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吟诵起这首诗,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红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画面,使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今年清明节,固原二中、弘文中学的新生徒步108里祭奠英烈的壮举红遍网络、余音袅袅。这条108里步行需约14个小时的路,祭的是英烈,传的是精神,走的是山路,丈量的是未来,感悟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看着《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报道《走好新时代思政教育“长征路”:固原学生“徒步任山河”解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促使我必须感受一下“徒步任山河”的历程,108里到底有多远?红军长征行到底有多难?
那一天,我迈着着坚定的步伐,怀着激动的心情,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黄峁山脚下,这时候天才渐渐发亮,茫茫青山在一抹绿意之中却显得巍峨,翻过黄峁山梁,由于刚开始用力过猛,胳膊不停地摆动,此时候觉得有点肿胀的感觉,两条腿也有点发软酸困,迈起步子来也有点踩在棉花上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走这么长的路,也是第一次体会长征精神。我悄悄告诫自己: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沿途是崎岖的山路,一路上路旁杂草丛横交错,路面坑坑洼洼,而且伴有飞扬的尘土,可去任山河的路依然望不到尽头,最初激动的情绪逐渐消失,双脚的疼痛使人有些沮丧。上坡、翻山,我感觉体力都快要透支。在一句句鼓励中,在永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我终于用近七个小时的时间到达了烈士陵园。当我脚踏进任山河的那一刻,心中兴奋、好奇都被一种油然而生的敬畏所替代。仰望高高的烈士墓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毛体大字映入眼帘。这里安静极了,烈士纪念碑高高的挺立,松柏青翠,群山环绕。一排排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那一次战斗后安息在这里的烈士的名字,向那里望去,心中充满无限感慨。站在高耸的墓碑下面,听着讲解员的解说,当年战斗的激烈情景在眼前重现,这一战,是解放宁夏的第一战。
1949年7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在曾思玉军长的率领下,直插彭阳任山河地区,与盘踞在黄峁山一带的马鸿逵部第十一军相遇,打响了解放宁夏的第一仗。当时,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全军将士的浴血奋战,守敌被全部击溃,解放军夺取了任山河战役的胜利,打开了解放宁夏的南大门。战斗中有364名解放军指战员光荣牺牲,他们没有看到共和国成立的那个庄严时刻,甚至有100多名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缕魂。我们的脚下埋葬着曾经鲜活年轻的生命,正是这些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革命先烈,以“愿拼热血卫吾华”的信念与行动,为中国今日之成就打下坚实基础。让我们向革命先烈们致敬!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这伟大理想,就是熔铸在我们血液里的红色基因,就是今天我们䂽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
任山河,一个普通的地名;任山河,一段不凡的历史。它,记录着当年英勇的战士们为新中国成立而前赴后继、奋勇杀敌的光辉形象——那一座座墓碑上,浇融着战士们的鲜血,也镌刻着新一代青少年为报效祖国而立下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