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的朋友,请留步,暂坐喝茶,谢谢阅读,欢迎关注、留言。🌹🌹🌹
铜钱
铜钱是古时铜质方孔圆钱的统称,民间的习惯说法是麻钱、制钱。
千百年来,古镇商旅络绎不绝,民间散留有不少麻钱。麻钱有铜、铁两种,清代的最多。
这些麻钱大都成了装饰品,最常见是屋门的竹帘上,用线绳吊一枚麻钱,帘子卷起来时,麻钱往竹篾缝里一插,竹帘就稳稳地吊起,下雨了,或要遮挡蚊虫,把麻钱一抽,竹帘就垂下来,简单、方便,而且有抬头见钱的寓意。老户人家的家具上也常见,桌、柜抽屉安拉环的铜柄上都要垫一枚麻钱,天长日久,擦拭得锃亮,泛着铜光,颇有古韵。
我小时候,女孩们喜欢踢毽子,弄两三枚铜钱,插几根鸡毛在方孔里,拿布包上,用麻绳缠紧,毽子就做成了。麻钱有坠劲儿,毽子飞起来,自然下坠,有风也可以踢,染了各种颜色的鸡毛上下飞舞,和女孩们跳跃的姿态合为一体,好玩又好看。
镇子东边是南涧河,过了河就是唐代的青龙寺遗址,路还是千年前的老路,路边住着一户郭姓人家。有一年收拾房子,在牛屋的地下挖出一瓮铜钱,有百余斤,钱多是宋代的,串钱的绳子已腐朽,铜钱锈结在一起,还是一串一串的形状,大多是“淳化通宝”“至道元宝”,也夹杂了一些唐代的“开元通宝”。有的铜钱上字很漂亮,我查了书,知道“元丰通宝”是苏东坡写的,“崇宁重宝”是蔡京写的,很喜欢,就收回来放在蛰庐床下,装满了一个硕大的深腹陶盆,朋友带小孩来访,顺手就抓一把给孩子玩。
剩下的铜钱几乎被遗忘了,后来设计碑拓邮册,心生奇想,把这些铜钱放在邮册里,打开封面,扉页上嵌着五枚铜钱,四枚宋钱环绕一枚“开元通宝”,与邮册里的碑拓相得益彰,颇受藏家喜爱。
那些年,镇上人家翻盖房屋,常在老房地基下、房梁上发现铜钱、银锭等。东大街有户人家从地下挖出个大陶缸,缸里除了碎骨殖,还有不少汉“五铢”钱。钱都被捡去玩了,人们嫌大陶缸晦气,没啥用,就敲碎扔了,今天想起来,还有些可惜。
镇子西边是汉代的丛葬地,一九五七年陇海线修复线,挖出来几座汉墓,出土有青铜剑、护心铜镜,黄土堆在凤凰山北麓,挖煤土时偶尔也能捡出几枚铜钱。铁路边土崖上裸露着白色骨殖的地方,一下雨,就能看见铜锈,也能挖出铜钱来。
张家花园废弃时,旧址上有一家废品收购部,乡下人常把破铜烂铁拿来卖。某年几位文物专家来蛰庐,听说了这个地方,就兴致勃勃地去看,在铁器堆里翻看了一阵子,临走还嘱托我,以后要常去看看,也许有青铜之类的文物出现。
有一次,废品收购部收了两大筐铜钱,几百斤重,让我去挑拣。当时不懂铜钱的价值,只挑了一些样子奇特的,记得有秦“半两”、汉“五铢”,几枚北朝的“常平五铢”,还有两枚“宽永通宝”,后来知道是日本造的铜钱,流通到中国,一样用起来。
民间有一种习惯,就是亲人去世了,在其口中放两枚铜钱。古人认为蝉饮露而高洁,有“五德”,就在死者口中放玉蝉,希望其早日重生。金蝉又称金钱,逐渐以铜钱代之。
古镇西街有个卖卤肉的,姓张,喜欢面对大街坐在一把简陋的木椅上,一次从他门口路过,他招手冲我说:“兄弟,拜托个事,给我弄几个麻钱吧!”问他干啥用,他笑着说:“我快该走了,走的时候嘴里不能空着啊!”
2019年1月26日于涧尾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