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围场:一心为民好支书 乡村振兴“领头雁”

图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育太和乡横立营村党支部书记杨建轩在田间地头查看马铃薯长势情况。
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充满希望的田间地头、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在家乡的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了他熟悉的背影。在他的带领下,让全村村民收获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他皮肤黝黑,和蔼可亲,眼神坚毅……他真付出、暖人心,用实际行动赢得大家的称赞。他没有慷慨的豪言壮语,却有着朴实无华的言行,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他没有华丽动人的外表,却有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他就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育太和乡横立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建轩。
“我们天天和村民打交道,如果不帮群众干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老百姓就会戳我们的脊梁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杨建轩1964年5月出生在育太和乡横立营村。自201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认真履行村党支部书记的职责,立足横立营村实际,着力抓班子、把方向,带队伍、转作风,重服务、促落实。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硬生生把一个“一穷二白”的穷村,变成了一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万元的村子,村容村貌、村民生活也实现了“提档升级”。
横立营村地处育太和乡北部,距县城31公里,全村总面积3.15万亩,其中耕地5760亩,林地1.67万亩,下辖19个居民组、535户、1705口人。2022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
看着眼前这片希望的田野,杨建轩的内心感慨万千。作为土生土长的横立营村人,如何让村子发展得更好,如何让老百姓过得更幸福,是他想得最多的事。

图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育太和乡横立营村一角。
用心用情聚民心,铺就百姓生活“幸福路”
以前的横立营村通组路大部分为土路,村民生产、出行极不方便,一到下雨天,路面就泥泞不堪。杨建轩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上级单位支持,将全村通组道路铺设成为水泥路,实现了20公里通组道路全覆盖。并于2022年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实施了横立营村“白改黑”道路提升改造工程,积极改善了农村主干道基础设施,既方便了群众出行,又解决了农产品生产运输的瓶颈问题。
在“白改黑”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杨建轩积极配合及协调各方力量,进行项目前期动员,在排水沟占地、护路沟等具体细节问题上和有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真正做到工作在一线推进,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施工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绘就”乡村幸福底色
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较落后,严重制约着村级经济发展。为改变这一落后状况,杨建轩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聚焦产业发展,他带领村两委积极争取县委组织部扶持资金30万元,建成200亩联建蔬菜冷棚,实现了集体经济增收,进一步优化了村级集体经济结构,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在水利方面,跑办横立营护村护地坝工程,拟争取上级资金380万元,实施全村五个组3800延长米河坝列为堤防工程项目。在道路桥梁方面,横立营村桥梁建设项目已列入全县项目规划,计划在今年实施。项目估算投资150万元,修建5-8米桥梁1座,解决项目区群众行路难及农副产品运输难问题,项目惠及510户1636口人,其中受益脱贫户93户262口人,受益防贫监测对象7户18口人。
聚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以前,村民不知道垃圾放到哪里去,到处扔,只要看见哪里有一块闲置地,垃圾就堆了过去。现在,村民把垃圾分了类,装进指定的垃圾桶里。曾经裸露的垃圾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小公园,名字叫驼峰园,成为村里的新景致。”说起如今的横立营村,村民卢永仓高兴地说。
“我们村重点对村内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难点、堵点进行清理,动员党员群众,引导他们参与村内人居环境整治,营造‘人居环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杨建轩说。

图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育太和乡横立营村将以前的垃圾堆改建成小公园——驼峰园。
横立营村采取专业队清理和大型机械作业相结合,整合护林员、河管员等队伍,发挥网格作用,鼓励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清理陈年垃圾、杂草堆,拆除乱搭建及危旧房。如今的横立营村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环境优化。
杨建轩不畏艰难、刻苦学习、勤勤恳恳,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晨间微课、农民夜校等活动,带着党员干部“集中讲堂深入学、流动课堂灵活学、网络课堂经常学、一线课堂实践学”。通过坚持学理论,全村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实干担当的精气神不断提升。
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农民运动会、文艺演出等,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托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他积极开展党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修订了《横立营村村规民约》,以组织建设为保障,以法治宣传教育为基础,以德治为引领,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提升,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目标,移风易俗树新风,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村民的夸赞,杨建轩总说只是做好本职工作,是自己应该做的。他始终带着责任和感情做事,把心融进了村民心窝里,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里,一心只为改变乡村面貌,带领群众致富。