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七星岩游
文/鞍山雾人
去广东肇庆距今该有十七八年了吧?那是2006年的春节,年初二,大儿子驱车200余公里,历时近二个小时,将我们一家六口从东莞长安上沙拉至肇庆,去游览七星湖等景点。一路上,我兴致勃勃,凡怪怪的地名,如广州市区的增搓路,沿途的路碑什么三水啊,禅城呀,佛山、南海······都一一映入脑子里。而大儿子开车,总觉得累,连说“累啊,太累了!”
七星湖,过去学过叶剑英委员长写它的一首诗,觉得是多好多美的一处所在,以后有机会一定得去见识见识。杜叙寅老师也向我讲起过肇庆,说七星湖值得一游,我就心存奢望了。这次儿子带我们去游玩,那真是了却了一桩心愿,“得其所哉”!
广州西去不足100公里的“西湖之水,阳朔之山”的肇庆,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说到西湖,人们立刻会联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说到阳朔,人们总会津津乐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能用西湖和阳朔来比拟的城市一定是湖水浩渺,烟波荡漾;山峰秀美,多姿多彩。
果不其然。七星岩集中地体现了肇庆山美水秀。七星岩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公里,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境。七星岩以卡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公里的湖周边,20余公里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所以取名为七星岩。七星岩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七座石灰岩山峰为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波岩组成,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湖面上,20多公里长的林荫湖堤,如绿色玉带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连结在一起形成五大湖,湖光山色,绰约多姿。
进入景区沿着生长在一片积水地的水杉林而行,只见石灰岩山峰倒映在平静的湖面上,湖光山色显得灰蒙蒙似黑白水墨画一般。
去了一处洞天泛舟。石灰岩溶洞一般都有暗河和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钟乳石,加上七彩魔幻的灯光,泛舟洞中似到达梦幻迷离的仙境。溶洞不大,很快小船就划到了尽头。下了船又沿着一旁的小径饶有兴致的穿越七彩梦幻的溶洞风光,欣赏洞壁的题字,辨认似像非像的钟乳石形成的人像、动物等。
从溶洞出来,天空豁然开朗,头顶上一片蓝蓝的天空,天边的群山飘浮着淡淡的白云。阳光下,七星岩水光潋滟,清新雅致。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湛蓝的天,洁白的云,雄奇的岩峰,秀丽的亭阁。这时的湖光山色呈现在眼前似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彩画一般。下午五点多钟,天边的云彩染上淡淡的暖色。阳光洒在水面,湖面荡漾着融融生气;阳光洒进树林,林间穿射出道道岚气;阳光洒落山岩,绿荫笼罩下岩峰更显得郁郁葱葱;阳光投射大地,亭榭生辉、拱桥如画、如影随形,整个景区更显风光明媚,如诗如画。
叶剑英元帅于1964年4月游览七星岩期间曾写七绝一首:
“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阳朔七堆山;
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这便是七星岩形象真实的写照。叶诗头两句就是形容七星岩兼有“西湖之水,阳朔之山”之美的意思,但这个形容是不是来自叶帅这首诗,没有考证。人们用“西湖之水,阳朔之山”来赞美肇庆七星岩是对肇庆山水的中肯褒扬。应该说她比西湖缺乏的是厚重的文化氛围和历史积淀,而与阳朔比她的卡斯特岩峰缺少那么多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的造型。不过这样精巧的景致也已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我是喜游玩之人,只要有一点力气,就一定要玩个尽兴。而老太婆却不大容易激起游兴来,她总觉吃力,懒得走,厌爬山,想坐下,不愿动,于是只好随她去。我叫她坐着,在下面等我,我独自一人一连登上了玉屏岩、天柱岩二座山峰。从上往下俯瞰,那是别有一番精致,另具一种风味,赏心悦目,自不待言。
“ 天柱岩”,十分陡峭,有几条上山的小路,可供游人登顶观望风景。顶上修有凉亭,因为山高,站在凉亭上似乎能摘天上的星星,所以人们又叫它“摘星亭”。站在摘星亭往下看,不但可以看到整个七星岩景区的全景,甚至还可以看到肇庆市区的高楼大厦。往北面看,可以看到东方禅林里的五百罗汉,正中间是一座睡佛的雕像。
天柱岩下面有一处自然景点——“七星洞天”,它是自然形成的钟乳石洞,里面的钟乳石奇形怪状:有的像手掌,有的像花蓝……形态各异的岩石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变得非常神奇! (图片来自作者提供)
徐志赓,生于1947年,1966年高中毕业于浙江金华二中。1978至1982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教育系学习,任班长。毕业后在东阳教师进修学校、东阳县委宣传部、市属高中、东阳市政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