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评论家论述作家岳定海先生两篇文章
四川文学界的“岳定海现象”
文/冯源
屈指算来,与作家岳定海先生相识已近三十年,他给我最初的印象是热情而诚恳,大方又洒脱,执著里蕴含着几许灵性。当时的感觉是,这样的性情最适宜于艺术精神楼宇的美学建构,或者说是同文学的内在精神有某种天然的相连或契合,如果岳先生充分并善于地运用、发挥好这种性情的个体优势与所长,就会在文学创作领域有一番大的建树。三十年过去了,他果真在文学创作上以其矢志不渝的精神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进行全面出击,先后正式出版发行《大地的光芒》《蜀境》《小史记》《秋风萧瑟》《人民》《岳定海散文卷》《庚子暮春文稿》《灵魂在高处》《苏家山知青岁月》《大盆地》《岳定海思想录》《生命激情》《虚拟虫洞》《孤独者的梦想》《云》《故园》《嫘祖故里大揭秘》等24部文学作品集,表现出令人称奇的文学创作能力和独具匠心的文人气质,更重要的是他为当地的文学界创造了一种奇特而令人玩味的现象,我称之为“岳定海现象”。作为以业余作家身份在文学界行走的岳定海,并不同文学界有着这样那样繁琐复杂或是过热过冷的联系,他就不为文学界林林总总的人际关系所牵制所左右,而是以一颗平常的心和宁静的灵魂专注于自己文学之家的营造,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反而较之一些自以为是的专业作家更为突出,更具影响力,这的确是值得我们细细玩味并深思的文坛现象。岳定海先生得以在超越充满着人际各种纠葛之场,进入到一个相对澄明的理性思索境界,或者是摆脱了各种是是非非,而抵达到一个我以为这正是一位具前赡性眼光的作家生长在大地上的“根”!多年来,我以为岳先生创造单纯阔大的审美主义的场境,游刃有余地进行着自己对艺术的审美建构.....上面出版的散文、小说、诗歌集就是这条“根”上盛开的绚丽多彩的花朵,我尊敬并看重这些花朵!
在绵阳当代散文作家群中,岳定海先生无疑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或另类,因为他的散文创作颇似一段时间热力速升、活性绽放的网络文学创作、毫不理会散文写作范式的制肘,也基本荡除了散文文体边界的藩蓠,从散文美学理论维度来进行厘清,那便是作家岳定海在散文观念和文体意识方面同当下众多散文作家高度一致、理性认同的本质所在,具有着较大的不同性或异质性。在他看来,散文写作理当如暴雨后湍急的河流、可以淹没河畔的小草、灌木,可以冲走两岸的泥土、石块,甚至可以突破坚固河堤的羁绊、阻挡,唯有如此,它才能奔向更加广阔更为自由的世界,所以无论在写作观念还是在创作思想上,对其所谓纯与不纯施以的一切强制性定义,并不能从根本上左右一个散文作家的创作实践或对于散文书写的创新,也不能最终决定散文创作的成败和散文质量的高低、因而至为关键也最为重要的在于,散文创作是否源自创作者的最为真实的生命经历和人生体验,是否产生于创作者的最富真实力度的审美表达和文学价值呈现。散文创作虽然业已发展到当下,但由于认知的传统性、思想的固持性、审美的守陈性,我们的许多创作者在很大程度上还仍然纠结于它的纯与不纯这样的小问题,从而失之于更为阔大的艺术创造空间和丰富的多种可能性。在关于散文文体的认知上,他同样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认为散文无论怎样写,使用何种文体形式,以及语体风格的表达,这些都不过是一种表在层面的东西,只有直陈内心的真实和直抵精神的无限,这样的散文创作方能最终彰显出它的“灵魂在高处”的特性。因此,在他的整个散文创作历程中,既有着对散文文体的突破——将纪实体、语录体、抒情体、论说体等皆一律纳入自己的创作实践,显现出对散文创作思想观念的延扩、创新。他的散文随笔集《蜀境》《灵魂在高处》《秋风萧瑟》《小史记》《岳定海思想录》《人民》《大盆地》《庚子暮春文稿》《人类的困惑》《笔记》以及自传体纪实文学《苏家山:知青岁月实录》长篇纪实文学《嫘祖故里大揭秘》,便是在这种散文观念和文体意识驱遣下挥毫而出的佳作。在这些散文著述中,作家常常以历史视野和当代视角的双维视角作为写作的基点,深层次地考量中国历史、人类文明、人性文化、当代社会、宇宙苍生,以持续而雄健的情感力度、审美想象、精神观照、文化内涵穿越古今、贯通天地、缀合虚实,无不浸透着作家对于生命体验、人文意义、诡谲历史的追问、洞察、捕捉和对于社会、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探索。
岳定海先生流畅精准的文笔、深沉旷达的思考以及大胆突破文体阈限的书写,更展示出散文写作的丰富可能性和创新性程度,这是很值得我们肯定和思索的!
