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堡的故事
文/吴胜之 舒大元
牛郎镇岑朵古城堡地处铜仁市碧江、松桃和江口三县交界处。这里是牛郎镇通往江口县桃映镇、沙坝河乡和寨英古镇的必经之道。它深藏在大山之中,如果不用航拍,从任何视角都难得见到它的真容。使得长久以来,人们忽略了它的存在。
走进古城堡寨落,沿着一条石梯路直通城堡两个城门。东西南北城墙长2500 多米,墙宽0.8米,平均高5米,最高处达9米。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城角上各设一座城门,城门上有碉楼,可在楼上守城或站岗放哨。每个城门外面都有一座用六块大石板作为土地庙,庙内供着一个老态龙钟而慈祥的石头土地爷,保佑着这里一方清泰和四季平安。
从外表看,这座完全用石头造成的城堡。地上铺着石板路,还有石桥、石屋、石柱、石井、石巷道乃至还保存完整的石城墙。
城堡内有 10 多条巷道通往各家各户,犹如迷宫,进了巷道,不辨方向,找不到出处。城堡内修建有三座碉楼,楼高三层,成品字形耸立三方,相互接应,可攻可守;两口池塘筑于寨脚边,既可养鱼观赏又可作牲畜饮水和预防火灾之用。另外城堡内外有五六处泉眼,人们将这些泉眼用石块砌成六口水井,城堡东西各两口,另外两口就在城堡内农家后屋檐下。非常时期,不出城门则不愁用水。此外,城堡内还有练兵场、演武厅、议事厅等。
城堡内,房屋有多高,围墙就有多高,围墙上留有若干射击孔。高高的围墙能以最少兵力进行有效防卫。在没有重型武器的时代,敌方休想攻进城堡,城堡固如金汤。
城堡独具特色是,石头包裹着大门内,几乎全是木质建筑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院落小巧玲珑或气势恢宏,各成一体。
四合院由一幢正屋和三栋楼房组成。正屋一层高6.3米,楼房两层,楼顶与正屋高度一致。四方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正方形的四角天井。从庭院进入正屋,要上三至七步台阶,楼房有走廊和栏杆,从正屋两边阶沿架木梯上楼,四面相通。
古城堡建筑在深山老林之中,周围是苍翠的楠竹,虬龙似苍松,高大挺拔的柏树和枫树,还有荫蔽几十、上百平方米宽的猴樟(当地称猴栗树木)树;还有粗壮硬扎的青杠,和夹杂的桑木,杉树;后山上种满了油桐树、油茶树。县林业局曾将这里十多棵名古树挂牌保护,它们树围都在3米以上。有户庭院前的一棵猴樟树,树围超过5米,浑身披满鳞甲,掩遮着半个城堡,至少已有两三百年的树龄。
这里杨氏家族,统称岑朵杨家,共2600多人。其先祖从江西迁至省溪司(现在江口),又从省溪司迁往这里落居,世代繁衍已经有400 多年的生活历史了。
杨氏始迁祖叫杨通术,号于野,十分看好这片远离尘世纷争的世外桃源。这里有山有水、土地肥沃,他带领子孙辛勤耕作,开疆拓土,将这里的荒山野岭种上油桐树、油茶树,山下开垦筑成一层层梯田,小溪边上安起碾房和油坊,不过几代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杨氏大家族。后来开枝散叶,子孙越发越多,他们不得不从先居住的老屋场搬迁出来,住到安塘坪、油榨湾和新家寨等地。
杨通术始祖已繁衍第三代子孙了,有个叫杨跃武,字跃武,宽面大耳,身材高大,从小学得一身好武艺,在外广交朋友,是个志向远大、胸怀宽广、讲义气、知恩图报的人。平时除了务农,尤其喜欢与对面苗汉交界的尖山打猎。
尖山南面的溪水沟里有三四座苗寨,统称矮红、鸬鸶岩,住着龙、吴、田姓的苗族兄弟。
一天早上,他去尖山打猎,忽被一条带花色的毒蛇咬伤,一时晕倒在地。恰遇矮红、鸬鸶岩的苗族老人和他的儿子龙老布,走亲戚回来路过,一见倒在路边被毒蛇咬伤的杨跃武,生命垂危,老人立即俯下身子,将随身带的祖传蛇药为跃武敷在伤口上,待跃武苏醒过来。俩父子问其住处,他说岑朵寨。见其伤势严重,不能行走,老人便叫儿子将跃武背上,送回岑朵他的家中。杨家热情招待俩父子,苗族老人见跃武伤势严重,便叫儿子先回家,自己留下继续为跃武医治。在老人精心护理下,相隔三五天,跃武的伤治好了,能下床慢慢走路,身体很快恢复。便吩咐家人准备了衣帽一套,白米两担,银子数十两,酒肉若干,叫两三个长工挑着,亲自护送老人回家。
来到矮红鸬鸶岩苗族老人家里,跃武双膝跪地,恳求老人,要与其儿子龙老布结拜“吉那”(打老庚结拜为兄弟),义结金兰。老人笑吟吟地扶起跃武,满口答应。于是摆上香花蜡烛,当着苗寨众人的面前,他与龙发布齐跪着发誓曰:“今杨姓与龙姓结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山前山后苗汉两家永远是兄弟,若有负约,天打雷劈!”
