,他写下感人至深的《哀郢》,表达对国家、人民和郢都的忧虑和思念。屈原的家国情怀,成为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始终挚爱这位诗人的情感源泉。
在我眼里,屈原又是可爱的。他对国家、君王的忠诚日月可鉴,在“楚才晋用”的时代,他有足够的理由选择离开,像春秋时期的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屈原宁死也不愿意离开楚国一步。他佩戴蕙草,手持香芷,朝饮木兰,夕餐秋菊,在现实的战乱、谗言、污蔑、流放之中,仍保持着着一颗干净、纯洁之心。
屈原的可爱,使得我联想起与之遥相呼应的庄子。庄子与屈原一样,都是高尚人格的卫道者。但庄子面对楚王,更多的是大道在心,不卑不亢。而屈原的可爱就在于他和庄子不同,他像是一个孩童,用《天问》来表达他对天地人世的疑惑和不解。但他的询问得不到答案,他的振臂一呼,更多了无人回应的落寞。天问变成了呐喊,求索变成了宣泄。
在我眼里,屈原又是可悲的。屈原的悲剧,还在于他文人式的愚忠。从这个角度讲,屈原应该向比他年长210岁的“至圣先师”孔子学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不为重用,也曾郁闷过,但他看清了现实的无奈,并不过多怨天尤人,只轻轻地一声叹息,便一头扎进典籍诗书中,梳理上古时期的经典思想,集成和开创了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孔子的思想如一轮明月,映照人类文明的长河2500多年。他在奠定历史文化高度的同时,成就了自身的精神高度,让后世无以企及。

而屈原,则于烟波浩渺、落叶潇潇的汨罗江畔,在与渔夫展开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后奋力一跃,抱石自沉,成了他必然的归宿。但一己之净并不能换得天下之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仰望这个拥有崇高人格的伟人,理想的殉难者……屈原,我想说:历史总是在重重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轻轻推开一叶窗。只是,屈原没听到风吹窗启的吱呀声。
苍天有眼,巨擘如风。所幸,这位政治的失意者并没有被历史长河湮没,他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以伟大的诗歌和道德的感召力,征服了一个民族。从此,中华民族的文脉里,弥漫了一种淡淡的忧思,以及绵绵的诗意!
我突然明白,为何屈原故里建在了远离尘嚣的巫山脚下,长江之畔,原来屈原的后人自有意味深长的考量:青山有幸可埋骨,山水之间可长眠。如今的屈原故里已与这座山融为一体,与楚地融为一体。他用生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矗立起一尊令后人仰望千年万年的丰碑。
借用(唐)殷尧藩的一首诗,缅怀他:
万里风波万古情,汨罗无语对苍生。
千秋帝业失秦脉,一缕诗魂剩屈平。
漫漫云途行愈远,拳拳幼志死难明。
回看抱石沉江处,残照依稀赤子名。
粽叶幽香,款款深情,咀嚼和回味的,也是一种纪念!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