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盐马路
作者:刘汉江
我老家是市郊一个叫作刘家墩子的小村庄,村南边的盐马路是当时村庄和乡民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
小时候,听长辈们说,这里原先是没有路的,大约在文革期间或者更早些时候,因疏通河道和开挖跃进河,挖出来的淤泥便顺着河岸堆成了一道很长很长的大堤。后来,为方便村民出行,当地政府组织民工稍加平整夯实,就形成了一条傍河而行的土路。因北起盐城鱼市口,西至徐马庄(今盐都区盐龙街道马沟镇),乡民们随口就称之为“盐马路”。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盐马路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乡间土路,路的两侧顺势长着几排高高低低的刺槐、钻天榆之类的杂树,路边杂草丛生,零星还有几座荒坟;路面也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风一刮,尘土飞扬;雨一下,泥泞不堪。只是偶尔听大人说,只要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就能走到要什么有什么、有很多好玩好吃的东西的城市,儿时的我对这条并不起眼的路产生了几份神奇的幻想和美丽的憧憬。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组织沿途的村民利用冬闲对这条路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造,不仅加高了路基,拓宽了路面,还铺上了石子。就这样,盐马路成了当时家乡唯一一条通往城里的砂石公路。此后不久,还开通了农村公共汽车,尽管班次很少,乘客也不多。但我依稀记得通车仪式那天,周边的村民们簇拥而至、兴高采烈,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时间,新鲜和热闹的气氛充盈活跃着这座偏僻的小村庄。
盐马路从泥土路变成砂石路,也顺带改变了我二伯父的命运。我二伯父解放前参军入伍,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立过不少战功,但因为是个文盲,复员回乡后一直在家务农。盐马路改为砂石公路后,需要有人维护,当地政府拥军优属,把我二伯父安排到盐城市郊区公路管理站当了一名养路工。他每天扛着扫帚、铁锨,拖着一辆装着碎石子和其他工具的大板车,沿途逐段逐段对盐马路进行日常维护——路面出现坑塘就取土填平;石子被大雨冲到路边,就用扫帚扫回路面;石子被车轮碾翻了,就再覆盖一层……数十年如一日,精心呵护,以路为生,以路为伍,直到退休。
我读高中的时候,某日,班上有一位家在城里的同学要着急回家拿行李,邀我同行。那天晚自习过后,我们一起溜出教室,沿着盐马路一路步行进城。虽时值寒冬,但青春血热。取回行李再往学校赶,回到学校已是次日凌晨四点。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城市,时隔多年我还记得当年夜色里影影绰绰的高楼、灯火阑珊的街道和传说中的登瀛桥……
再后来,我沿着盐马路进城工作,一晃已三十年了,人路犹在,相伴随行,只是路的容颜已改,我也青春不再。近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道路建设如火如荼,高架、高速、铁路四通八达,城市乡村交通互为一体。昔日的盐马路被扩建改造成双向六车道的高等级的城市道路,成为贯通盐城南北的主干道之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早已融入了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前些年,有关部门计划对市区若干条道路更名,拟将“盐马路”改名为“太平路”,在网上征求市民意见,不料竟遭到绝大多数市民的反对,因为盐马路路名已沿用半个多世纪,人们耳熟能详、烂记于心,甚至已经成为见证这座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加之按照本地民俗,“太平路”一词还隐含某种难以言喻的忌讳,于是政府顺应民意,决定继续沿用“盐马路”的路名。
盐马路,伴随了我的童年和成长,承载了我从乡村走进城市!在我心里,她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路,更像我生命意义上的路!我常想:虽然社会进步了,城乡繁荣了,人民富裕了,但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和一路前行的足迹……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