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雄阔的历史画卷,壮丽的革命史诗
一一重温毛泽东《七律.长征》有感
作者:陈希文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党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一个奇迹。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保存红军实力,挽救中国革命,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红军以崇高的政治信念,坚定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艰苦卓绝地斗争精神,经过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1935年10月,毛主席带领红军会师陕北后,在排以上红军干部大会上,对长征作了精辟的总结,并公布了他写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气势磅礴,激情豪放,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今天,当纪念红军长征90周年的时候,让我们再来重读这首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耳熟能详的诗句,人人都会熟烂于心。再次重读,我只觉眼前一亮,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呈现面前,一阵阵嘹亮的军号声响彻耳际,一曲曲铿锵有力的战歌震人心弦,一股股热血沸腾的激情涌上心头。这不是文人墨客的山水画,浪漫诗,这是伟人毛泽东的大手笔描绘的气吞山河、雄浑厚重的历史画卷,是中国革命征途上激情豪放的壮丽史诗。
让我们再次透辟领悟这首诗深邃的内涵吧!
诗的首联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強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总领。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万水千山″都看得极为平常,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也讴歌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其所以会这样,不同于历史上的反动军阀和任何军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了推翻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灾难深重的劳苦大众,建立光明平等的新型社会。红军有了这样的坚定信念,战胜"万水千山″的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
颔联、颈联的四句:“五岭逶迤腾细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四句是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即“五岭”、“烏蒙”、“金沙江”、“大渡河”,这些都是著名的天险,也代表了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由于红军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绵亘于江西、湖南、广西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在红军脚下,只不过像河里泛起的细浪;气势“磅礴”、广大无边的烏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滾动着小小的“泥丸”。这两句诗不仅是气象阔远,磅礴峥嵘,而且以山写人,含蓄隽永,洋溢着一种革命豪情。诗人居高临下,宛如一位站在昆仑之巅的巨人,极目万里,将整个的五岭、烏蒙山纳入眼帘。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境界是如此的浩大,气势是如此的雄浑,情感是如此的豪放。
同样,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是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惨烈战斗。这金沙江滩流多急,惊涛拍岸,浪花飞溅,水雾蒸腾,势若山崩,是渡江的天然屏障。而泸定县的大渡河两岸更是悬崖绝壁,水流湍急,其险恶之状比金沙江更甚。敌人为了阻止我军前进,对泸定桥加強防守,又毁掉桥上所铺木板。红军22名勇士,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子弹,攀13根铁索抢行过桥,消灭了守敌。红军勇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人间壮烈的又一曲凱歌。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強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红军过五岭、越烏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取得令人欣喜的胜利。又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无数自然风险。最终翻过岷山,进入陕北,三军大会师,长征大转移的目标胜利实现。“尽开颜”就是胜利时人们欢呼雀跃场景的真实写照。
《七律丶长征》,境界浩大,气象阔远,意境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她是浩瀚诗海中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
纪念红军长征90周年,重学毛主席《七律、长征》诗,感悟深刻的有三:
其一,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深刻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長征之初,红军有3万多人,到达陕北会师时仅留3千多人,这说明长征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面对每天头顶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匪围追堵截,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共进行了60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就430多人,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又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爬雪山,过草地,战胜了无数次险恶的自然灾难。这些都说明,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经过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来之不易的。这段悲壮的历史警示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来时路,不忘初心,不辱时代负于我们的使命。
其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长征精神就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一定要遵循习主席的指示,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每个中国人必须信仰的崇高理念。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就会精神振作,我们的事业就会如日中天,我们的国家就会兴旺发达。
其三,用长征精神武装思想,鼓午民众,聚集力量,积极投身现代化強国建设的伟大实践。长征精神,革命战争年代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人人都来争当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排头兵。
2024年6月5日于渭水之滨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