从此,这一带的苗汉两族,相互帮衬,没有歧视和欺诈,代代相传,和睦团结得像亲兄弟一样。几百年来,留下许多感人至深故事。
嘉靖十九年(1541年),贵州腊尔山台地周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粮食颗粒无收。然明朝所设立各卫、所官府(大约5600人为一卫,1120 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仍苛捐杂税不断,加重压迫,致民不聊生,饿殍载道。人民不堪压榨,因此官逼民反。龙塘龙许保,又叫龙西波与新寨、盘塘、地所、麦地、小茶园等地苗民,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压迫起义。牛栏场、沙坝、矮红、大兴银岩一带等地苗民,踊跃参加义军。矮红苗寨龙老布,他是个有血性的后生,他带头参加义军,并成为龙许保的得力助手。义军发展到上千人。他们以牛栏场与盘市营交界的八十坡周边苗寨为根据地,转战正大营、豹子营(大兴)等地,推倒边墙,势如破竹,很快攻占八十坡脚下的平头司,义军冲陷官军营垒,俘虏官军。所到之地,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深得百姓拥护。
湖广、四川、贵州三省明朝官府立即派兵前来镇压,苗寨遭烧杀掳掠。所谓“苗贼其巢寨屋客米谷财物俱为我兵烧掘尽绝,纵有存者,不过掘食草根活命”就是说凡是明军所到的苗族地方都被烧光抢光,连藏到地客里的粮食和其他物品都被挖出来烧了,即使有个别活着的人,只能靠挖野菜草根度日了。但起义斗争仍此起彼伏,给明朝官军以沉重打击。
义军领袖所在的龙塘)是官军围剿的重点,为保存实力,龙许保将义军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龙许保带领驻守于地势险要的龙塘寨,另一支由龙老布带领来到了岑朵一带,经与结拜兄弟杨跃武商量,驻在安塘坪,养精蓄锐。
龙老布在安塘坪和杨跃武同吃同住,切磋武艺,情同手足。义军一边练兵,一边帮助岑朵杨氏耕种田亩,相处十分融洽。地处山窝之中的岑朵一带物产丰富,粮草充足,既可屯田,又可用兵,森林之中的周边都是苗寨,地势险要,又有岑朵的杨氏家族的竭力支持,义军和杨氏家族便决定把安塘坪改建为一座城堡,准备与明朝官军作长期斗争。于是,他们在这里取石造城墙,伐木建房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修筑了这座千古不废的城堡,改安塘坪为安平寨,取汉苗两家相安无事,平等友好之意。
当时,外地人都知道从牛栏场到岑朵,再到小江口这一条溪沟里居住的都是汉族,没有苗族,且地方偏辟闭塞,谁也想不到这里竟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既成了苗族义军的又一个大本营。
龙许保龙塘大本营已被贵州一个叫张岳指挥的明军攻陷。早已撤出龙塘的龙许保,他带着队伍来到岑朵和龙老布的义军合兵一起,从安平寨出发,联合湖广、四川的义军,突破明军重围,占领省溪司(现在江口县范围)、印江、石阡,并奔袭攻取思州,取得伟大的胜利。
最后统治者采用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分化瓦解了义军内部,最后起义失败。龙许保、龙老布被叛徒设计擒住,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三月由铜仁解往沅州英勇就义。
岑朵杨跃武听到龙老布被害的消息,顿时急火攻心,口吐鲜血倒在地上,杨跃武临终前嘱咐子孙:“我死后,岑朵杨家一定要世世代代对周围苗家以兄弟相待,和睦相处”。杨氏族人为了纪念杨跃武和龙老布的深厚情谊,并在城堡的东门外栽下两棵四季常青的柏树,取名兄弟树。至今这两棵兄弟树仍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立于城堡东门,象征着汉苗友谊万古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