(作者系四川省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评论家)
目光深邃的历史散文作家
一一记大地文学行者岳定海先生
文/康文静
岳定海老师是一位写作十分勤奋的人,尤其是在散文方面,成绩斐然,著作颇丰。
我与岳定海老师结识于微信,对于岳定海老师的这本《蜀境》,我想于我而言是幸运的。这本书也得到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何开四,著名诗人李发模以及“四川文学奖”获得者华万里诸位名家的推荐。于是,我就在岳老师的朋友圈中找了一些他的散文来读,可以说,岳老师的散文写的都是发自他内心的文字,也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很多文字读来都是一幅真实的生活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但他的写作意图并非如此,而是他把这种看似简单的生活,通过他的文字,把它们升华到了一种“人文情怀”的高度。这是一本对四川历史的书写,用这本书封面的一句概括就是——一部文学四川书稿。但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这本书,我对于四川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说是一部书稿,再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历史文献!正如岳老师对我说的那样,这一部《蜀境》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待我完整地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岳老师的这句话十分赞同,且看岳老师在《自贡秘史》这一篇中对吴玉章的描述:“小时候我学过一段著名语录,文中赞扬道“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现在的我已然明白,这段珍贵的评价是毛泽东主席称赞荣县人吴玉章的。”岳老师通过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来引出下面出场的人物吴玉章,这样的写法是真实的,对于吴玉章来说,更是有了一个“极好之人”的印象,岳老师深知这一点,他觉得一个真实的人物必然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加以铺垫,我们且看岳老师是如何为我们呈现的:“清末1903年3月,吴玉章离开故乡荣县去日本留学,船过三峡时,吴玉章写下了慷慨沉郁的述怀诗:‘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到日本后,犹如鱼游河川,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新学问与新学说,积极参加一系列爱国学生运动,而成为四川留日学生中的中坚力量。这年年初,清政府丧权辱国,出卖铁路主权,愤怒的人们在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等地的保路风潮更是声势浩大。清末1911年7月7日,吴玉章回到家乡荣县领导反清武装斗争,与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带领荣县的保路同志军进占荣县县城”。可以说,岳老师对于每一篇文章的处理,都显得非常的老到,他很清楚自己首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以什么样的材料填充。在我看来,岳老师的每一篇散文,都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们的分布自然,恰到好处,有主干,有枝叶,层次分明,茂盛常青。我还拿《自贡秘史》这篇文章来说吧,他除了写历史人物外,还为我们介绍了四川的地理环境,像在文中出现过的“燊海井”“天车”“大山铺”“恐龙化石群”等,可以说,这样的知识,如果你对四川历史没有深刻的认识,你是绝不会知道这些事的,所以说,这也就反映出读书的重要性。读岳老师的这部《蜀境》,除了让人能读到许多关于四川的历史人物外,他的写作表现手法,也是相当的幽默,在岳老师自然流淌的笔下,领略到历史人物的命运以及故事,我们且看他是怎样描写杜甫的:“挨过来想到杜甫,干筋瘦削的,一副未老先衰的模样。写些诗,要么‘路有冻死骨’,要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辈子都好像与霉运打交道,走路都是偏偏倒倒、病怏怏的,这让我对杜大爷就一直不爽快过。而且他那样的愁苦,一脸病容,好像比飘飘欲仙的李白大好多岁?细细一查,杜甫竟然比李白还小十几岁,是李大诗人的小老弟,这让我惊讶。”我们通过岳老师对于杜甫的表现描述,十分清楚地了解到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可以说杜甫的一生最重要的时光都是在“安史之乱”中度过的,也多亏了后来有大诗人韩愈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为杜甫扬了名,让更多的人才能在杜甫的诗中,体会到别样的诗情,可以说杜甫的大多数诗都能表现出一种家国情怀来,虽然身处流亡,但依然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当然这是杜甫的不幸,于我们而言,的确是大幸了,他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而对于岳老师而言:“一千二百年后的寒冬,我拨开喧嚷的尘世人群,轻轻地走来,坐下,谛听杜甫诗圣浊重的脚步声步步而来......为这一刻,我等千年。”,我想在那一刻,也就是岳老师还未写《与诗圣对坐草堂》的那一刻,他的内心也是凄凉的,或许是岳老师正在读一本有关于杜甫的书籍,悲情油然而生。而对于杜甫本人来讲,在文学史上,杜甫绝对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虽然杜甫本人不是四川籍,但在四川的大地上却留下过他的足迹,我想,这对于岳老师而言,有一种文人相惜之感,虽然并不在同一时代,但相对于文学而言,情感是可以穿越时空的,因此,才有了岳老师笔下的为这一刻,我等千年。在《蜀境》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岳老师写的关于知青系列的文章了。