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孙子兵法》精解(一)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军事思想体系,每一篇既是对某一主题的独立阐述,篇与篇之间又相互承接,保持着整个思想体系的密切联系,十三篇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层次分明,前后贯通,首尾呼应,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思维的整体性、思辨的深刻性、军事理论的实用性以及文字的简练性,在诸子百家中都是罕有其匹的。
首篇《计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兵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可以说是孙子兵学思想的概述,在全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下面十二篇,孙子具体介绍了如何全盘考虑国家军政大局、如何筹划指挥、如何用将、如何排兵布阵、如何利用地形、如何搞好后勤保障以及如何用间开展谍战等等各种谋略。
下面分别一一加以简述:
一、第一篇《计篇》,本篇是全书的总纲。
文章一开头,孙武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充分强调了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开战前,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探究。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不能随意兴师开战,强调必须慎战。
本篇,孙武指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即“五事七计”:
“五事”是指:
1.道(义);
2.天(时);
3.地(利);
4.将(帅);
5.法(制)。
“七计”是指:
1.主孰有道,哪一方国君施政清明;
2.将孰有能,哪一方将领更有才能;
3.天地孰得,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
4.法令孰行,哪一方军队纪律严明;
5.兵众孰强,哪一方兵强马壮、军械先进;
6.士卒孰练,哪一方军队训练有素;
7.赏罚孰明,哪一方带兵将官赏罚分明、处置得当。
孙武指出,战前必须对以上敌我双方的客观条件进行全面的研判,只有对以上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仔细分折比较,从而判明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才能准确预判开战后的最终胜负。倘若谋划不周,到头来只能自吃苦果。
孙武在本篇中还指出,为了取得战争的主动和优势,有必要采取“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强调灵活机动、快速多变、隐敌误敌。
二、第二篇《作战篇》:
本篇从分析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依赖的关系出发,指出旷日持久的战争会对国家造成很大的危害,论述了速战速胜的重要性。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出兵打仗,必然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拖久必将财力枯竭,军队疲惫,并且还将使别的诸侯国乘虚而入。因此,“兵贵拙速,不尚巧迟,速者乘机,迟者生变”。大凡用兵作战,先发制人贵速,主动攻击贵速,利用战机贵速。速决速战,方能势如破竹。
孙武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所限,还从速胜的观点出发,反对用简陋的作战器具去攻打坚固的城寨,反对长途运粮,主张用缴获的物资补充自己,主张就地征取粮草,主张优待俘虏,将改造后的俘虏扩充自己的军队。
第三篇《谋攻篇》,本篇主要论述如何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下策是伐兵。其意是说,最好的办法是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和外交手段去征服敌人。只有在伐谋、伐交不奏效的情况下,才不得不采取伐兵的下策。
孙武指出,在伐兵时,“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因此,“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不若则能避之”,即:有10倍的优势就可包围之,有5倍的优势则可发起进攻,而只有一倍的优势时就应设法调动敌人,创造条件造成自己的相对优势。但假如我方的兵力不如敌方,在这一情况下决不能去生顶硬拼,而应主动避战,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第四篇《军形篇》
本篇主要论述用兵作战,须要主动为自己创造必要的致胜条件,同时善于抓住敌人弱点,等待敌人可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始终“止于不败之地”。
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一般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于是指出:“胜可知,而不可为”。意思是胜利可以予测,但不能强求。要想战胜敌人,就应想方设法让力量对比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以造成迅猛不可抵挡之势。
孙武在提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的慎战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观点,并告诫我们:“怒可变喜,愠可变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在本篇中,孙武还提出,想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探究攻防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并注意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当兵力有余时,才取进攻态势,一旦发起进攻则须雷厉风行,杀得敌人措手不及。唯有如此,才能“自保而全胜”。
第五篇《兵势篇》
本篇主要论述用兵作战须造成一种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充分利用这种一往无前的势头。
什么是势呢?孙武认为,这种势就是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湍激的流水足以漂走石头,而高空博击的鸷鸟则能敏捷迅速逮住鱼、鸟。善于用好这种激流、俯冲之势,就可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那么,怎样才能造成这种势呢?孙武认为:首先,善于创造条件,使自己具有胜敌的强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善于选择智勇双全的将帅;再次,要善于用假象迷惑敌人、调动敌人,用小利驱动敌人,诱使对方陷入圈套。“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第六篇《虚实篇》
本篇主要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
孙武开篇指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指要善于牵制人而不被敌方所牵制。
具体地说,进攻时,要使敌人辨不清主攻方向而不知如何防守;防守时,要让敌人分不清我防御重点而使其无法下手。当我方进攻在选择作战目标时,要避实就虚,准确选择主攻方向和进击路线。只有如此,作战行动才会顺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那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就虚呢?一是将帅要“攻击所必救”,设法调动敌人;二是出其不意,攻击不备;三是善于集中自己兵力而设法分散敌人,造成战术上的我多敌寡;四是要隐真示假,“形人而我无形”。
孙武还注意到,作战过程中的多寡、强弱、攻守、进退等情况都是经常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因此必须随时洞察形势变幻,提前做好预案,主动应对,做到敌变我变。“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