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承诗集《花开的声音》有感
作者:刘汉江
对喜爱读书的人来说,读到一本好书是一种莫大的快乐,而像我这样身在职场的人,能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几乎是一种奢侈,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快乐和奢侈过了。可能是暖冬的缘故,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刚过农历的正月,到处已是一片花红柳绿的春色了。周日的下午,没有应酬,心情不错,阳光很灿烂、很温暖地铺满我的书房,泡一杯香茗,捧一本高承先生的新诗集《花开的声音》,有一种久违的清新和愉悦在跳跃的诗行里穿行,像窗外那一大片一大片盛开的油菜花,绽放在春天的阳光里。
我喜欢诗歌,但不喜欢那种期期艾艾、欲言又止的所谓朦胧诗,我欣赏直抒胸臆、畅快淋漓而又寓意深刻的诗,高承先生的诗歌恰属此类。他的诗歌作品我以前经常在一些文学期刊和报纸上看到,他的第一本诗集《三月的春风》我也拜读过,在我看来,他的诗作质朴淡雅富于哲理,轻松流畅不失凝重,宛若一朵亭亭玉立的莲花,清而不寒,秀而不媚,自有一种高贵优雅的韵味和美感,让人百看不厌,心绪如潮。
高承先生的诗抒情优美,细腻精致。他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素材,再以他的诗句生动地呈现给读者,抒发他对生命的尊崇和生活的挚爱。比如:在远山的林梢/吹一声长长的口哨/把江南唤醒/燕子从密密的竹林里飞出/花蕾羞涩着解开一冬的棉袄/伸一个懒腰/打一个哈欠/笑得万紫千红。(《江南风》),用细腻的笔触,拟人的手法和丰富的想像,把江南的春色描写得如此的细致和灵动,让人拍案叫绝,浮想联翩。再如:绵软的身体/绵软得如一种心情/软软地拂过太湖、洞庭湖、尚湖/把江南大地包裹着/裹起水乡的木铎/城市的霓虹/……桨声灯影的江南/在江南雾中醒来/我的诗心诗情/是一叶轻灵的乌篷船/在江南雾里穿行。(《江南雾》),这些都原本是江南最常见自然现象和生活元素,经过他悉心的揣摩、剪取和熔炼,写景寓情,行云流水,散漫自然而错落有致,远山近水,古桥深巷,寥寥数笔,跃然纸上,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梦幻般的江南仙境,足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力。
高承先生的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他借助于所见所闻或者市井百象,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爱憎和喜恶,观点鲜明,立意深刻,字里行间充满了辩证和理性的思索,有高度、有深度、有张力,很值得仔细地去品位、咀嚼。《花开的声音》中有一首《将军泪》,叙说的是抗日战争期间一位军长不徇私情,严明军纪,大义灭亲,将曾经二次救过自己性命而又触犯刑律、强奸民女的一位下属营长执行死刑的故事,诗的结尾部分这样写道:将军啊/人头落地的刹那/我忽然懂得/没有污血喷涌/就没有朗朗乾坤。诗如其人,诗品就是人品,我想,这种浩然正气、大义凛然、无私无畏、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节不光是这位将军独有的,也是高承先生本人所追随和推崇的,想必诗人的骨子里就流淌着这么一股热血,充溢着这么一种激情。这首诗尽管看起来有些冗长,有些语言不够精炼,但结构严谨,高潮迭起、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虽说不一定是精品力作,但比起那些闪烁其辞、无病呻吟、遮遮掩掩、阴暗晦涩的诗作和人品相比,不知要强多少倍。
托尔斯泰说过这样的艺术箴言:“只有当艺术家在努力探索的时候,真正的艺术作品——感人的艺术作品才能出现。”高承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笔耕不辍,潜心于诗歌的创作和探索。这种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虔诚和勤奋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依我之见,在这个人心浮躁、充满功利色彩的时代,诗歌创作是清贫的,孤独的,甚至是痛苦的,但高承先生显然是敢于面对和和忍受的,而且义无返顾,无怨无悔,他深知,没有痛苦的煎熬折磨,就不可能化蛹成蝶;没有分娩的阵痛,就不会有崭新的生命。功算什么/名算什么/高官厚禄又算什么/灯红酒绿过后/弄不好零落街头/威风八面的秦皇汉武/还不是一抔黄土(《人生感悟》);无须迷恋那些曾经美丽的花瓣/思考着/做一枚坚硬的果实(《凋零的花朵》),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在诗集中随处可见,也许正是这种超然淡泊的人生境界和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才使高承先生能写出这么多精美绝仑、感人至深的诗行。
捧读《花开的声音》,是让灵魂作一次远航,把心窗打开,让阳光进来;捧读《花开的声音》,是在捧读故乡春天绿油油的原野,捧读一缕灿烂而纯净的阳光。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