对于我来说,知青年代很远,又觉得十分近。所以在平日里,我也十分乐于请教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给我讲一讲关于知青年代发生的人和事,当我读到岳老师写下的十二篇关于知青的文章,我觉得虽然那个时候的日子过得比较贫穷,但岳老师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对于文学的热爱,比如在《山岩下的知青小屋》中所写到:“我将一件出工穿的阴丹蓝学生服朝头上一裹,露一双眼睛在外面,全身用乌黑的被子盖严,在三伏天的夜晚忍受高温酷暑和蚊虫的折磨,阅读《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进化论》和一本泛黄的被撕了封皮的《宋诗一百首》等书籍。有时实在叮咬得受不了,我将两只光腿伸进装满水的木桶里,额头擦上驱蚊油,趴在小方桌前看书。”我可以想象得出,对于一个对知识渴望的人来说,书籍对他来说是最好的陪伴。我们且看岳老师笔下会出现一种怎样的知青生活,比如在他所写的知青散文中,出现的像“乡下坝坝电影”“五队两个村小教师”“红色宣传队”“毛公生产队闹剧”每篇文章中,都会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岳老师的这一系列的知青散文中,留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语言的对话,写得十分朴实,这就足以看得出,于文章而言,岳老师把握的也是十分的精准,因而也是最接地气的。在这里,我不妨摘抄一些句子,呈现给大家:“看到烂红苕就要捡上来扔掉,那东西坏起快”。“这个同学讲的是对的,皮鞋是用猪皮造的。我为啥要提这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学习好了,成绩好了,就可以升大学,到绵阳、成都甚至祖国的首都去工作,这又那点不好?又那点不给妈老汉脸上争光?”“嘿,宣传队来了,今天早一点收工到场上去占个好位置看演出”“嘿,狗日谙得深,帽子都藏起了的”。像这样的句子和对话,在每一篇文章中都大量的出现,可以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读岳老师的文章,让我真正的领略到了语言的奥妙所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岳老师为我们完美的呈现了出来。最后,借用四川一位评论家的话评价岳老师:“岳老师之散文往往具有独特的感悟,富含生命气息,分析独到深刻,巧妙地把这些早已植根于人们脑海的形象和那段苦难的历史联系起来,情理交融,个性独具,有感而发,一吐为快,畅所欲言,珠圆玉润,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对于这样的高度赞誉,我也是十分赞同的。
借此拙文,也真诚的祝福岳老师在四川这片历史深厚的大地上,创作出更多“真、善、美”的散文来。谢谢岳老师用一种独特的视角与感受和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出了一部历史和人物相融合的文卷,恰似一串“人生”之佛珠把蜀门、三星堆、都江堰、剑门关、绵阳李白故里和盐亭之风物美妙地串连起来,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蜀境之大美,天下之大格局,令人钦佩之至,感动不已!
作者系河北省文学评论家
2021年12月20日于河北石家庄市
作家简介:岳定海,四川盐亭人,定居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绵阳,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供职绵阳市新闻单位。任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创作促进会副会长(兼文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散文创作中心副主任),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四川省嫘祖文学院院长),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顾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老作家书画院院士,《格调》杂志编委,《西南作家》编委,《嫘祖文艺》编委,《船波文艺》编委。
岳定海在国家级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个人文学著作24部,代表作系《我的文学史》《岳定海散文卷》《蜀境》《劳动之歌》《岳定海文学课》《小史记》《人民》《秋风萧瑟》《庚子暮春文稿》《岳定海思想录》《大盆地》《灵魂在高处》《生命激情》等。他先后在《收获》“无界漫游计划”《诗刊》《诗潮》《青春》《江南》《中国当代散文精选》《文学报》《中国旅游报》《中国交通报》《工人日报》《现代散文精选》《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散文选刊》《鸭绿江》《海外文摘》《中国西部散文选刊》《西南文学》《青海湖》美国《世华文艺》《大中华文学》《格调》《天山文学》《拉萨河》《中国乡土文学》《学习强国》等几百家国内外重要文学报刊发表各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达数百万言。并执行主编《绵阳散文选》《绵阳大观》等文学选集,荣获“中国通俗文艺奖”,“四川五一文学艺术奖”,“四川散文奖”,“全国首届《格调》杂志美文奖”,“盛世南充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大美南部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四川省报纸副刊散文奖”,“全国长江文学奖入围奖”“绵阳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六十余个奖项。作品收入《中国散文年选》《当代散文文本》《四川散文大观》《川鲁散文选》《川冀散文选本》《川黔散文选》《汉语》《胶东散文年选》《文学绵阳》等选本。
岳定海辞条入选【中国作家辞典】和《中国作家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